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紫禁城的黄昏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7-20 09:18: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紫禁城的黄昏怎么样三年多前,我曾策划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作为名著,此书译本甚多,但此前几版译本,并未全译,或认为“无必要”,或认为“平平...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紫禁城的黄昏怎么样)

紫禁城的黄昏怎么样

三年多前,我曾策划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作为名著,此书译本甚多,但此前几版译本,并未全译,或认为“无必要”,或认为“平平无奇”,而删掉该书的前八章,几近全书三分之一的内容。至于书后所附总索引、人名地名索引,更是乏人问津。故当时的出版意图,是想原汁原味展现原版的魅力。在版心边加了英文页码;请人翻译了总索引、人名索引;书中所用图片,也只是用庄氏原书所附四十余幅,不再另配。唯一有所区别的,是添加了注释,但也多以解释、介绍为主,甚少批驳者。在编辑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此书是当事人写当时事,具有口述史的价值,但一则庄氏时时采用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二则当事人对自己及与自己利益攸关者,难免有溢美之处;再则当局者迷,所述难免有偏颇之处。所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做一解读版,同时也希望发挥手中掌握的丰富图片资源价值,可以相得益彰,可惜一直未有机会。 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策划出版“晚清宫廷见闻”系列丛书,对晚清宫廷亲历者所写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紫禁城的黄昏》作为书写晚清宫廷史的名作,当然在列。编辑不满意此前几版译本,欲请人新译。我便揽下此事,一偿所愿。但因本书篇幅颇大,自己也有工作在身,无力抽出大块时间翻译,所以邀请了惠春琳、李亚敏、付瑞红三位女士同译,再由我通校,以统一文风。具体分工如下:陈晓东(自序、一至七章)、李亚敏(八至十三章)、付瑞红(十四至十九章、二十五章、尾声)、惠春琳(1985年英文版序言、二十至二十四章)。 记得当年读杨绛先生的文章,写翻译《堂吉诃德》的过程,已知道译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及至自己翻译,越发觉得是这样。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更是如此。所幸本书所记述的事情,与我所学专业相近,所以尚未觉得困难重重。但个人阅见有限,动笔之后还是有很多困难源源而至。首先是语言,以前读过很多译作,每每遇到英国式中文,都颇觉牙碜而大为扫兴。但在自己翻译过程中,却时时陷入英文语法中难以自拔。有时为了一句话,要反复推敲许久仍找不出合适的译法。全书完稿后,曾通改四五次,也还未能令自己满意。其次是人名,由于译法与今日有别,加之庄氏称名、称字、称号无定式,生怕出现“常凯申”、“孟修斯”这样贻笑大方的错误。所以对于书中所出现的人名,都是再三查询,务求每个都有确实对应。但有些不甚显著或无名之辈,到万不得已之时,仍不得不采取音译。只得在原文中注明,待日后查出以便再版时改正。 本译本比较用力的地方是图片和解读。书中所用图片,除了庄氏原版所附外,还增加了一百余幅,许多是清宫旧藏的老照片,读者较少见到。如溥仪所画漫画《杀孙图》等;端凝殿所储溥仪剪下的辫子;庄士敦养性斋书房及授课的毓庆宫东里间内景;等等。还有一些史证类的图片,如宫中节庆时的乾清宫及廊下“中和韶乐”乐器图,可以让读者大致了解宫中节庆时的景象;坤宁宫内景,可以让读者了解宫中朝祭、夕祭供器摆放情形,地上所铺绿龙纹栽绒地毯亦系宣统朝所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以图证史,或可有所裨益。至于解读,主要是对庄氏所述,采用了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解释和批驳,尤其是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作为共同经历的两位当事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此略而彼详,如有价值,都尽量注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对于两相矛盾的,也都作为一种说法,胪列于注释中。但考虑到溥仪的这本自传是以 “溥仪认罪书”为底本,经过他人“修改”而成,难免有“自诬”、“诬人”的成分,同时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究竟有多大程度是代表其真实态度尚未可知。以《我的前半生》纠正《紫禁城的黄昏》,未必就意味着还原历史,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故对于溥仪书中所述内容的使用都审慎判断。至于二书叙述矛盾者,也只是胪列,孰是孰非不妄作判断。 此外,本书还删增了部分内容。因不再加添英文页码,要将后附的总索引和人名索引一一对应原文,工程量巨大,考虑到实际的出版操作,所以不得不忍痛删掉。增加的内容主要是附录部分,包括伪满秘书处所译《紫禁城的黄昏》和其时国外部分报纸关于溥仪生活的报道、采访等,皆是伪满宫廷旧藏史料。旧译虽不免有“林纾式”翻译,但语言简洁、典雅,特附于后,让读者领略彼时文风。 本书付梓之际,心中感慨万端。感谢高成鸢先生,得知我在翻译此书,主动提供珍藏的《紫禁城的黄昏》1934年英文原版让我参考;感谢宫廷史专家苑洪琪女士,不厌其烦为我解答宫廷史和礼制方面的问题;感谢1989年版译者马小军先生,为我推荐了三位优秀的合译者,并授权我使用他所写中译本序;感谢左远波先生,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三位合译者,她们去年底已经交稿,但由于我个人的原因,迟迟未能付印,希望她们能够谅解。同时,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亦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晓东 2021年11月22日

