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年轻中受创 读后感(只因为年轻阿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 2023-06-17 12:42: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是读后感死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解脱,想死不难,到死想活过来就不知道了,人生就像一杯红酒,急急下咽,你会在...

只因为年轻中受创 读后感(只因为年轻阿读后感1500字)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是读后感
死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解脱,想死不难,到死想活过来就不知道了,人生就像一杯红酒,急急下咽,你会在死后的灵魂中感觉是多么的苦涩,为什么世间那么多的美好没品味过就离去,当然这是我的猜想,但是这杯红酒如果你慢慢细细地去品尝,你会发现是多么甘甜,多么的惬意。死了一个,不代表人民会想念你,因为地球的负重多你一个不多,少了你也不见得会轻些,所以何必要去找死呢?人生就是如此,要尝试人生百态,如果你讨厌其酸苦,你可以留言其甜蜜!

只因为年轻阿读后感1500字

张晓风的文章《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
前几天老师要我们写《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反正对于我这种发散性思维比较强悍或者说yy功力炉火纯青的人来说,再无聊的内容我都能整出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虽然这些东西从来就没有博得圆圆姐的喜欢。
只是当我坐到书桌前,认真地看了这篇东西后,却不知道写什么了。并非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想法过多,最后只能草草地评析了下作者的文笔交上去应付了事了。
说实在的,这篇东东的内容也并不是有着太多出彩的地方。课本是节选张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分四个部分,完整的版的我还没看过。前三个部分讲的是“爱——恨”“受创”“经济学的旁听生”这几个内容,我也看过其他文章讨论过这些话题,倒也不是很有感触,只是最后“浪掷”的那个部分颇让我惊动。
其实这个部分的内容也并不是非常新,也不过是感慨青春感慨生命感慨时间而已。只是里面所提出的“青春太过完美,无论怎么过都是浪掷”去使我有所触动。以前也曾经考虑过后悔这个话题,却没有想到这一层,此刻深入想想,却真真感到一种孤独的无奈。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你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渔,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说他遗憾没做成的。”
只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第三部分“经济学的旁听生”中,曾提到“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人得悲哀在于心的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是如此的激烈和不可协调,我们却无法逃避。现在一个星期上六天的课,只有周日一天不必天刚亮便赶去学校。然而我想在这短短的一天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想要在阳台的摇篮里看书,我想快点通关一款游戏,我想好好地睡上一觉,我想逛逛我还未走过的小区,我想快点完成老师的作业,我想补上前些天落下的练习,我想出去和别人打打球……我的欲望太多了,而时间却只是短短的一天,不,严格来说一天都不到。我早上一起来,我便要安排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情,或者说,我今天得放弃做什么事情。人在世上,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学会的一件事情就是舍弃,学会放弃什么东西。当你不得不放弃时,便会心痛,便会苦恼,便有无奈,便为将来的懊悔埋下伏笔,这又回到了那句“青春太过完美,无论怎么过都是浪掷”,却是如何做到“无论诚恳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呢”的呢?
想来作者也并不是太笃信她自己的这个观点,否则她便不会在最后一段接二连三的发出疑问了。只是不信又能如何?我们还能做什么?真的可以放开心胸,无悔无怨吗?还是要强迫自己去相信那个美丽得如梦如幻的“债多不愁”的谎言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

  喜欢回忆过去,因为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美好的。

  逝去了的湿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天我都可以毫无顾忌的采摘阳光;逝去了的场院,那是我儿时的战场,每到麦收时节,我们都会拥一身麦香甜甜的睡去;逝去了公交车外的风景,那是我儿时的电影,总在景物的流转中放飞思绪……

  买车也有三年了,好像开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奔流的车的洪流中,我飞快的转换着身姿,像极了一个赛车手,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在教学楼内有时候都是跑着干活,仿佛不这样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老师,下雪了!你看到了吗?”我才这惊讶的发现,我错过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其实我错过的岂止是一场雪而已。每个周末,老组长都会打来电话,“哎,我又攒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里,你看看。”有时候刚撂下电话,我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实我错过的不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还错过了这世的很多风景,和那风景后的很多故事。

  今天点开他的文字,看着那“带着露珠的麦苗”,看着那针砭实事的犀利语言,看着那游走在自然中的快乐。突然有种失落。

  我忘记了什么?

