记辜鸿铭 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3-08-05 01:41: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怎么写?写作思路:首先交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将主要情节描述一下,接着阐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后描述一下...

记辜鸿铭 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怎么写)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首先交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将主要情节描述一下,接着阐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后描述一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范文: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

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然而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过许多例子和对比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精神。

我觉得中国人的谦虚是最可贵的并需要延续下去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那些逝去的厚重声音章鸿铭读后感600

记得曾在《山东法制报》上读过一篇关于辜鸿铭的文章,那时对这个清末怪杰,没有什么印象,知道了他那著名的“小辫子”和 “茶杯茶壶理论”,只作为饭后谈资一笑了之。后来,在读林语堂先生《圣哲的智慧》的智慧一书时,偶尔读到林语堂先生讲《大学》一篇文章引言中,关于“大学”的英语译文时,林语堂先生以十分佩服赞成的口气引用了辜鸿铭先生对于大学的英语译法,猛然间,又想起了他的小辫子和茶杯茶壶理论,觉得这和外语天才风马牛不相及啊!不由惊异辜鸿铭先生的博学,自感自己的鄙陋和无知。
由此和辜鸿铭先生结缘。一天,在新华书店的书目中,看到国学大师丛书,一套28本,内有《国学大师——辜鸿铭评传》,我不顾囊中羞涩,拆移挪用先购得14本,后在网上续购其他评传14本,终于国学大师丛书安家在我的书隅,成为我巨大的精神食粮。近日,我用一月之工作业余时间,读完这本由孔庆茂先生著作完成的《国学大师——辜鸿铭评传》,读后感慨良多,觉得辜先生不仅学问博大,经历非常,而且人格非常、见解非常,真不愧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国学大师。
一、先生非常的经历,为其铺就了一条可以学贯中西的为学之路。辜鸿铭先生1856年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其祖籍是福建泉州同安县,1867年,辜鸿铭先生跟随其义父布朗夫妇到了英国,辜鸿铭先生在英国接受了正统、全面的欧洲教育,在欧洲学习11年,游学英、法、德三国,熟练掌握了西方数国语言,获得13个西洋学位。从此经历看出,先生接受了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学术氛围里,完全有资本向东方宣扬西方文化,像陈友仁一样,成为一个令当时国人羡慕的有留洋经历的人。然而,先生确听从马建忠的劝告,毅然回到祖国,从此改变了一生,成为一地地道道中国人。1884年7月,应晚清名臣张之洞只邀,辜鸿铭先生开始了其二十余年的文襄幕府生涯,接触到当时大儒沈曾植等人,苦学中华典籍20年,终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先生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学习西方语言、文化,还是归国后,学习我中华文化典籍,莫不孜孜以求,终始不辍。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本书,就像历史的铜镜,透过它我看见了先生那发奋读书的身影,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就会激励着我坚持学习。
二、先生非常的人格,造就了其不同于时代的非常见解。谈到人格一词,应是“为人的品格,为人的尊严”,人格来源于性格,性格可以有好坏,人格却不能以好坏区分,人格只有贵贱之别。辜鸿铭先生“非常人格”就是其性格怪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寻常的国格,其热爱中华文明之心,如赤子之心,其宣传中华文明之情,如赤子之情。先生留学西洋,西学基础深厚,先生以西方知识认识到了中华文化价值,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不知西人之学,亦不知吾周孔之道大且极矣”。自从其认识感触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其积极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利用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先后翻译《论语》、《孟子》《中庸》等书,写作了《春秋大义》、《中国牛津运动故事》等书为欧美国家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这正是其不同于其他大师之处。先生之非常见解表现在:他在“洋务运动”、“改良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都站在了“西化”的对立面,不仅是政治上的反对,更是文化上的反对。先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了西方文明的彻底失败,过分的物质欲望是导致战争的直接原因,能够拯救世界的文化正是东方文明。近于冥顽不化地捍卫国学,捍卫东方文明。在当时,先生的呼吁,声音微小的却像秋天的一片落叶一样,静静的飘落在历史的风雨中。
先生以西方知识认识到了中华文化价值,为我们这些没有地地道道学习过西方文化的国人,为我们这些没有亲身到过欧美的一些国人来说,让我们认识到了,体悟到了,中华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本。西方先进的科技力量、物质方面的成功经验,是我们一定要学习和超过的,但是西方的所谓文明,我们也要辩证的接受和看待,只有和我们的中华文明相融合,才能利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而今,先生去世八十二年了,西化的声音还是很强,一味的跟随欧美的发展而发展,道路只会越来越窄,危机时刻存在!百年来,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回头看看,我们却失去了很多可贵的东西。
回望历史深处,有个生音还在坚强的呼吁。。。。。。。
让我们记住这个倔强的历史老人——辜鸿铭!让我们记住这段百年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好久没有读到一本让我想好好写读后感的书了!不是读的书不好,而是读的大多都是一些小说或者是散文,感觉要写也写不了很多,也就只短短评价标记一番而已。但是《容忍与自由》真的是一本让我觉得读了会很感动的书,不禁被胡适圈粉了。