紫禁城的黄昏的介绍

庄士敦是“辛亥革命”之后,惟一进入小朝廷的帝后生活之中,并在紫禁城中生活过的外国人,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十几年后,他以这段经历为主要内容,写下了《紫禁城的黄昏》。本书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紫禁城的黄昏的作者介绍

庄士敦(ReginaldFlemjngJohnston),苏格兰人,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中国生活三十多年,走遍中国二十多个省。是近代来华的外国人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而其传奇经历中最神秘的部分,莫过于担任溥仪英文教师的那五年。他的学生、溥仪的“伴读”溥佳在1964年的文章里这样回忆庄士敦:“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到中国以后又读了不少佛家释典,感到东方的佛教理论要比基督教的圣经不知高深多少倍,从此对基督教非常鄙视,也不到教堂做礼拜了。他写过一本书,名为《大地众生成佛》;还和英国一个神甫经常通信,用佛教理论来驳斥圣经……庄士敦对中国封建官僚的派头极为欣赏。他在家里或是拜访王公旧臣时,总愿意人家称他‘庄大人’。他的名片上用中文印着‘庄士敦’,下面还印上‘志道’。这是他的别号,非常喜欢人家称他‘志道先生’。他每次和陈宝琛、朱益藩以及王公旧臣见面,也总爱学中国官场的样子,拱手为礼。”庄士敦努力向溥仪传授西方先进思想,甚至把《新青年》这样的激进刊物带到宫里给溥仪开阔眼界。这使溥仪越来越不满于祖上的陈规陋习,并在紫禁城里面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很多年后,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承认,庄士敦已经成为他灵魂中的重要部分。
庄士敦努力传播西方文化,而他自己却被中国文化同化了。他穿着长袍马褂,头上是二品花翎顶戴,像前清遗老一样迈方步。见人时拱手作揖。他还参与了溥仪复辟帝制的活动,并与当时中国的革命派针锋相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与辜鸿铭颇为相似,两人都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也都过犹不及地袒护中国的传统,比如帝制。
1931年,庄士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英国,在伦敦大学任中文教授,兼任伦敦东方语言学校远东语言文化部主任。钱钟书先生留学英国时,就曾受过他的指导。
庄士敦忘不了自己在中国的三十多年。他以中国人的名义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一个中国人对于在华教会人士的意见》,得罪了英美教士,很不为当时舆论所容。忧伤的庄士敦更感孤独,就用《紫禁城的黄昏》所得的稿费买了一个小岛,在岛上挂起了伪满洲国的国旗,怀念他的“皇上”。每逢年节。他就穿起清朝的服装,邀请亲友到岛上相聚。如此数年,从未放弃。
1938年,庄士敦在争议中去世,终身未娶。
《紫禁城的黄昏》这本书,是庄士敦心血的结晶。作为晚清和民国的亲历者,他的叙述真实、生动、鲜活;作为帝制的拥护者、英国政府的官员,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地有失偏颇,有时候甚至显得无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感情。比如说。他对“满蒙帝国”的推崇、对于日本人的偏袒、对于冯玉祥的敌视、对于伪满洲国的认同,都体现了他的局限之处。

紫禁城的黄昏里是什么人写的?

庄士敦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1938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

《紫禁城的黄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紫禁城的黄昏》((英国)Reginald F.Johnston庄士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SOXKJpvxWTEUoIbixDJJw

提取码:c76p

书名: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英国)Reginald F.Johnston庄士敦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0-1

页数:439

内容简介:

《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是帝师庄士敦对清朝两百多年统治的“黄昏时期”的记述。作者将其在华经历放到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一个外国人的特殊视角,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详细描述了“清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自己的随机应变、居中调解以及他与溥仪之间的深厚交谊。

《紫禁城的黄昏》与一般来华的西方人士的著述不同,庄氏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酷爱和中国应该保护儒家思想传统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的保守观点,对某些西方人企图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做法提出“抗议”,这是庄氏特立独行之处。

作者简介:

庄士敦(1874—1938),本名Reginald F.Johnston,苏格兰人,字志道。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专攻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1918年至1924年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对溥仪的一生影响颇大。同时,他拥挤清室,赞成复辟大清,深得溥仪的常识和信任。他通晓中国历史,文学功力深厚,熟悉中国各地的民俗和风士人情,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经籍颇有研究。


本文标题: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紫禁城的黄昏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13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2021春晚语言类节目读后感(春晚观后感)永不止步事在人为读后感(《永不止步》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