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读后感(《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17 23:57: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读后感(《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1

  《回忆我的母亲》,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作者以简单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流露着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读了《回忆我的母亲》,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无限崇敬与怀念。记得小学的课文里就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不过儿时的幼稚并不能领会文中的内涵和深意,只是机械地朗读与背诵,如今人到中年,懂得了育养子女的艰辛与酸楚,再细细品味着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与怀念,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那已年迈的老母亲。

  母亲现已年逾古稀,育有四个子女,我在家中排行最小。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资是极其匮乏的,粮油、布料等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供应,那时家庭的主要目标就是吃饱穿暖,偶尔来个客人留着吃饭,那时饮食也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快捷,也就是炒盘花生米,再加个炒鸡蛋什么的(因为我们是回民,禁食猪肉),我们也只能端着碗远远地望着,是断断不能伸筷子的,这是母亲定的家规。谁要是过生日了,那天他的午饭里必定要加个鸡蛋,以示庆贺。尽管条件艰难,每逢年节,母亲定要做上满满一大桌子的美味,让我们兄弟几个风卷残云,美美地吃上几顿大餐,特别是过年,家中再难,母亲也要给我们置办一套新衣,说新年要有新气,穿着新装去亲戚家拜年是最惬意的事,那时,最盼望最难忘的就是过年了。

  1978年冬,我大哥参了军,那天他穿着崭新的军装,戴着个大红花,整条街道敲锣打鼓地欢送,我在后边屁颠屁颠地跟着,逢人就自豪地说,这人是我的哥哥,那是自我记事以来家里发生的第一件最大也是最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喜悦洋溢在家庭的每个角落。没想到,没过一个月就传来中越即将开战的消息,而我大哥所在的十三军正在开赴云南前线,母亲闻讯如雷轰顶,整日以泪洗面:大哥58年出生,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吃了不少苦,弟妹们出世后,又担起了不少家事,这如今去了部队好不容易谋个前程,没想到是要去打战,子弹不长眼,生死难料啊!看着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的惨景,我们无言以对,只有呆呆地望着......。那时消息封锁得极其严密,家中不时有干部模样的人前来做工作,母亲为了得到更多的前线消息,借钱托人买了一部收音机,我记得很清楚,上海产海燕牌晶体管收音机,那个年代几个月的工资啊!就是为了收听“美国之音”,因为那里每天播报前线战事,伤亡数字以及各类虚虚实实,辨不出真假的小道消息。母亲说,不管怎么样,每天只要能听着这方面的消息,我就能感觉离他的距离更近一些,这在当时可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一位母亲为了孩子她什么也不顾了。庆幸的是,战事结束后,大哥平安地回国了,还考上了军校,这也算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了。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几年后母亲和大哥见面时那母子相拥而泣的悲喜场面,一声:我的儿啊!道尽了母亲那无时不刻不在牵肠挂肚、肝胆欲裂的生死相随。

  岁月的年轮承载着人生的沧桑,慢慢的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各自成了家,立了业,而母亲也渐渐地老了,但是她的脸上永远洋溢着慈祥的微笑,焕发着热情的容光。每逢节假日,回家吃团圆饭是母亲最高兴的事情,早早地她就端着个胖胖的身子,两只脚如风火轮似得穿走于菜市场与超市之间,置办着一天的伙食,吃的、喝的、零食一应俱全。母亲做的饭菜还是一如既往地可口,只是油重了些,我们劝她少放些,她总是说你们小时候条件差,油不够吃,现在条件好了忍不住总要多放几勺。我们美美地吃着,喝着,高兴起来她也偶尔小缀两口,满脸的红晕甚是好看。年轻时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年老时并不要求我们为她付出,我们给她购置衣物,塞些零花钱,母亲总是说:“我有养老金,不需要你们为我花钱,只要你们过得幸福,做娘的心也就安定了。”这就是一位母亲的伟大情怀。

  母亲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回家的步伐,母亲像一把巨伞支撑着大家庭的幸福温暖,趁着母亲健在的日子我们定要好好地陪着她安享晚年,免得让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而成为一生的遗憾。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2

  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3

  鼠标来回滚动,心意烦乱,窗外的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的思绪与这雨声赛跑......

