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的书的读后感(《大医精诚》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17 17:49: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求写一篇与医学有关的书的读后感!急!谁能帮忙写一篇关于医学类的读书心得啊!要是原创的,有就发我邮箱:1536586771@QQ.COM.谢过!心...

关于医学的书的读后感(《大医精诚》读后感)

求写一篇与医学有关的书的读后感!急!

谁能帮忙写一篇关于医学类的读书心得啊!要是原创的,有就发我邮箱:1536586771@QQ.COM.谢过!
心灵鸡汤》的编者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他们以独到的眼光遴选了这些貌似平凡却让人读来回肠荡气的小短文,它们来自于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朴素率真之美。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怦然心动,其中《安息吧,“我不能”先生》,对于同是教师的我感触至深。 唐娜老师不会给少不更事的孩子们讲“自信心人人必备”的深奥人生哲理,而是巧用做游戏的方式,将“我不能”拟人化,与孩子们一起玩“我不能”先生的葬礼游戏。那个纸墓碑挂在唐娜的教室里,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就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最有意思的是,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希望“我不能”先生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还有“我立刻去做”能够继承他的事业,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信的种子,对他们健康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唐娜老师的游戏很聪明也很实用,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欣然接受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这对我们老师、家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他或是金子或是钻石,或是大河或是小溪,或是大树或是小草,即使是沙石、泥巴,也是建筑高楼大厦不可缺少的有用之材。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如何培养,确实是门艺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须努力探究的方向。如何把教育变成一门艺术,或者把它同生活相维系,让它变得更容易接受,更贴近真实生活,我想我应该去探寻。 食补药补不如心补!来一客心灵鸡汤吧!让它滋润你的心灵,丰富你的生活!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医生的修炼》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1

  《医生的修炼》是一本令人惊艳的作品。这本书魔力般的文字,能让病房里的真实故事仿佛正在我们眼前上演。书中每一个病例故事饱含了对医学事业深刻的反思,触碰到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对于如何修炼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如何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这本书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因为医学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体系。医生所知道的和医生所追求的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正是这个差距使得我们更加努力去做每一件事。临床医学作为经验学科,需要的是不断的练习和总结。但每一次的练习都生死攸关,我们必须认清楚,这样一个现实: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不断进步的科学指引着我们。

  外科机器人与人机博弈几乎所有的竞赛中电脑要么与人类战平,要么战胜人类。反对方认为现代的医学关怀已经很缺乏人性的温情,倘若继续技术至上,人类会感到越来越孤独,病人常常会感觉自己不过是一个病例上的数字。或许数码医疗的前景是水火不容的,不是相辅相承而互恰方则支持医生可能会摆脱医疗错误的困扰,转而更多的关心病人。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2

  翻开《医生的修炼》的首页,我便生出了浓厚的读下去的欲望。在这一页,睿智的学者面带从容淡定的微笑,旁边编写着简短的简介(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时代周刊》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作为一名医学后辈,在看见如此优秀的前辈时的那种激动,我是无以言表的,对于他的作品当然也就兴趣满满。

  带着对阿图医生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下读了下去,然而,让我惊讶的是书的开头竟是我是菜鸟。在这一段,我看见了我的偶像褪去光环而作为菜鸟的成长经历,受到深深的启发。能达到如此成就的阿图医生应该算的上我们口中的天才啦,然而就算是天才,在最初也不过是一个菜鸟。

  优秀如他在第一次做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时也是错误不断。当他以为万事俱备时,指导医生问他血小板是多少?,他因为紧张而忘了检查;当他消毒时,医生问他给他垫布卷了没?,他才惊觉自己又忘了;当他要开始注射时,医生问他用来冲洗导管的注射器呢?他着实又懵了。外科手术像其他事情一样,技巧和信心是从经验中积累的,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半年后的他学会了阑尾切除手术,一年后的.他可以做截肢手术,两年后的他已经能胜任气管切开术,而今的他正在努力学习处理腹部主动脉瘤。天才在于积累,一如他所言自己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傻瓜,但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我就可以做到。