其实对于胡适也只是在历史课上或者是电影电视剧上的印象,所以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但具体他的作品我好像都没有读过,好像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

但是机缘巧合,朋友介绍我看《圆桌派》里《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当嘉宾的几集,我看了之后觉得很被陈晓卿的谈吐所吸引,节目中他提到他很喜欢汪曾祺的书,所以我便找到了汪曾祺的一些作品想拜读,第一本我选了《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结果一开头他就写了《昆明的雨》、《昆明的花》,里面经常提到他曾经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文章中提到我也熟悉的一些昆明的街名,瞬间让我喜欢得不得了,有一种跟随着一位前辈看老昆明似的。

读完这本散文集之后不禁感叹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字里行间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在感染着我,也让我赶紧选了第二本书《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我承认我选书有时候看标题好看我也会看,事先并不去了解这本书大概是讲什么。原来这本书是一本散文合集,但是这里面的作家个个都是现代大家!简直让我开了眼界,感觉篇篇都可以被选上放入中学语文教材似的,但是我也庆幸它们没被选上,否则要学生猜其中一句话、一段话里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实在是有点让人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变成了任务,文章也就不怎么香了。

在《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里面不仅有很熟悉的朱自清、老舍、鲁迅的散文,还有梁实秋、丰子恺、林徽因、周作人等名家散文,真的是太奢侈了!想想那个时代真的是绚烂无比啊!他们有的人描写细致,有的人语言严肃、一板一眼的,有的人又风趣幽默,其中最好玩的就是老舍写的《四位先生》,看得简直笑出声来,特别特别推荐!

我就是从这里面读到了三篇胡适的散文《差不多先生》、《记辜鸿铭》、《女子问题》,读完之后特别喜欢他的文笔和思想,便决定先把汪曾祺先生的书放一边之后再读,赶紧去读胡适先生的书,第一本我便选了《容忍与自由》,这才准备写正式的读后感,是不是前戏铺垫得太长了些,但我主要是想抒发一下这就是缘分啊!

《容忍与自由》其实是一本收集整理了胡适在各个场合的演讲稿还有期刊杂志的发表文章,书里把他的作品分为了六个大类:自由主义、新文化运动、出版自由、女子解放、好政府主义、少年中国精神。因为是一个合集,所以每篇的篇幅不算长,语言也是很易读易懂,有些因为是演讲稿,所以就更加口语化,就像他在对你说话一样。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名“容忍与自由”,他提到他的一位史学教授George Lincoln Burr教授对他说“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在文章中他还有进行举例和更多的解释,当然他更多是从政治出发,而对我也有生活的启发。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和别人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生活习惯,其实尊重别人的一个表现就是接受对方的不同,不去用自己的价值观评论对方做法的对错,这也是给予别人自由。有时候和人相处难免会期待“步调一致”,但是也许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接受容忍一些不和谐。

里面大段大段的话都特别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我全部写下来那简直就是抄书了。

书中对年轻人的告诫非常的真诚和精辟,我觉得他的这些想法真的是到现在还可以作为鼓励和教导每一个人的。其中说到思想的方法,提到“思想是有条理、有系统、有方法的。”,他提出了五个步骤去管理我们的思想,他的这五个步骤和做研究的步骤一样,就是“在困难发生之后确定困难的所在,然后假设解决困难的方法,判断和选定假说的结果,最后证实结果。” 为此他建议要用科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就是“注重事实,注重假设,注重证实”,他也提到中国青年不注意运用思想,我想这点依旧是我们缺乏的。

他也送给青年们一个在社会中的药方:“第一味药叫‘问题丹’;第二味药叫‘兴趣散’;第三味药叫‘信心汤’”,这样的形容特别有意思,他告诫青年们要保持一颗上进求知的心,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并且对生活乐观和有信心。另外他提到少年中国的人生观是有三个要素:“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第三须有社会协进的观念。”