  滚到到朱总司令选集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我停下来了,说不清楚是什么力量,可能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那么伟大的缘故吧。我也总喜欢写一些关于母亲的文章来表达从小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之情,世界上每个母亲都应该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母亲又是不一样的。

  往下看,我的眼眶湿润了,自1907年朱总司令离开家乡,直到母亲去世这25年间,未见过自己的母亲,这期间为中国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记得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却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真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共产党的“官”,人民心中的“官”。

  现在每次回家,母亲和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嫁得太远了,怕你嫁得太远,回趟娘家不容易,如果丈夫不好,恐怕回来一趟都难”,我深深的理解我的母亲。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我们无法抓住时间,我们赶不上母亲老去的速度,能做的就是不管多忙,多累,都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

  透过窗户,雨也渐渐小了,拨通电话,“喂,妈......”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4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正是作者朱德笔下那个不停劳碌着的母亲吸引了我。

  文中,作者不仅爱母亲,更是敬佩母亲的性格。母亲一生都没有脱离劳动,特别勤劳。她身形高大,力气也不输于一般男人,她可以做许多男人做的事。在朱德眼中,母亲是万能的,仿佛有了母亲,就不会惧怕一切困难。

  文中的母亲能把看似一般的东西变得不一般。比如,她可以在严重缺乏粮食的年代,做出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使全家人吃得滋滋有味。作者把这些小事都深深地记在心里,通过这一些的描写,我能感受到那时农民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更多的是暖心。

  这位母亲还拥有很多母亲都有的特点——节俭,由于她的聪明能干,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也能让全家人吃饱穿暖,自己种田种菜,自己纺纱织布,一件衣服往往要几个人都穿过了才舍得扔。尽管生活那么艰苦,也不对生活有过任何抱怨。

  母亲对待儿女们也十分和蔼,但又很有原则,不允许她的孩子染上一点不好的习惯。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么贫穷的母亲保持着一颗乐善好施的心,经常周济比他们更穷的亲戚。

  战争年代,他们一家人被迫分离,而母亲依然坚强。战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之心,母亲总是在全力支持着,为了革命,朱德多年离开家乡,甚至没有音信,母亲给了儿子很多理解和慰勉。这样的母亲是多么地深明大义!我为作者能够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深感到幸福。

  母亲的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作者心里,作者在文章结尾从小我上升到大我,从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民族和党。这样的伟大母亲于是培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我们的革命领袖朱德。

  文章中的母亲那能干、仁慈、坚强、节俭、大义深深地吸引到了我,所以我最喜欢这篇课文。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5

  《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很长,时间跨度很大,叙述事件上又很散很平实,对于上公开课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我对张丽芳老师选择这一课来开展示课,是又佩服又好奇。张老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怎么浓缩这篇文章呢?她会抓住什么点来入手呢?她会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活动呢……课前的我是在心里问了好多问题。

  教师手中有一根放风筝的“绳子”。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透过它看似“散”的外形去抓住它的“神”。兰老师说张老师这节课上得非常“正”,“正”是因为张老师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就是母亲对朱德精神品质的影响。是的,张老师在课堂中以“精神寻根之旅”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把母亲对朱德精神品质的影响又细化成“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两个子问题。在第一个子问题中,张老师给到了学生2—13段这样一个限定的范围。可以说子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路径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同时范围的限定又避免了学生盲目的在文本中上蹿下跳,为后续问题的展开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铺垫。第二个子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寻找关于抒情、议论的句子,侧重“我”的角度,这就是一个具体叙述到精神层面的逐步渗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地对文章由“散”聚焦到母亲对“我”精神层次的滋养。张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她处处带着学生,又处处放手让学生去做,抓住文章的“神”,也抓住了教师手中的“绳”。她手中的这根“绳”可以把学生放出去自由“飞翔”,又能在恰当的时候把学生拉回来。