  明明知道手术可能会出错,下手时却重来不会有丝毫犹豫和怀疑。我觉的这就是一名医生的魅力所在,从容淡定,给予患者心灵最大的安慰。当然这般从容淡定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来自积年累月的练习,不仅仅是住院医生需要不断练习来完成菜鸟的逆袭,经验丰富的医生也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更先进的新技术。可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学习。

  医生的修炼,修炼一生,直至生命的终结。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3

  作为一名刚踏入医学院的精神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有幸读到了阿图葛文德的《医生的修炼》。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十几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不确定和做决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讲述了年轻的新手医生阿图出生在医生世家,毕业于名校医学院,满怀抱负的进入了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从硬起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第一次气管切开等种种经历;眼见身边曾经尽责的医生最终沉沦;面对种种无法解释,又难以治愈的病症,体验生命从自己手中一丝丝的逝去讲述了医学工作者的无助、无奈。而且里面有些医学知识,对初涉临床的我是个学习,更是种警示、鼓励。

  临床医学作为经验学科,需要的是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说实在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练习,愿意练、肯练。然而每一次的练习都生死攸关,我们必须认清楚,这样一个现实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不断进步的科学指引着我们。当然也有习惯和本能,还要靠一些经验,有时还有运气,然而我们知道的和我们追求的目标之间总会存在一段差距,不过,正是这个差距驱使我们更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我发现医学真的很奇妙,在很多方面很难解释,风险那么高,病人却信任我们,让我们自由发挥。医生总会面临两难的境地,有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医疗决策,而这样的决策,是否会带来并发症呢?不确切的答案让人难以回答。

  毕竟医疗上的决定是错综复杂的,当你遇到三岔口的时候,很难决定要走那一条,就好像阿图第一次做深静脉穿刺,第一次做气管切开,这就需要医生果断决策,敢于实践,就和网球运动员,钢琴弹奏家和电脑修理工一样。我们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但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矛盾。像机器一样完美成为医学界的一种目标。从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明白医生是不被允许犯错的达到完美的关键是多学习,只有终生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犯错误的可能性,我父亲告诉我,你认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不久后你会发现有人做得比你更好,因为新技术和掌握新技术的人层出不穷,你必须去不断学习新东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其中大部分以前上学都没学过。医学也是一门探索性学科,人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远还没有达到理想和完美的境界。事实上每个医生都有相似的经历: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生也必须不断尝试、学习新事物。不能适应新事物就意味着降低治愈病人的概率,使他们不能享受到现代医学进步的好处,然而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来麻烦。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这个事实,每天,医生都要面对变化莫测的情况信息不充分,科学理论含糊不清,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永远不可能完美,即使是最简单的手术,医生也不可能向病人保证术后状态一定会比原来好。教科书里讲的各种病的典型症状,但是在临床上却无法找到一个人能把所有典型症状都见全,尤其是许多的病本来就难以鉴别诊断。

  唯有通过不断的练习,积累总结,谨小慎微,才能把失误降到最低,但是医生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医生要通过严酷的医学训练,本来应该比大多数人更坚强,更抗压,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还要面临医患纠纷,麻烦出现时,还不能得到外人的理解,最炽热的人,也要被冰冷的态度所浇灭。医生属于一个孤立的世界,一个不断流血,不断实验,不断切开人体的世界。我们是活在病人群中的少数健康人,因此,我们很容易被孤立,就连我们的家人也很难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医生常常被认为是冷血、没有人情味面对活生生的病人表现出冷漠的样子,事实上,这正是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至少,在医学医疗活动中,这种表面的冷漠也是必要的。医生在情感上比较冷静,能理性地看待所有不确定的事情,不会因为恐惧或感情用事来歪曲事实。我们无法获得每一个病人的谆解,但是最起码做到问心无愧!