  还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喜欢在坐车的时候挑一个靠窗的位置,把头侧向窗外,出神的望着窗外,虽一路无语,却也一路有情。那转瞬即逝的风景,不知道赚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时的天是什么颜色,雨是什么声响,都装在我的眼睛里。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写诗,一切现实的、朦胧的,都在我的笔下,攒成了一首首小诗,从未投过稿,就怕这生疏的文笔,糟蹋了那几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记了什么?

  我知道,这路上的风景,不会为了我而驻足,等我长成一道风景,与我与你都不再相互漠视的时候,我就会与你一起融成一片绿色、融成一片金黄。当你把你的眼睛镌刻在树上,像极了一棵白杨树,在有风的日子里,你放开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园里,再去惊扰那个年轻人的梦,让他可以爬上屋顶去偷窥你的美丽时,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闲心。

  不管以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只要记住,放慢脚步,享受身边的一切,让回忆可以不再断层,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工作后的生活,在我的文章中真的很少出现……

  喜欢回忆,就要珍惜身边的每一秒钟,因为在这一秒钟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忆了。

  让生活美好,让回忆精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悲观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我懂”。

  执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当时,我还不懂。

  超脱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这怎么办呢?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著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后一类即为散文,翻到正文时我仔细起来。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4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桌边案头放上一本,闲时读上几段,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他却记下了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让我们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地会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推荐大家在休息的时间,可以读一下这本书,守望一片安静,守望一段内心与世界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我们灵魂的长度,人生的价值和好处也全部都蕴藏于此。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5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平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6

  喜欢周国平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最喜欢他的这本《爱与孤独》,属于他的情感体验卷,或许因为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爱情、友情、亲情都更接近生活,更容易产生共鸣。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平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与周国平认为的爱的反面是冷漠不谋而合。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开始认识

  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时期,你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朋友陪着自己度过,或长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误会、矛盾等导致。有时候想起他们,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谁会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呢?

  ……

  爱并不能驱散孤独,但至少能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归属感。所以,请别吝啬自己的爱,或情人,或朋友,或家人,或某一事物……