  教师手中有一把量学生的“尺子”。再好的课堂如果不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上,那也课堂效果也就变成了“虚无”。张老师手中始终有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什么时候学生需要扶一把,什么时候学生需要搭个台阶,张老师都清清楚楚。学生在找寻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时,关注的是文字层面,张老师就适时地提醒学生标点符号上的特殊性:“如果把‘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改成顿号会怎样呢?”;学生关注的是日常的叙述,张老师就提醒学生关注“修饰性的”词语,如第5段中“自然”“常见”“不但……还”等词的品味。正是在基于学情基础上的扎实引导,所以学生在最后的主旨拔高上才显得水到渠成,扎扎实实。

  一些关于文本的思考。张老师的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文本学习,对于我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会引发思考的,重新研读文本,我也试图在文本看似“形散”的基础上理出一些自我的解读。

  有关文中的一些时间节点。纵观整个文本,我发现文章有确切时间的描述是从第8小节开始,1895年—1900年,在这一个时间段里,母亲对于朱德的影响有一个跳跃式的进展,母亲“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这一启发由母亲自身勤劳习惯、宽厚仁慈等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影响跳跃到精神层面的觉醒和追求,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从1905—1908—1909—1919——1944这几个时间段中,可以说每个节点对于“我”的成长来说都是有深刻意义的,外出求学,回乡教书,去参加新军和同盟会,唯一的一次母子相聚。而这些时间的跨越中,母亲的形象精神一直在背后默默的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有关叙述角度的转换。文章有关母亲的文字描写是从第三小节开始,而在第3—8段的叙述中,每节都是以母亲为叙述视角的,大部分句子都是“母亲怎样怎样”,基本是侧重于母亲本身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叙述。而从第9小节开始,叙述的角度开始转换,视角开始以“我”展开,侧重于我的学习和革命历程以及自我情感中体现出来的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我对她的感激怀念之情。

  当然,文本的探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什么样的角度适合学生?什么样的程度利于学生?张丽芳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文本的核心为“绳”,以学情为“尺”,才能带着学生扎实地行走在文本的天地里。(王金花)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6

  读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之后,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篇文章。说不清楚是什么力量,使这篇文章在我的脑中总是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可能是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又都是那么伟大的缘故吧。经过这许多年后,再次到网上找到这篇文章,又仔细地温习了一次。这文章是相同的,但由于我人生经历不同了,感触也有了新的改变。

  小时候,妈妈是天。由于有妈妈的存在,做事情时总是有仗义,这构成了我自信的基石。每当害怕时,只要想到有妈妈的保护,便不怕了。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只要想到有妈妈的帮助,便有了挑战一切困难的勇气。每要当犯错误时,只要想到妈妈会生气的,便停止错误的妄想而克制住自己的行为。

  我的妈妈是幼教老师,她的梦想是写一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她总跟我说,希望我长大后有出息,到时候就可以为我写一本书,写一本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书。可是我知道我并不聪明,每当老师讲高深的问题时,我总是反应很慢,每当考试时,我总是非常紧张非常害怕。妈妈告诉我笨鸟要先飞,勤能补拙。妈妈也知道我没有别的孩子聪明,可是她总是让我向聪明的孩子学习,可是有时候有总东施效颦的感觉。妈妈让我向伟人学习,结果我向马克思学习不收拾屋子,向牛顿学习不会做饭,向爱迪生学习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厌其烦的向老师提问。结果我的初中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到高中会学到;高中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到大学会学到;大学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还是要自已研究吧。

  小时候我非常迷信妈妈的话,我认为我妈妈是老师,我妈妈告诉我的知识一定是对的。有一次我和老师犟一个文字的读音问题,我底气十足的告诉老师,这是我妈教我的,不会错的。后来经过查字典,证明是我错了。是我妈告诉我的知识是错的。这是我第一次对我妈妈的话产生怀疑。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要谨慎和女孩交往,不许对女孩子笑。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克制自己尽量不要对女孩笑。结果我连心中曾经喜欢过的女孩长得什么样子都记不得。妈妈告诉我看人要看心灵美,不要注重外表美。结果我找了个不漂亮的女朋友时,妈妈却问我,你为什么不找个漂亮女孩啊?从此我开始疑惑我妈妈对我的忠告了。