  葛文德在书中还谈及了外科机器人与人机博弈命题。1996年,瑞典兰德大学附属医院负责心脏监护的资深专家沃林主任与电脑识别仪比赛,分别对2240份心电图资料(其中一半是问题心电图)进行分析识别,结果沃林正确地挑出620份,电脑则正确的挑出738份,电脑以20%优势击败专家,几乎所有的竞赛中电脑要么与人类战平,要么战胜人类。反对方认为现代的医学关怀已经很缺乏人性的温情,倘若继续技术至上,人类会感到越来越孤独,病人常常会感觉自己不过是一个病例上的数字。或许数码医疗的前景是水火不容的,不是相辅相承而互恰方则支持医生可能会摆脱医疗错误的困扰,转而更多的关心病人。

  在医生的队伍里,常会有一些问题医生需要矫正,文中详细分析了哈里森的问题医生。详细分析了他的心灵堕落史,问题医生会面对同行的责难,最终哈里森在专业的矫治中心治愈。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生病的时候,都是医生在掌握着我们的性命,而医生通常是不完美的,他们也有可能犯错。

  选择医学就是一辈子的学习,作为正在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我们,在为人类战胜疾病的理想中肩负责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让这个人过得更好。

《因为是医生》读后感

《因为是医生》该书作者是北京协和医院医生陈罡,它讲述的是医生陈君浩为期一年的总住院生涯。在这一年里,他们过得无比精彩,失败过,胜利过,受伤过,关爱过,摸爬滚打过,昂首挺胸过。这一年里发生在病房的故事足以让人感受世间百态,读完这本书我有不得不用文字倾诉的触动,希望以此勉励未来的自己。

                                                                                                                       ————一名医学生
书中每一个医疗故事都无不让我思考当今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在于医生也在于患者及家属。两方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医生的治疗才有着推动作用,对患者恢复健康才有着促进作用。因为所有的医生:“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直至今日医学的意义,仍然仅限于此。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位病人术后一周持续发热五天,但是针对这一症状治疗却仍然没有什么效果,手术部位清洁干燥没有感染的嫌疑,只能认定该病人感染却不知道病灶在何处,排除其他任何一中可能性还是无法找出病因。但他心里还是有些许的不安,赶忙吃完午饭便去病房赶忙查看CT,仔细观察发现病人是PICC导管感染,从而找出病源对症下药,帮助这位病人恢复健康。

从医学伦理学可知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医患关系存在着技术关系,为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就需要医生尽早的发现病因,这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素养有着必要的联系。

再例如,有一对夫妻,妻子患有淋巴癌,其丈夫在陪护时突然休克,经过检查是甲亢危象,需要紧急手术治疗,而他的妻子在听到丈夫要紧急抢救时受到刺激昏厥。二人手术需要家属签抢救同意书,而两人家属均在外地,医生决定先进行紧急抢救,所幸术后夫妻二人均挽回了生命。但事后,由于两人经济条件无法支付手术费用,决定状告医院未履行告知义务和过度医疗,他们的律师狡辩说,当时不进行气管插管有可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医院的医务处不想把事情闹大,最终同意免去治疗费用并赔了一万块钱。
看到此处,我不觉有些寒心, 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服务者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为病人提供服务,理应需要获得正当的劳动报酬。同样,病人接受医疗救治,重获健康,也应当为医疗人员的劳动支付诊疗费用。面临两人同时昏迷无法签署同意书,难道医生就要眼睁睁的看着两个鲜活的生命流逝吗? 医乃仁术,医学既是求真,更是扬善。 这位医生用自身的行动来坚持医德本位论,坚持以病人为本。他也许想到了如果患者找麻烦将来会面临医疗纠纷,但他放弃自身的功利,寻求病人的幸福。他坚守医者义务论,用行动彰显医者的美德。因为昏迷且无家属陪同,两位病人无法得知自己接下来将要接受的医疗计划,这也事出有因,在我看来医生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我想问一句:难道就因为法律的限制就不采取正当的方式治疗,而选择漠视生命的离开吗?这在道德方面是不可原谅的,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不会这么做的。