张晓风《只是因为年轻》

爱——恨
00小说课上,正讲着小说,我停下来发问:“爱的反面是什么!”
00“恨!”
00大约因为对答案很有把握,他们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随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们唱歌般快乐的声音竟在说一个“恨”字。
00我环顾教室,心里浩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
00“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五十年,你七十岁了,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候,对方定定的看着你,说:
00‘XXX,我恨你!’
00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简单,怕就怕在当时你走过去说:
00“XXX,还认得我吗?’
00对方愣愣的呆望着你说:
00‘啊,有点面熟,你贵姓?”
00全班学生都笑起来,大概想象中那场面太滑稽太尴尬吧?
00“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00笑罢的学生能听得进结论吗?——只因为太年轻啊,爱和恨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的一个字吗?⒉受创
00来采访的学生在客厅沙发上坐成一排,其中一个发问道:
00“读你的作品,发现你的情感很细致,并且说是在关怀,但是关怀就容易受伤,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00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轻的额,多年轻的颊啊,有些问题,如果要问,就该去问岁月,问我,我能回答什么呢?但她的明眸定定的望着我,我忽然笑起来,几乎有点促狭的口气。
00“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
00她惊讶的望着我,一时也答不上话。
00人生世上,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那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在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00小女孩啊,只因年轻,只因一身光灿晶润的肌肤太完整,你就舍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创吗!⒊经济学的旁听生
00“什么是经济学呢?”他站在讲台上,戴眼镜,灰西装,声音平静,典型的中年学者。
00台下坐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我,是置身在这二百人大教室里偷偷旁听的一个。
00从一开学我就昂奋起来,因为在课表上看见要开一门《社会科学概论》的课程,包括四位教授来设“政治”“法律”“经济”“人类学”四个讲座。想起可以重新做学生,去听一门门对我而言崭新的知识,那份喜悦真是掩不住藏不严,一个人坐在研究室里都忍不住要轻轻的笑起来。
00“经济学就是把‘有限资源’做‘最适当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00台下的学生沙沙的抄着笔记。
00“经济学为什么发生呢?因为资源‘稀少’,不单物质‘稀少’,时间也‘稀少’,——而‘稀少’又是为什么?因为,相对于‘欲望’,一切就显得‘稀少’了……”
00原来是想在四门课里跳过经济学不听的,因为觉得讨论物质的东西大概无甚可观,没想到一走进教室来竟听到这一番解释。
00“你以为什么是经济学呢?一个学生要考试,时间不够了,书该怎么念,这就叫经济学啊!”
00我愣在那里反复想着他那句“为什么有经济学——因为稀少——为什么稀少,因为欲望”而麻颤惊动,如同山间顽崖愚壁偶闻大师说法,不免震动到石骨土髓格格作响的程度。原来整场生命也可作经济学来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呢?我痴坐着,任泪下如麻不敢去动它,不敢让身旁年轻的助教看到,不敢让大一年轻的孩子看到。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流泪呢?只因为年轻吗?因年轻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戏,也只能像一场短短的独幕剧吗?“朝如青丝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间又何尝真有少年与壮年之分?“急把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然而他们不悲伤,他们在低头记笔记。听经济学听到哭起来,这话如果是别人讲给我听,我大概会大笑,笑人家的滥情,可是……。
00“所以,”经济学教授又说话了,“有位文学家卡莱亚这样形容:经济学是门‘忧郁的科学’……”
00我疑惑起来,这教授到底是因有心而前来说法的长者,还是以无心来渡脱的异人?至于满堂的学生正襟危坐是因岁月尚早,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浅溪,所以才凝然无动吗?为什么五月山桅子的香馥里,独独旁听经济学的我为这被一语道破的短促而多欲的一生而又惊又痛泪如雨下呢?⒋如果作者是花
0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00诗选的课上,我把句子写在黑板上,问学生:
00“这句子写得好不好?”
00“好!”
00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像真心的,大概在强说愁的年龄,很容易被这样工整、俏皮而又怅惘的句子所感动吧?
00“这是诗句,写得比较文雅,其实有一首新疆民谣,意思也跟它差不多,却比较通俗,你们知道那歌辞是怎么说的?”
00他们反应灵敏,立刻争先恐后的叫出来:
00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00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00美丽小鸟飞去不回头,
00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00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00那性格活泼的干脆就唱起来了。
00“这两种句子从感性上来说,都是好句子,但从逻辑上来看,却有不合理的地方——当然,文学表现不一定要合逻辑,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看得出来问题在哪里?”