  小时候总是觉得妈妈不理解我,每天对我说的话几乎都一样。“你要好好学习。”“你怎么还不学习?”“怎么又玩了?快学习去!”其实有时我已经学得很累了,可是由于妈妈不认为我学累了,所以还得继续学下去。有时真是挺痛苦的。

  我家在家村,可是我的爷爷家,姑姑家,叔叔家都在市区居住,而且都是住的楼房。于是我问妈妈:“妈妈,我们家什么不能住上楼房呢?”妈妈告诉我:“你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大学,然后上班挣钱了,就能买起楼房了。”我又问妈妈:“那得多少年啊?”妈妈无语了。

  小时候妈妈总是教育我,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要舍小家,为大家。可是,现在却对我说:“你不去上班,天天陪在我身边多好?”

  我上高中时,妈妈告诉我,只要我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我做。我上大学时,妈妈已经不能负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了。妈妈总对我说,你什么时候能挣钱啊?某某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就上班了,现在已经能够挣钱了,你也得挣点钱啊。于是我硬着头皮当起了我最不喜欢的职业――家教。其实我不喜欢当老师,我总觉得花时间来教别人,是浪费时间,倒不如花时间来当学生,去多学习点知识。上大三的时候,放假已经不在家呆了,我开始想办法挣钱,结果借钱办了个小公司,结果因为经营不善,转让了。回想起来,当时胆子还真挺大呢。

  长大后,来到了梦想中的鞍钢。继承了爷爷的工作,圆了父亲的鞍钢梦,妈妈实现了她的愿望。妈妈如释重负,突然间得了病,变得不能说话了,不能走路了。原来一直是在各方面照顾我的妈妈,变成了需要被照顾的人。

  妈妈得病后,几天没洗脚了,于是我打来热水给妈妈洗了脚。这是我第一次给妈妈洗脚。感觉很温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看到小时候妈妈给我洗脚时妈妈脸上祥和的微笑。

  现在妈妈的病好些了,我一有时间,就回家看妈妈,帮妈妈洗洗脚,按按腿,聊聊天。看着妈妈头发花白了,说话动作像个小孩子。我不再迷信妈妈的话,我要自己掌握我的人生,掌握我的未来了。真希望她老人家能够健康长寿,能够看到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日益强大,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是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愿天下儿女齐努力,为全天下爸爸妈妈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工作吧。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7

  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是什么?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伟大而伟大的人是谁?读了《回忆我的母亲》,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到,这种爱就是母爱,这个人就是母亲!

  在这篇朴素优美的文章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了母亲感人至深的事迹,唱出一首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作者小时家境贫困,正是靠母亲的勤劳简朴、聪明能干,才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是坚韧顽强的。在连年大旱的日子里,农民饥饿破产,作者一家大年除夕被迫分散,然而,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又是那样的深明大义,她“节衣缩食”,供儿子上学,是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以反抗嘿社会“。后来,作者“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朱德同志作为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位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家,他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支持、母亲的鼓励又怎能分开呢?

  我掩卷深思,眼前不由得地出现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千佛山的四面亭旁,有一株被称为“抱子树”的古槐。老槐树的根从地里冒出来,又向四面八方伸去,就像巨大的龙爪一样。从老槐树的根上,又长出一棵小槐树,树干挺拔,枝叶茂密。那老槐树弯曲的以成了半片的树干,正好压在小槐树的上方,为它遮风避雨。

  年深日久的风吹雨打,把老槐树的树干挖了个洞,小槐树穿洞而出,好象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从妈妈的怀里露出个小脑袋。好一片母子情深!