我敬佩这位医生的选择,却对夫妻二人的行为而无可奈何。

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医患关系是信托关系。 信任在先,托付在后 。医患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共同战胜疾病。 信则两利,疑则两伤 。这句话可以很好的在接下来这个病例中表达出来。患者因心梗送到医院,经过吸氧自身感觉不错,而医生发现患者患有急性下壁心梗,需要进行冠状造影。而患者和家属觉得可以选择一家更好的冠状造影医院,要求转院。起初两位医生强烈要求不要转院,但是无奈家属坚持己见,在转院途中患者突然陷入昏迷。只能返回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术后医生建议患者冠状造影,家属不敢拿亲人的性命冒危险立马同意。手术成功,患者家属为之前的不信任道歉向医生道歉。
医患关系存在着双方信息的 不对称性 ,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科学。客观上有些疾病信息被医生掌握,获得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从而患者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再加上近年庸医带来的负面新闻太多,使得医生这一职业背负着不好的标签。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往往成为潜在病情恶化的原因之一,甚至威胁生命。但是,那些负面消息毕竟是少数,我们应该选择相信医生的判读,毕竟“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礼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也只有医患双方相互信任才能更好的让两者互利共赢,这不仅仅需要患者反思,也需要医方高度重视如何解决患方不信任问题,因此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是一门需要研究的学问。

如今随着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师分工日益专科化,导致一个医师只对某一中疾病或某一个病变部位负责,病人的健康和生命需求由多个医师护士和其他成员共同满足。因此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本书中,陈医生与内科医生合作挽救了一位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的例子有许许多多。当然医生之间不只是手术合作这一方面,还有对于病情治疗手段的讨论和研究,有时言语激烈无异于一场精彩的辩论赛。由此可见,医务人员之间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宽厚包容,博采众长,积极创新,以共同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守护健康,铸就医学职业的崇高与至善。
当今中国出现的医患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这与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院管理出现偏差,部分医务人员道德滑坡,医患之间沟通不畅,病人对治疗情况期望过高和不当维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社会现象不容乐观如此,但仍然有大部分的医者坚持自己的医道,不忘初心。他们无惧自己头顶上悬挂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只因他们懂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选择医学这条坎坷漫长的路,我会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歌回答: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大医精诚》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医精诚》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医精诚》读后感1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做官那样具有诱惑力。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孙思邈的父亲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孙思邈意在从医,将借来的医书藏于经典之下偷偷阅读,悉心钻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真诚。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弃了仕途而选择从医,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贫贱卑微。在先生的从医生涯中,先生四处搜集医药典籍,学习民间医术,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医学事业,不断精化自己的医术,先生的事迹让人敬佩。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追求极致。这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从医的根本“修身,明德”。医者医术固然重要,凭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医者的德行则更为值得关注。一位好医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医术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底线,做一位纯粹的医生,做一位孙思邈先生一样的医者。

  大医精诚,医学是博大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医学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中医所强调望闻问切,于西医同样有所体现,就比如说我所选择的影像学,说白了就是中医中的“望,闻”,不过更加直观,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人们的医学误区,打破人们总要给中医西医分出个高下的观点,中医西医本属同源,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韩非曾有言:“人处疾则贵医”。这句话是十分真实的,健康时无人会关注医生,只有疾病出现时人们才会求助医生。其实人们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求助医生,医生也不仅仅只会治病那么简单,医者可以对你的生活习惯提出有利意见,帮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医生也可以充当健康助理这一角色。

  大医精诚,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身明德。

  《大医精诚》读后感2

  按:近日关河梦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郑重。郑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某大学教授。中年感兴趣于医,问道求学,实属难能可贵。闻道无先后,得之者为贵。现将郑教授读药王孙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读后感发于下,与同道共勉。

  《大医精诚》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今有幸得梦师指导,拜读原著,略有所感,记录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愚以为这里面讨论的是医者的德艺双修的问题。

