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感受(1))

发布时间: 2023-06-29 19:31: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介绍《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

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感受(1))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介绍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感受(2)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下面对这本书我所感兴趣以及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是“兔子定律”。第一章第一节即提出资本兔子定律,并将此定律贯穿解释了世界局势发展之始终。简而概之,资本就好像一只不知饱足的兔子,吃光了窝边草就吃远处的草,并且膨胀能力及繁殖能力都超强,永远没有饱足。这只资本兔子的意志深刻左右了国家的意志,从而决定和改变着世界局势。第二章中,美国的出现乃至崛起就是这只兔子吃出来的产物。在这只疯狂的兔子意志左右下,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张,国内一旦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争抢殖民地来满足自己。待到殖民地的草也被吃光了,对外扩张解决不了发展的矛盾时,再生产无以为继时,这种膨胀的激情就通过两种方式来自我消耗——世界大战或者经济危机。或者也有第三条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亲身实践了这  第三条路——掐死这只兔子。这个企图引起了兔子们的恐慌,随即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1990年苏联解体及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奏响了红色悲歌,这只兔子再次疯狂激进,并且将整个世界都视为他的草场。

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感受(1)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详细的阅读了《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了解了现当代世界格局的现状,这本书细数了近代世界史的事件,从资本流向到地缘政治,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非常仔细,通过阅读,我认为形成今日世界之大格局的背后原因就是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的背后是经济,军事的背后也是经济,政治、军事都只是服务于经济目的手段。我始终认为:几百年来,无论是列强之间的争霸,还是列强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从来都是从经济着眼的。所有的那些船坚炮利的背后都有一本经济账。美国在今天世界上的霸权,归根结底就是经济霸权。今年美国发起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为延续它的经济霸权服务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中的具有说服力的分析得到论证。从我读完的一部分就可以感受到今日中国地位的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中认识到:形成今日世界格局的背后动力就是经济。从而,加深对今日的世界格局理解,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并为了开创属于中国的新格局而奋斗,努力!!

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欧洲 螃蟹理论

从地图上来看,欧洲领土面积仅仅跟中国的领土大小差不多,但是欧洲近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原因何在,这个欧洲的地域格局有关,有人曾经说过一个著名的螃蟹理论,用在欧洲身上,这一点无疑很明显。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先从螃蟹理论讲起,螃蟹理论实际上说的就是在一个篮子之中,有一只螃蟹的话,它很快就会爬出来,而对一群螃蟹而言,则不必担心,因为先爬起来的螃蟹会被后来的螃蟹拉下去,然后后面继续这样进行,所有的螃蟹因为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致使它们总也爬不出去,所以沦为待宰的羔羊,研究欧洲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欧洲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螃蟹实验场,整个大欧洲是一个篮子,而螃蟹就是多国林立的欧洲诸国,几千年来,欧洲除了短暂的统一过几次之外,再也没有实现过统一,而且有限的几次统一,持续时间不久,又一次重新陷入分裂,相互攻击成为他们的政治常态。欧洲古代史上的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都曾经统一过这里,只是后来均衰弱了,重新陷入各自为政的割据状态,罗马帝国强盛一时,最后分裂之后的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相互攻伐,之后拜占庭帝国灭亡,东罗马也消失了。近代的拿破仑帝国,希特勒企图建立的第三帝国,都是企图恢复曾经罗马帝国的荣光,但是都失败了。而且企图统一的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是身死国灭,代价惨重,因为他们招致了整个欧洲的记恨,使得那些小国家联合起来,宁肯加入外部阵营之中,打败他们也不愿意统一,可见这种危害之深。