而给中学生的劝告里面讲到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他提到了“勤谨和缓”,分别就是勤劳、脚踏实地的做事;谨慎、细心的对待事物;心平气和,不发脾气的态度;有耐心,不着急,不要轻易的下结论。我觉得这几个字也是特别的有启发,虽然知道都做到不容易,但是超这个目标去培养自己的习性,对自己的身心都是有帮助的。

胡适还提到了选专业的想法,他用他自身的经历来举例,他哥哥希望他学习开矿或者早铁路的专业,他到了美国首先选了能为家里省钱的农学,结果发现农学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他最后转系到了文学院。

所以,胡适给学生的建议就是选专业应遵从社会的标准与个人的标准。社会标准就是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个人标准就是自己想学哪一科。但是在他看来,这两个标准里,又应该更跟从自己想学的专业,要根据自己“性情所近,力之所能”,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想法来选。这时候我可以想到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懂什么,孩子选肯定就是选好玩的,以后就业怎么办”,但我也在思考,孩子长到十七八岁还不知如何选择,那是不是也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太单一,被卷子、补习班充斥的生活,好像也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全的环境去发掘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貌似在人们眼中“生活得不错”的活法的评判标准也变得单一起来,这是不是也证明了我们的宽容度还不够?

最后还有一部分是我想表达我的读后感的就是书中对女性解放的想法。胡适用很多中外的历史事件、文献,中西方的对比来表达了中国女性地位,当然有一些对比因为时代不一样,所以和现在有一些差别,但这也可以刚好当作了解那个时代的信息。他有讲到一个“超于良妻贤母的人生观”,那就是“自立”,女性也应该要注重培养自己,不依赖别人,可以独立的生活。

这我简直不能再表示同意了,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独立,就是不会想自己要依赖于别人的心态。并且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应该是以“人”为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个女人是女儿、妻子、母亲,却唯独不是“人”。我们应该做好自己,再去当好不同的角色。现在很多的女性都是这样,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独立女性,有独立的价值观,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兴趣爱好安排得井井有条,和伴侣也是平等互助的相处模式。现在女性的地位早已不是那个“把女人当牛马”的时代了。胡适在书中为女性打抱不平说:

不仅说了女性地位的事,还讲了贞操、离婚、自由恋爱的方面,话里话外都觉得他简直比有的现代人还现代人,三观非常的正,让我不禁的感到感动,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获得更多的权利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就是因为有不断为女性权益抗争的男女,才换来了我们现在基本平等的状况。这也让我想到我看过的一部英国电影《Suffragette 妇女参政论者》,一些女性她们一直在呼吁女性也享有投票权,无论是被丈夫赶出家门,被周围人白眼,甚至付出生命,她们都坚持不懈。

现在的安逸生活,现在一个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例如受教育),都是前辈所渴望并且为之争取来的。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我真心的推荐给大家,希望更多人阅读它。

《中国人的精神传统》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第四章论“约翰 ·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详细的阐述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及对西方的披露。在这本书里面,他形象的描绘中国人是活在心灵生活里面的:“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继而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在辜鸿铭看来,又与西方人“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如牧师、军警等)还不算,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无疑,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但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义务,即忠诚的义务——无私、绝对的,自然也包括三纲五常等。因此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成人的头脑,又有孩子的心灵。所以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辜鸿铭认为,当时的西方列强已经是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的,即使连曾经有的对于宗教和法律的恐惧都在战争中丧失掉了,而要拯救这样的西方世界的唯一方法就在中国,即在中国人的精神之上。可以说,辜鸿铭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实在是推崇到了极点,他的自尊、他的自豪实在是已经大到狂妄的地步了。
然而,辜鸿铭这本书所描述的仅仅只是那个时代甚至是那个时代以前某个久远年代的中国人。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的社会,因此辜鸿铭这本书中不免存在一些在如今人看来很是无稽的观点。这些论断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了。比如在此书中辜鸿铭先生对于妇女的看法就未免有欠妥当。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中国的女性观念就是一个手拿扫帚打扫和保持房屋清洁的妇人。事实上,中国的“妇”字,本来就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帚”两个部分构成。这是否很可笑呢?在书中第二章的对妇女描述中,辜鸿铭写到了“三从四德”,并大加推崇。这便是他迂腐的所在了,他在有的地方太过相信孔孟之道了。更可笑的是,他曾把男人比作茶壶,女人比作茶杯,茶壶一般要配几个茶杯,所以,他认为,男人是应该娶小妾的。这岂非可笑之极了么?
相对于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曾经看到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完全从中国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发,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的丑陋面,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严厉检讨。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柏杨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缺点都在书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遗憾地说,似乎这些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国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并且不止是一次两次,不止在一个或两个人身上,而是广泛地存在在中国人之间。这本书以最犀利、最刻骨的语句全盘否定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国人真的是丑陋的吗?诚然,我们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哪个人又能没有一点一丝的不足呢?除了这些不足取之处之外,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述的那样,中国人身上还是有着中国人的精神的。这精神是谦逊,是善良,是忠诚,是仁德!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已经深植中国人的血肉中了,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这种精神!
与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与其妄自菲薄,我们不如正视自己,不管好的还是不足的,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有人只有丑陋,没有美丽。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改正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长处。我想,辜鸿铭老先生写下《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含义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觉醒,让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站起来抗争,让那只沉睡着的雄狮重新醒过来!
而在当今的世界上,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她在走向强大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使命。我们要凭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依靠着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的精神必将永远延续下去!
希望能帮到你

