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的读后感(《绿化树》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25 17:49: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绿化树》读后感《绿化树》是作者张贤亮根据自身经历写出来的一部中篇小说,,正因为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思想的高度敏感与不断求索,才能有如此生动...

绿化树的读后感(《绿化树》读后感)

《绿化树》读后感

《绿化树》是作者张贤亮根据自身经历写出来的一部中篇小说,

正因为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思想的高度敏感与不断求索,才能有如此生动深刻的描写,

即使隔了遥远的年代,即便无法理解造成压迫与苦难的历史原因,

你仍然能被作者的笔触打动,跟着作者走进物质极度贫乏人性扭曲的时代,

感受主人公章永璘心灵觉醒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因那一抹温情带来的感动。
当生命只剩下活着

章永璘是一名从富裕的资本主义家庭成长起来的知识份子,却因某种原因接受劳改,劳改释放章永璘被分配到农场就业。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章永璘为了活下去,

在劳改场,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饭;

主动请缨糊窗户砌炉子,省下糨子摊煎饼;

捉弄老农用三斤土豆换5斤黄萝卜;

知识份子的智慧被用在这些卑劣的手段上。

周围的人也同样冷漠自私,当章永璘第一次见到海喜喜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饥饿,远远比他手中的鞭子厉害,早已把怜悯与同情从人们心中驱赶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当时社会下人性的普遍写照。

当夜晚来临,思想趋于理性,自比“饿兽”的章永璘却深感痛苦,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放弃尊严和道德的行为反过来深深的折磨着他,“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
精神的复苏和成长

从劳改场出来让章永璘感受到了作为人的自由权利的回归,

“我已经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同时也让他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精神的堕落,

而真正使其精神得以复苏和成长的主要是和马缨花的结识接近。

首先是马缨花每天的那一碗“杂合饭”,满足了章永璘生存的基本需求,让他不必再将全部的心思精力花在身体这副皮囊上,他可以有力气有精力来思考了;

而对马缨花的感情则促进了他的“超越”,马缨花的存在让艰难的岁月有了温暖和希望,马缨花对知识的向往和尊重也温暖了章永璘的灵魂。

通过学习《资本论》,章永璘的思想得以成长升华,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同时也在和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的身上真正理解接受了劳动人民。
相互取暖的爱情

和马缨花的爱情是章永璘在农场艰难岁月的一抹春色和温暖,

或许是在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章永璘满足了马缨花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马缨花成就了章永璘的救赎和理想,

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章永璘对马缨花的感情曾有过变化。

“一方面,我在看马克思的书,她要把我的思想观点转化到劳动者那方面去;

一方面,过去的经历和知识总使我感到劳动者和我有差距,

我在精神境界上要比他(她)们优越,属于一个较高的层次。”

直到海喜喜出逃后,在和谢队长一起追寻的过程中,章永璘真正理解了劳动人民,也从精神上完全接受了马缨花。

虽然又一次受到迫害的章永璘没能和马缨花在一起,但和马缨花的这一段感情是他整个艰难岁月的温暖和勇气。
章永璘的一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张贤亮个人的悲剧。

或许正是这样的痛苦和磨难才造就了伟大的作品,作者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先驱,其文笔之细腻优美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这种恋恋不舍回味无穷的感觉真的久违了。

绿化树的小说赏析

《绿化树》(《十月》,1984年第2期)作为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纯青。《绿化树》是作者拟写的《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劣,在思考提高思想觉悟的途径。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但他却并不怀疑这种改造的荒谬性,而是自责自己离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现在,苦难已经退隐到幕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动人的情爱故事。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这就是朴实的人民,朴实的爱情。有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伤痕不能抹平呢?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历经的磨难包含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充实而美好的。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有蒙受历史异化,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达成了一致。

张贤亮《绿化树》读后感、

高二读本上的…
看过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后,才看了这本《绿化树》。个人比较喜欢后者,感觉前者的后半部分越写越脱离社会背景,家庭和情爱的纠纷冲淡了劳改生活对人性的压抑的主题。而《绿化树》让我看到了冰冷年代中的温情,小说里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马缨花、小谢队长,海喜喜......他们都像绿化书一样给人温暖。

那个时代那一代人因为历史原因而饱受磨难。漫长的劳动改造,无止无休的政治运动,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感知身处其中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我们与我们的父辈有着无法跨越的代沟。它们所经历的时代,一个疯狂的时代。还清晰的记得小说最后的那一段话:“整整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五分之一世纪!我们的国家和我都摆脱了厄运,付清了历史必须要我们付出的代价。”二十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他们被耽误的青春,没有任何人为他们买单。

当这个本该清高的知识分子沦为“生活的全部的目的都是为了活着的狼孩”的时候,他藏着两个面馍馍不舍得吃结果被老鼠吃了而伤心不已,用狡黠的方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换了5斤黄萝卜;当这个曾经是教授的文人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搞到更多的吃的的时候,他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打到更多的稀饭;这个忘记了什么是吃饱的感觉的读书人,因为马缨花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和土豆给他吃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什么知识文化在现实面前都显得一文不值。虽然章永璘也会自责内疚,自己不该这么做。正像书中写的“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刻非常清醒。”

当马缨花给章永璘白馍馍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冰冷年代里的一抹温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最初来源于马对知识分子的莫名的崇拜,而章也是因为马把他从饥饿中解救出来,是出于一种感激。当马缨花拒绝和章结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朴实天真善良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她想利用别人对她的好感获得更多的食物来供章读书,或许这是不道德的,但那种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爱人无私的考虑却无可厚非。只是时事变化莫测,这段爱情也只能在章的想象中实现了。
二十年过去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但那些记忆是不会失去的。正如书中所说的“我虽然在这里度过了那么艰苦的生活,但也是在这里开始认识到生活的美丽。”

那些生命里出现的温暖的绿化树,美丽而圣洁!
本文标题: 绿化树的读后感(《绿化树》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25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水浒传读后感结尾350(水浒传读后感的结尾)沈从文静读后感(读沈从文的《静》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