  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面对的人体及其所在关联环境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输入变量很多,关联因素和条件也很多,输出的各种表象也变化多端,各种变量的隐性关联非常复杂,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输入条件或关联因素稍有变化,整个系统的反应与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进入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们不清楚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现有的分析推导手段往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手头现有的案例只是个例,医方也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太可能与以前的个例完全一样,也很有可能与总体统计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现误判误诊,很有可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学医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对每个病人每个方剂体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医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对人,诚心做事,修身养性,内慈外谨。内慈是指医者心胸要宽广,做到心存天下苍生,慈悲为怀,以一颗善心普救众生。为人处事要稳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声色所难。如前所述,行医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难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达到效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则极大。所以优秀的医者往往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名利的诱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很难控制事情的边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导致医术停滞不前,不能精进;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将为名利所害,难得善终。外谨是指医者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医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如何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达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养自己的代入感,同时注重言行举止端庄得体,以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医患交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为一名医道的初学者,这篇文章给我的警示是:

  第一、对医术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难,不自满,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去研究医术;

  第二、既然想做医者,就应该有超脱之心,以行医布道为己任,不为名利所累。

  对应这两条,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学医的。因为第一,本人从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对我自己而言,我的兴趣在于科研的过程,在于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医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之处只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其二,本人经常做些慈善事业,推己及人自问还是做得到的。至于名利,本人半路出家,并不指望能在医学上成名立业,如果侥幸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导师教导之功、老天眷顾之意,决不敢贪天之功。

  一点愚见,请梦师指点迷津。

  《大医精诚》读后感3

  风华正茂的岁月里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生命之花的绽放而孜孜不倦,霓虹繁华的世界中我们依然心境平和地安坐桌前只为探寻那神圣生命的奥秘!当岁月渐渐磨平年轻的棱角时会不会也麻木了我们悸动而敏感的心灵?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迷茫于生存本身而为生活所累时,是否会忘记自己满腔热血时对万物苍生许下的承诺?遥望千年之前,苍生大医孙思邈正用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凝望生命,正用一双悲悯众生的手医治百病,他将一种“大医”的智慧传之后人——那是洞穿人性之后对生命的了然和珍惜,是亲身经历人间疾苦后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深入普遍的生命从而能够跳脱出自己的生活舞台之后的.无私和忘我。大医谓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德纵然也成为一句空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医生必须精进医术、仔细诊断,才能正确得知病情,准确用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分秒中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除了细心行医以外,医生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我们尚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只有勤恳奋斗、持之以恒,才能为以后的行医打下坚实基础,而在临床工作时,更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医学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领悟,即使能领悟所有,也有更多未知的医学原理等待去探究,只有让年轻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才能真正步入医学的圣殿。

  我们这些医学生所谓的闻鸡起舞,所谓的低调拼搏,失去与拥有,放弃与争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甚至互相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躯体与灵魂的考验,我们才能在疾病面前镇静自若,才有可能在死亡面前重获生命的权利!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读后感《《大医精诚》读后感》。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我不禁感叹:这些话里蕴藏着怎样的博爱和对苍生的怜悯。作为医者,他看透人生百态;作为茫茫众生中的一员,他和所有生命个体一样历尽沧桑。他看着眼前的生命,滤过表面一切浮华,用心体会患者的痛苦,关注生命本身,也只关注生命本身,还原生命的本色。

  他将“诚”字发挥到极致,“至诚者”又怎会盲目行医,将生命弃若尘土?我相信,在任意领域求精至精之人必对人世间有一种公开或隐密的热爱。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这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大众信任的危机,白衣天使的形象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贬低,而“医生”这个词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安慰正慢慢地被人淡忘,整个医疗行业也被重重地笼罩上委屈、迷惑、无奈,有些医生因此丧失了自我。人的确有贵贱,贫富,老幼,美丑,可是,谁可以轻视这些人的生命以及生命之后的故事?医生的使命不就是为了使这些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张开双手拥抱明天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仅仅是为了病人没有医疗费而放弃对他的治疗,难道他们就听不见那些对生命的热情的召唤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必须收红包才能认真的为患者服务,难道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用金钱才能衡量吗?就连有些医学生,只知道考取高分数而不知道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没有“见彼苦恼,苦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何其可悲!然而幸运的是,更多的医生还是在坚持着默默地工作、不懈地奋斗,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奋斗的方向一直都是幸福感和意义感!