民国清流读后感 就民国某一人物800字以上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著名作家王跃文,著名文化学者、北大教授张颐武等众多名家鼎力推荐!
  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局面。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折射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雪雨阴晴。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汪兆骞:著名编辑家、作家,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民国六年(1917年) / 001
陈独秀、胡适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分别出任该校文科学长和教授。二人先后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率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个崭新的《新青年》时代呼之欲出。暮气沉沉的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高地。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等一代新型知识精英,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年) / 063
就在辛亥革命步履艰难之时,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却有一抹春色。《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高一涵六人轮流编辑,请撰稿人周氏兄弟、刘半农等人协助办刊。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我们民族文学的面貌、气象、精神、灵魂,焕然一新。胡适、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
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写《民众大联合》,胡适高度评价云:“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重要文字。”
李大钊与胡适开展“问题与主义”的学术讨论,陈独秀、毛泽东、鲁迅旗帜鲜明地站在胡适一边。
陈独秀、李大钊办《每周评论》,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报人章士钊、邵飘萍等办《京报》、《时报》等,掀起舆论波澜,给中国言论史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年) / 095
民国八年,中国依然是独裁者横行的屠场和炼狱。新文化运动合乎逻辑地催生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那些从黑暗中突围出来的知识分子,集体亮相,以启蒙者和革命家的胆魄,继续奋力开启新时代的闸门,一路高歌猛进,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谱写了新的序言。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年) / 141
民国九年,比起波澜壮阔的民国八年,少了些红火,但并不沉寂,“五四”余波仍在荡漾。各种政治派别博弈的同时,知识分子关于新旧之争,也日趋激烈。陈独秀、李大钊等倾向政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酝酿成立共产党。胡适出版新诗《尝试集》,成为“新诗老祖宗”,他还与高一涵等人发起《争自由的宣言》,为争自由而战。鲁迅进北大当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他对盲目引进“俄国思潮”,有振聋发聩的回答:“中国人无感染性,他国的思潮,甚难移殖(《致宋崇义》1920年5月4日)。”周作人作《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赢得远远超过鲁迅的声誉。
道不同,不相为谋,《新青年》时代接近尾声。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年) / 171
民国十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动的一年,也是民国清流激荡分化的岁月。大多数知识分子继续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而部分人放弃“五四”个性主义,走向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民国清流各自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青史留名。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年) / 191
民国十一年,是个天灾兵祸频仍的年头。1月19日,武汉酷寒,天降大雪,冻死很多人。4月直奉战争爆发,在这场血战中,百姓生命惨遭屠戮。6月16日南方陈炯明兵变,炮轰总统府,局势动荡混乱。同时,文化界和舆论界,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却是这一年的主题。一个以欧美派留学生为主的文人集体,在他们的精神领袖群体的带领下,继续向武人的专制统治,庄严地宣告他们的政治主张。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年) / 223
民国十二年的第一天,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发国民党改组之先声。二十六天后,苏俄表示倾力支持孙中山。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联合会发表声明表示:共产组织及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双方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
6月12日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0月28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李大钊、汪精卫、张继、戴季陶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着手筹备改组国民党。