  真是人固有之,树亦宜然。母爱存在于万事万物,母爱比天空还要宽广。

  落伍者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付出数倍于他人的汗水;同样,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落后,要实现“四化”,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

  是的,祖国母亲!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妈妈。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享受着她的爱。在她的甘甜的乳汁哺育下,我们茁壮成长;在她的灿烂文化和优美传统的熏陶下,我们奋发向上;在她的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博大的 。“我们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的思情”。在我们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时,一定回产生这样的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300字读后感

读后感:《回忆我的母亲》  我有一本《朱德选集》,是我放在床头经常翻阅的。  去年路过学校的跳蚤市场,就过去随意的翻了翻地摊上的书,顺手拿起了这本很旧的《朱德选集》,心里竟然有些恋恋不舍,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我始终觉得,这人和书之间有时也是个缘分,有些书即使你翻了N遍,也不见的会买。《朱德选集》,文章只收录到1962年,对于我所修的专业而言,研究价值似乎不大。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里面有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我深爱之。这篇文章我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难免会有些时代的烙印,掺入了一些阶级感情,但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对母亲朴素的爱和深深的愧疚!正好这次毛概课老师要交篇读后感,想了想,我再次打开了《回忆我的母亲》,眼睛竟有些湿润的感觉。突然想起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尽管前晚刚打过,母亲慎是很惊讶,我解释说没有什么事,就随意和母亲聊了几句。挂断电话,虽然是灼热的夏天,心里不免泛起了一丝凉意。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本文就写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朱老总采用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 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这是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  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跟”,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85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  想想家中日渐衰老的母亲那疲惫的身躯,人家朱老总是用两个“尽忠于来报答他的母亲,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我呢......?现阶段我只有搞好学业和尽量少给我操心了,仅此而已.

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

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1

  记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说过,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读完革命领袖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人世间最无私、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比友谊重要得多,而人的亲情更是与众不同。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的一次大火中,一只雌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它们送到树下,压到自己的身子下面。虽然雌鸟被活活烧死了,但它的孩子们却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周围,无时无处不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都是以一种无私的情怀面对我们,他们情愿自己饿着,也要我们吃饱、穿暖。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孤儿,没有父母,哪来的亲情?可你小时候在孤儿院受到的资助,不也洋溢着亲情吗?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亲情重如千钧。可如今有些人认为,亲情一文不值。我惊讶地发现,好多小孩越来越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了,往往只把父母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库。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唠叨,总是爱理不理的,好像与己无关。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天天都会和父母发生矛盾,只有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才会想到父母。我还看过一本杂志,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竟然连自己孩子家的门都进不了,更别想在孩子家吃顿饭了。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也好像司空见惯了。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学派曾经说过,百义孝为先;《读者》杂志也报道过,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动物的本能,而只有人类才会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在万物中唯有我们人类才有的美德,难道也要放弃吗?也要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吗?不,我们绝不能放弃,我们要赞颂亲情!否则,我们还有何颜面自称为万物之灵呢?

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2

  读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之后,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篇文章。说不清楚是什么力量,使这篇文章在我的脑中总是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可能是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又都是那么伟大的`缘故吧。经过这许多年后,再次到网上找到这篇文章,又仔细地温习了一次。这文章是相同的,但由于我人生经历不同了,感触也有了新的改变。

  小时候,妈妈是天。由于有妈妈的存在,做事情时总是有仗义,这构成了我自信的基石。每当害怕时,只要想到有妈妈的保护,便不怕了。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只要想到有妈妈的帮助,便有了挑战一切困难的勇气。每要当犯错误时,只要想到妈妈会生气的,便停止错误的妄想而克制住自己的行为。

  我的妈妈是幼教老师,她的梦想是写一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她总跟我说,希望我长大后有出息,到时候就可以为我写一本书,写一本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书。可是我知道我并不聪明,每当老师讲高深的问题时,我总是反应很慢,每当考试时,我总是非常紧张非常害怕。妈妈告诉我笨鸟要先飞,勤能补拙。妈妈也知道我没有别的孩子聪明,可是她总是让我向聪明的孩子学习,可是有时候有总东施效颦的感觉。妈妈让我向伟人学习,结果我向马克思学习不收拾屋子,向牛顿学习不会做饭,向爱迪生学习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厌其烦的向老师提问。结果我的初中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到高中会学到;高中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到大学会学到;大学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还是要自已研究吧。