抛开历史上的欧洲各国之间的宿怨不谈,我们来看看欧洲地图就明白,欧洲海岸线曲折,在欧洲中部又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山,这些大山作为地理坐标,成为这些国家天然的地理防线,各式各样的独立地形,将欧洲分割成一个个小块状的土地,这成为最早欧洲城邦的雏形,欧洲的地图自罗马帝国之后,再也没有经历过长期的统一格局。不过,欧洲的真正文化基因是罗马人给的,罗马统治下,天主教成为欧洲人的宗教,罗马人的内海是地中海,这里是通往欧洲的必经之地,罗马的文化传延在欧洲,这使得欧洲作为一个思想主体,曾经深深的联系在一起,而他们的枝干却从未真正拼接在一起,国家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没有实现统一,大欧洲的思想在欧洲长期蔓延,但是从来没有在疆域上完全实现这一点,这是让人惊奇的发现。我们研究中国和东亚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土地上曾经出现很多次分裂的诸侯国,但是每一次当时机成熟,中国就会出现统一,而且是完全意义的统一,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和疆域版图上,完全合一。这使得中国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彰显着自身的实力,而欧洲却做不到,归根结底,是他们各自为政的传统和地域狭隘的观念在作祟,地域分割的地理又加深了这种裂痕。

欧洲史上,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希望通过武力实现欧洲躯壳和灵魂的统一,把灵魂和肉体合二为一,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任何弱小的被征服国家,都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事实,那就是被跟自己差不多相同体量的家伙打败并受其统治。这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即便打不赢,也要借助外敌,来实现自身的安全,这往往是每一个垂涎欧洲的国家所愿意看到的,例如法国和德国的战争,俄国来添乱,加深乱局。后来的一战,二战,美国都再一次插手欧洲,并且通过两次恰如其分的插手,收获不菲,第二次直接将整个欧洲置于自身扶掖之下。欧洲的德国和法国,都曾经是盛极一时的欧洲强国,为了实现统一的愿望,谁也不让谁,打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虽然有时相互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但是从来都不愿意接受被对方打败的事实,更不愿意承认对方的强势,甚至在实力不济之时,一再借助外部力量介入,只是欧洲主要大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失去了曾经领先一时的强国地位,英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一战之后,帝国根基动摇,新崛起的德国和法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成为让美国人和后来兴起的苏俄的盘中餐。二战时,欧洲将这种敢为人先,争先恐后的螃蟹战争,发展到了顶峰,结局是欧洲曾经作为世界中心的它,彻底衰弱了,美国人借助马歇尔计划,染指欧洲,红色苏维埃的大幕遮蔽了欧洲的上空,欧洲成为仰人鼻息的地方。

终于,欧洲人醒悟了,明白了继续战争,或者继续抢夺和竞争毫无所益,只能招致全输的局面。于是法德这对百年宿敌和解了,接着欧洲其他国家也可是和解了,然后欧洲又一次梦想着统一,不过方式不再是战争,而是和平协商,建立欧洲人议会,作为一个大欧洲的实体发声,成为欧洲的共识。但是这种进程似乎并不是很顺利,虽然目前来看,欧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一些加入的欧洲国家企图脱欧的也有那么几个,去年英国脱欧闹得沸沸扬扬,似乎是这种思想的再一次抬头,不过英国似乎不是唯一一个。这还是在集体之中歌舞升平之时,如果外部环境变换,欧洲的情况会怎样呢?是个难以说清的事。

《格局》读后感

《格局》读后感

《格局》读后感,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让我们大家学到更多得知识,而知识能改变我们对世界得看法,那么有什么好书籍推荐呢,其中《格局》就是本不错的选择,下面是有关《格局》读后感。

《格局》读后感1

《格局》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一本是白色的《格局:世界永远不缺聪明人》,另外一本是蓝色的《格局:格局的大小决定成就的顶点》。有网友提到蓝色的书内容好,因为是逻辑思维出版的。

文中提到:众利勿为,众争勿往。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界的铁律。凡事到了头,就要格外小心。当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东西,大家都去争抢的时候,你也就在旁边看看就行了。当大家都说做这个可以发大财的时候,你要赶紧逃。赚钱是什么?是你要从别人口袋里拿钱到自己口袋里。这件事情,大家都说可以轻松就赚到钱,这个不是骗人是什么?赚钱应该在当代社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应该是一件难的事情才对。所以,应该是赚钱难才对,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只能赚辛苦钱才对。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赚轻松钱,但是他们哪怕赚轻松钱也不会去大声嚷嚷让其他人知道。