  立志成为医者的人大多心怀善意,温柔敏感,对人世间的疾苦有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只不过这种感知力过于平淡以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渐行渐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履行“救死扶伤”的诺言!即使当我们慢慢的融入世俗,踏着红尘的脚步前行,伴随我们的仍旧是生命至上的信念,心中充盈的仍旧是博爱众生的仁慈……..。

  《大医精诚》读后感4

  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读了孙思邈先生的《大医精诚》方才了解到,所谓医者,乃智者、仁者、德者也。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具备的是“智”,是能力,治病救人的能力,否则其它都无从谈起。要知道,学医这条路是永求无尽的,我们不可以把途中某个美景当作终点站,只能稍作停歇,继续向前。这条路,你走的越多,你所懂得的才能更多。曾经听老师说过,学医是没有尽头的,你只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才有资格走上这条路。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个医德高尚的仁者,应有五柳先生纵情山水、闲云野鹤般的隐士情怀,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又要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满腔热血,一旦入世致用,则心系天下苍生。而今医学界,用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来说,若寻心怀大仁者,寥若寒星。治病求医,贫富之差、亲友之别、老幼之差早已不足为奇。在患难之前,有几个医生能够做到不瞻前顾后、自虑凶吉。医术精湛,很是重要,可为名医,但多一“仁”字,即为苍生大医!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医生的我们必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向所有医生展现的优秀医者的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人生的目标,在推进医疗平等、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

  《大医精诚》读后感5

  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后感6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既然已决定投身杏林,不论专业还是业余,必然要通读此文。周六晚上,我打开老师发过来的《大医精诚》原文,以自己浅薄的文学知识并对照着现代文翻译。

  读完全文后,我第一个最强烈的感想就是“学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到困难,首先是医道本身对于专业的要求非常高。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不同的病,外在表现可能一样,相同的病,外在表现又可能不一样,做为一个医生如何能够准确地判断病症并合理地治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实践方才能够摸到门槛,“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在学医的道路上,我需要认识并正视困难,不懈怠,不道听途说,不盲目自大,在专业的道路上踽踽而行,不求速成,但求无愧于心。

  第二个强烈的感想是“做医生不容易,做一个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抛开医术上的困难,在医德上要能守住本心,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所谓医者,应不以病人的身份有所区别对待,不因病灶的各种性状感觉不适而趋避之,不因外界的干扰而乱心神。在当今社会的功利和浮燥的气氛下,保持本心,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当然,我本身学医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为家人减轻病痛。但在学习的入门过程中,读后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又让我对于“医者”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以功利学医,不以求财学医,并且如果我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一定会发自本心地尽我所能,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不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对于文中的“不用活物作药”略有不解,因为别说以活物用药,平时我们吃饭也是荤素搭配,有鱼有肉。何况若说“万物皆有灵”,平时摘的草药不也是有生命的吗?此外,对于文中所提到的“阴阳报施”言论,我也同样认为可以抛开神鬼之说而换个角度理解,那就是为医者,应秉持“敬畏之心”,守正持中,在医学的道路上“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上为本人对于《大医精诚》一文的粗略见解,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先生批评斧正。

医学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医学读后感开头怎么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xxx读后感》,也可以用《读xxx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什么是次要,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变化,摘取其中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感受、体会以及受到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一点,用一个简洁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就是这篇文章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位置是可以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关系中,“读”是“感”前提、基础;“感”是“读”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含义,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目和文中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 关于医学的书的读后感(《大医精诚》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08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马晨明藏戏读后感(《藏戏》读后感经典)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群英会蒋干中计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