  小时候我非常迷信妈妈的话,我认为我妈妈是老师,我妈妈告诉我的知识一定是对的。有一次我和老师犟一个文字的读音问题,我底气十足的告诉老师,这是我妈教我的,不会错的。后来经过查字典,证明是我错了。是我妈告诉我的知识是错的。这是我第一次对我妈妈的话产生怀疑。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要谨慎和女孩交往,不许对女孩子笑。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克制自己尽量不要对女孩笑。结果我连心中曾经喜欢过的女孩长得什么样子都记不得。妈妈告诉我看人要看心灵美,不要注重外表美。结果我找了个不漂亮的女朋友时,妈妈却问我,你为什么不找个漂亮女孩啊?从此我开始疑惑我妈妈对我的忠告了。

  小时候总是觉得妈妈不理解我,每天对我说的话几乎都一样。“你要好好学习。”“你怎么还不学习?”“怎么又玩了?快学习去!”其实有时我已经学得很累了,可是由于妈妈不认为我学累了,所以还得继续学下去。有时真是挺痛苦的。

  我家在家村,可是我的爷爷家,姑姑家,叔叔家都在市区居住,而且都是住的楼房。于是我问妈妈:“妈妈,我们家什么不能住上楼房呢?”妈妈告诉我:“你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大学,然后上班挣钱了,就能买起楼房了。”我又问妈妈:“那得多少年啊?”妈妈无语了。

  小时候妈妈总是教育我,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要舍小家,为大家。可是,现在却对我说:“你不去上班,天天陪在我身边多好?”

  我上高中时,妈妈告诉我,只要我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我做。我上大学时,妈妈已经不能负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了。妈妈总对我说,你什么时候能挣钱啊?某某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就上班了,现在已经能够挣钱了,你也得挣点钱啊。于是我硬着头皮当起了我最不喜欢的职业――家教。其实我不喜欢当老师,我总觉得花时间来教别人,是浪费时间,倒不如花时间来当学生,去多学习点知识。上大三的时候,放假已经不在家呆了,我开始想办法挣钱,结果借钱办了个小公司,结果因为经营不善,转让了。回想起来,当时胆子还真挺大呢。

  长大后,来到了梦想中的鞍钢。继承了爷爷的工作,圆了父亲的鞍钢梦,妈妈实现了她的愿望。妈妈如释重负,突然间得了病,变得不能说话了,不能走路了。原来一直是在各方面照顾我的妈妈,变成了需要被照顾的人。

  妈妈得病后,几天没洗脚了,于是我打来热水给妈妈洗了脚。这是我第一次给妈妈洗脚。感觉很温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看到小时候妈妈给我洗脚时妈妈脸上祥和的微笑。

  现在妈妈的病好些了,我一有时间,就回家看妈妈,帮妈妈洗洗脚,按按腿,聊聊天。看着妈妈头发花白了,说话动作像个小孩子。我不再迷信妈妈的话,我要自己掌握我的人生,掌握我的未来了。真希望她老人家能够健康长寿,能够看到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日益强大,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是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愿天下儿女齐努力,为全天下爸爸妈妈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工作吧。

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3

  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是什么?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伟大而伟大的人是谁?读了《回忆我的母亲》,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到,这种爱就是母爱,这个人就是母亲!

  在这篇朴素优美的文章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了母亲感人至深的事迹,唱出一首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作者小时家境贫困,正是靠母亲的勤劳简朴、聪明能干,才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是坚韧顽强的。在连年大旱的日子里,农民饥饿破产,作者一家大年除夕被迫分散,然而,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又是那样的深明大义,她“节衣缩食”,供儿子上学,是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以反抗嘿社会“。后来,作者“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朱德同志作为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位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家,他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支持、母亲的鼓励又怎能分开呢?