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且风雨飘摇。其通过“取缔新思想”议案,控制舆论。2月7日,吴佩孚武力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杀害共产党人施洋等五十余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惨案发生第二天,吴佩孚就以“鼓动罢工,扰乱社会秩序”罪名,查封了汉口《真报》。2月16日,中共的《向导》遭查封。四月因林水白在《社会日报》揭露曹锟贿选总统丑闻,该报被封,林被监禁三个月。8月27日,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也因反对曹锟贿选,被禁止在租界外发行。10月,上海的《时报》因发表反对直系军阀的新闻被禁邮……1923年,知识分子与当局的“不合作宣言”,成了主旋律。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年) / 257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大小军阀为继续分割山河而使得烽烟四起——齐卢之战,直奉火拼……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奋斗和摸索之后,局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他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终于改组了国民党,确定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年初顺利地召开了国民党的“一大”,咄咄逼人地在南方崛起。
是年的民国清流,除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有明确政治理想外,更多人也怀着希冀,以文学为武器,继续寻求各自的改造社会之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性良知和社会责任。可悲的是,因为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不同的价值选择,他们却陷入了无休止的混战。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年) / 279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受到包括李大钊在内的北京十万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其入京后发表《入京宣言》,称“乃为救国”,但并没给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带来变化,如遭到国民党反对的“善后会议”如期举行。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成立治丧委员会,李大钊担任秘书股中文主稿。
巨星陨落,举国哀恸。反动军阀依然我行我素。4月,京师警厅发布新制定的《管理新闻营业规则》控制言论,遭到胡适、陈西滢、钱玄同等十八位知识分子抵制。他们联名致函司法总长章士钊,提出阁议撤销这一规则,以维护言论出版自由。
是年5月30日,爆发“五卅惨案”,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6月3日,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面世,邵飘萍也从6月起在《京报》推出清华学子王造时主编的《京报副刊》,连续报道了“五卅惨案”,进行反帝宣传。
知识分子反专制,争自由,仍是该年思想文化战线的主流。而5月11日发生的北京女师大驱逐校长杨荫榆出校运动和该年底的11月29日,“认定改造人心——思想革命,是急务中的急务”的《晨报》,被暴徒纵火焚毁疑案,让知识界变得扑朔迷离。
当我们怅望民国十四年的纷乱的文化星空,你会悲哀地发现,透过曾经同是新文化的主将,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人围绕着上述两案的纷争及其关于政治、思想、文化的纷争,已深刻地反映出知识分子内部分裂已愈来愈严重。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年) / 309
民国十五年依然是北洋军阀横行肆虐、充满肃杀之气的一年。惨案继续不断发生。
3月18日,段祺瑞悍然枪杀47名、伤200多名和平请愿的学生和民众。“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成舍我主办的《京报》《世界日报》等纷纷报道事件真相,严厉谴责这场杀戮。
朱自清、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作家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反动政权;王世杰、高一涵、许士康、陈翰生等在《现代评论》周刊发出抗议声讨之声。上海的叶圣陶、郑振铎等以文学形式发出怒吼。
张作霖、张宗昌等在段祺瑞垮台后,杀气腾腾入京,先后杀死民初新闻史上熠熠闪光的邵飘萍和林白水。《京报》、《社会日报》随之被查封。鲁迅、蒋梦麟、李大钊等都上了黑名单。共产党人李大钊面对黑暗和杀戮,勇敢地率领民众冲锋陷阵,无私无畏。知识分子站在民众一边,表达道义立场。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陈寅恪等于春秋更替、风雨晨昏中,继续追逐新文化之梦……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年) / 339
1927年,从北京到南方,中华大地弥漫着血腥狰狞和死亡的气息。
义士喋血,大师殒命。
在军阀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共产党人李大钊被推上绞刑架,英勇就义;白发书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国之魂消;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病死青岛。三位文人精魂美魄,如火如炬。
空前屠杀,鲜血成河。
北伐军席卷江南。“四一二”,上海宝山路再次被鲜血染红。国民党军队悍然向徒手民众开枪,“伤毙至百余人”。郑振铎、胡愈之、章锡琛等联名致信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吴稚晖等,发出抗议之声,并于4月15日在《商报》发表。
广州的共产党人萧楚女4月被杀狱中,赵世炎、陈延年被杀于上海,共产党人李汉俊、《大江报》创始者詹大悲遇难于武汉。
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舍我、章乃器、周作人都以笔为武器,批评时政,激浊扬清。4月26日,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写信给胡适:“时局混乱已极,国共与北方鼎足而三,兵祸党祸,几成恐怖世界,言论尤不能自由。”
是年,中国政局发生巨变,“北伐”成功已成定局,国共两党分裂也成事实,国民党通过军事手段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南京政府。而文化界却依然是纷纷乱象,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的论战,鲁迅与其他学者、作家的争斗也从未停止。
本文标题: 记辜鸿铭 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43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做智慧父母读后感(做智慧父母享和谐关系观后感100字)教师宣言读后感2000字(教师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