分享利益,是作为职场人士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中国人喜欢吃独食,喜欢争抢,最好是把别人的那一份都抢来,不管未来怎么样,现在自己所拥有的才是实际的。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而作者提到再好的人,如果舍不得分享利益,周围的人最终也会离他而去。这一章节,我看得的确挺震撼的。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可以在这一篇中体现。

凡事慢三拍。我以前做事情喜欢一遇到事情,就立马去做,从来不思考如何做。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就发现以前的做法太愚蠢了。做事情前就应该想好这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如何做这件事情,应该从哪里下手等,想清楚了再动手。埋头苦干的人是没有用的,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上天不会亏待一个真正努力地人,但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

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员在做事之前,会梳理出一个做事清单,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量级排序,然后集中资源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至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可能直接从清单上删掉。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什么事情先来就先做什么,以致做了很多费力而没有影响力的事情。

吴军老师提到浙江人普遍有一个优点,就是无论贫富多少都强调靠手艺吃饭。浙江有很多低调但是很能赚钱的企业家。

身为浙江人,的确浙江人比北方的人更加能吃苦,但温州人比一般的浙江人更能吃苦。经历过第一代的`创业和财富的积累,杭州很多年轻公司老总都是靠着父母提供的第一桶金开始的。创业的成功率基本是5%左右,而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加深了财富传承的风险。在中国的未来二十年,社会风云变幻,如果自己没有真本事,你连父母留给你的传承都守不住,更别说是发扬光大了。

顶尖的大学最想要的都是做两遍题就能取得好分数的学生,而不是刷几百套题的人。十年寒窗苦读,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甚至过去一直是学霸,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面对比自己想象中复杂得多的机会,自然很容易“整个人都不好了”。

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走正道,不要总想着出奇制胜,特别是在未来非常光明的时候。很多人总想抄近道,占别人一点儿便宜,觉得这样才能走得更快。其实这种想法智慧导致不断兜圈子、走弯路。我很反对弯道超车的说法。

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是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之争。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文中也提到中国人从上到下能够通过劳动改变自身经济命运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得以成功的原动力。在未来,只要中国人的这种原动力还在,无论国际环境如何,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无不说明着中国人的原动力。

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为具有时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竞争。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让李嘉图定律的效应放大,即使各种资源总体的数量在增加。作为一个凡人,我始终奉行“世界上真正的老大是上帝”这样一个原则。像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和李嘉图定律这些规则,是上帝设定的,任何人都赢不过它们。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们永远在左右着世界。就像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一样,你要掌握很多规律和规则,你才可能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作为个体的人,如果你比同行的平均水平好那么一点点,就会受到欢迎;如果好一个数量级,就会有人出数倍的溢价邀请你做事。相反,如果你比周围人差,你的劳动即使是免费的都没有人要,这就如同没有人愿意付钱租用荒滩和盐碱地一样。于是,现在形成了一方面很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事情做的现象。我经常讲10个90分都抵不上一个100分,因为卓越和良好之间的落差是巨大的。

看知乎上有人提到,吴军老师前几年比现在更敢讲,不过现在他起码比很多人敢写。敢写的人,作为读者才可以收获多。

《格局》读后感2

我读了一本《格局》。读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只见封面上有几个字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作者是乔洁,主要讲的都是格局,那是什么呢?其实格局就是你价值观的高度。格局说起来简单,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

“如果把人生比作风筝。我们的思想与眼观便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只有放了线,风筝才能自由翱翔,广阔天空任其飞。人也如此,当我们跳出狭小空间,走出去,就会发现只要你愿意,脚下的土地随时可以成为我们施展抱负的舞台。”这是乔洁写的。他让我明白学习是最量要的。没有学习那跟笨蛋有什么区别,只能被骂。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很简单,它就是格局。俗话说,饼在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那口锅;不管你想烙大饼还是小饼,无疑都会受到锅的限制。如果把未来比喻成锅里的“烙饼”,人生能够走多远,达到怎样的境界,完全取决于“锅”,这就是格局。格局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的高度,书里说的多好啊!

是啊,格局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本文标题: 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感受(1))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84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雨行读后感(谁可以帮我赏析一下 顾城 的《雨行》 感激ING)四大名著读后感400左右(四大名著读后感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