  我掩卷深思,眼前不由得地出现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千佛山的四面亭旁,有一株被称为“抱子树”的古槐。老槐树的根从地里冒出来,又向四面八方伸去,就像巨大的龙爪一样。从老槐树的根上,又长出一棵小槐树,树干挺拔,枝叶茂密。那老槐树弯曲的以成了半片的树干,正好压在小槐树的上方,为它遮风避雨。

  年深日久的风吹雨打,把老槐树的树干挖了个洞,小槐树穿洞而出,好象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从妈妈的怀里露出个小脑袋。好一片母子情深!

  真是人固有之,树亦宜然。母爱存在于万事万物,母爱比天空还要宽广。

  落伍者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付出数倍于他人的汗水;同样,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落后,要实现“四化”,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

  是的,祖国母亲!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妈妈。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享受着她的爱。在她的甘甜的乳汁哺育下,我们茁壮成长;在她的灿烂文化和优美传统的熏陶下,我们奋发向上;在她的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博大的 。“我们应该感谢母

  亲,报答母亲的思情”。在我们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时,一定回产生这样的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早起创作的记叙性散文,记叙了作者母亲的生平,为母亲而写下的散文集。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原文欣赏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创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下午2时,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集结在杨家岭大礼堂,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延安农民劳动英雄田二鸿、工人劳动英雄郝作明和士绅商民代表均参加了此次追悼大会。
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为“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追悼会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全体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就位,敬香献爵。然后由谢觉哉代读朱德祭文。这篇祭文曾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刊登在《解放日报》上。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生于1858年,祖辈靠卖艺为生。朱德在祭文中回忆道: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8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纱,还要与家里的其他妇女轮班做饭。家里的生活很苦,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平时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穿的衣服是母亲亲手纺线、再请人织成布、染成色的土布衣服。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母亲性格和蔼,任劳任怨,从没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在这个大家庭中,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得很和睦。母亲同情穷人,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对我们管束很严。我刚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干家务活。父亲有时吸点烟,喝点酒,母亲不让我们沾上一点。长大后,我离开母亲,参加了革命。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了我许多安慰。由于过多的生育,繁重的劳动,贫寒的生活,使这位年轻的母亲过早地苍老和憔悴。
朱德后来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起母亲时说,她的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了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
朱德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在祭文中对母亲满含感激之情。他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够做到的,一定能够做到的。
朱德同志怀着真挚的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又有美的艺术形式:清新自然的基调美、真挚动人的情感美、朴素无华的语言美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

作品主题
1.勤劳聪慧
文章开头说:“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可见“勤劳”是母亲美德的闪光点。
文中谈到“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于受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可以有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可见,母亲不愧为一个勤俭持家的能手。
2.坚强不屈
在荒年暴月里,灾难降临到朱德的家庭。
1904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地加租子,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她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给了向往革命的幼年时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看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母亲真是一位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
3.识大体、顾大局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供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
在作者求学期间,尽管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负了二百多块钱的债,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他。后来,当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征途。再往后,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作者满怀激情地写到:“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不愧为一位革命母亲,令我们钦佩。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回忆我的母亲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美:清新自然的基调美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

艺术手法
《回忆我的母亲》在取材角度,主题显示,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散文的人物写作中,可谓各呈异彩,相映成辉。这些特色和异彩可以为后来的同题文章作了一个示范。以简约,平淡的语言,字字句句流露感情,充分体现了散文作品的人情味。
这篇文章在以母亲“勤劳的品质”作为明线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条线,那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围绕这条暗线,“我”从幼年受到母亲熏陶而养成一些好习惯,到少年受母亲激发而发愤求学,再到青年获母亲支持参加革命,直到母亲逝世的成长过程,这个内容也贯穿了全文,如此写法,在一般悼文中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样,说它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就显得更贴切了。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录,它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语言十分质朴、简洁。在平实平静流畅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充分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已任而难求两全的境地,使慈母眷眷的心和赤子拳拳的心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回忆我的母亲》开门见山,用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清新的基调: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质朴无华的语言,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文章思路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多方面的事迹:“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等。
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
本文标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读后感(《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61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仿写盲人摸象读后感(盲人摸象的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红旗飘飘(小学《红旗飘飘 引我成长》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