00他们面面相觑,又认真的反复念诵句子,却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我等着他们,等满堂红润而聪明的脸,却终于放弃了,只因太年轻啊,有些悲凉是不容易觉察的。
00“你知道为什么说‘花相似’吗?是因为陌生,因为我们不懂花,正好像一百年前,我们中国是很少看到外国人,所以在我们看起来,他们全是一个样子,而现在呢,我们看多了,才知道洋人和洋人大有差别,就算都是美国人,有的人也有本领一眼看出住纽约、旧金山和南方小城的不同。我们看去年的花和今年的花一样,是因为我们不是花,不曾去认识花,体察花,如果我们不是人,是花,我们会说:
00‘看啊,校园里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鲜人的面孔,可是我们花却一年老似一年了。’
00同样的,新疆歌谣里的小鸟虽一去不回,太阳和花其实也是一去不回的,太阳有知,太阳也要说:
00‘我们今天早晨升起来的时候,已经比昨天疲软苍老了,奇怪,人类却一代一代永远有年轻的面孔……’
00我们是人,所以感觉到人事的沧桑变化,其实,人世间何物没有生老病死,只因我们是人,说起话来就只能看到人的痛,你们猜,那句诗的作者如果是花,花会怎么写呢?”
00“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他们齐声回答。
00他们其实并不笨,不,他们甚至可以说是聪明,可是,刚才他们为什么全不懂呢?只因为年轻,只因为对宇宙间生命共有的枯荣代谢的悲伤有所不知啊!⒌高倍数显微镜
00他是一个生物系的老教授,外国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
00“小时候,父亲是医生,他看病,我就站在他旁边,他说:‘孩子,你过来,这是哪一块骨头?’我就立刻说出名字来……”
00我喜欢听老年人说自己幼小时候的事,人到老年还不能忘的记忆,大约有点像太湖底下捞起的石头,是洗净尘泥后的硬瘦剔透,上面附着一生岁月所冲积洗刷出的浪痕。
00这人大概注定要当生物学家的。
00“少年时候,喜欢看显微镜,因为那里面有一片神奇隐密的世界,但是看到最细微的地方就看不清楚了,心里不免想,赶快做出高倍数的新式显微镜吧,让我看得更清楚,让我对细枝未节了解得更透澈,这样,我就会对生命的原质明白得更多,我的疑难就会消失……”“后来呢?”
00“后来,果然显微镜愈做愈好,我们能看清楚的东西,愈来愈多,可是……”
00“可是什么?”
00“可是我并没有成为我自己所预期的‘更明白生命真相的人’,糟糕的是比以前更不明白了,以前的显微倍数不够,有些东西根本没发现,所以不知道那里隐藏了另一段秘密,但现在,我看得愈细,知道的愈多,愈不明白了,原来在奥秘的后面还连着另一串奥秘……”
00我看着他清癯渐消的颊和清灼明亮的眼睛,知道他是终于“认了”,半世纪以前,那意气风发的少年以为只要一架高倍数的显微镜,生命的秘密便迎刃可解,什么使他敢生出那番狂想呢?只因为年轻吧?只因为年轻吧?而退休后,在校园的行道树下看花开花谢的他终于低眉而笑,以近乎撒赖的口气说:
00“没有办法啊,高倍数的显微镜也没有办法啊,在你想尽办法以为可以看到更多东西的时候,生命总还留下一段奥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⒍浪掷
00开学的时候,我要他们把自己形容一下,因为我是他们的导师,想多知道他们一点。
00大一的孩子,新从成功岭下来,从某一点上看来,也只像高四罢了,他们倒是很合作,一个一个把自己尽其所能的描述了一番。
00等他们说完了,我忽然觉得惊讶不可置信,他们中间照我来看分成两类,有一类说“我从前爱玩,不太用功,从现在起,我想要好好读点书”,另一类说:“我从前就只知道读书,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参加些社团,或者去郊游。”
00奇怪的是,两者都有轻微的追悔和遗憾。
00我于是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旧事,那时流行一首电影插曲(大约是叫《渔光曲》吧),阿姨舅舅都热心播唱,我虽小,听到“月儿弯弯照九州”觉得是可以同意的,却对其中另一句大为疑惑。
00“舅舅,为什么要唱‘小妹妹青春水里流(或“丢”?不记得了)’呢?”
00“因为她是渔家女嘛,渔家女打鱼不能上学,当然就浪费青春啦!”
00我当时只知道自己心里立刻不服气起来,但因年纪太小,不会说理由,不知怎么吵,只好不说话,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
00等读中学听到“春色恼人”,又不死心的去问,春天这么好,为什么反而好到令人生恼,别人也答不上来,那讨厌的甚至眨眨狎邪的眼光,暗示春天给人的恼和”性”有关。但事情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另有一个道理,那道理我隐约知道,却说不出来。
00更大以后,读《浮士德》,那些埋藏许久的问句都汇拢过来,我隐隐知道那里有番解释了。
00年老的浮士德,坐对满屋子自己做了一生的学问,在典籍册页的阴影中他乍乍瞥见窗外的四月,歌声传来,是庆祝复活节的喧哗队伍。那一霎间,他懊悔了,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抛掷了,他以为只要再让他年轻一次,一切都会改观。中国元杂剧里老旦上场照例都要说一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说得淡然而确定,也不知看戏的人惊不惊动),而浮士德却以灵魂押注,换来第二度的少年以及因少年才“可能拥有的种种可能”。可怜的浮士德,学究天人,却不知道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
00生命有如一枚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砂砾,归于砂砾,晶光莹润的只是中间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然而,使我们颠之倒之甘之苦之的不正是这短短的一段吗?珍珠和生命还有另一个类同之处,那就是你倾家荡产去买一粒珍珠是可以的,但反过来你要拿珍珠换衣换食却是荒廖的,就连镶成珠坠挂在美人胸前也是无奈的,无非使两者合作一场“慢动作的人老珠黄”罢了。珍珠只是它圆灿含彩的自己,你只能束手无策的看着它,你只能欢喜或喟然——因为你及时赶上了它出于砂砾且必然还原为砂砾之间的这一段灿然。
00而浮士德不知道——或者执意不知道,他要的是另一次“可能”,像一个不知是由于技术不好或是运气不好的赌徒,总以为只要再让他玩一盘,他准能翻本。三十多年前想跟舅舅辩的一句话我现在终于懂得该怎么说了,打渔的女子如果算是浪掷青春的话,挑柴的女子岂不也是吗?读书的名义虽好听,而令人眼目为之昏耗,脊骨为之佝偻,还不该算是青春的虚掷吗?此外,一场刻骨的爱情就不算烟云过眼吗?一番功名利禄就不算滚滚尘埃吗?不是啊,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00“春色恼人”那句话现在也懂了,世上的事最不怕的应该就是“兵来有将可挡,水来以土能掩”,只要有对策就不怕对方出招。怕就怕在一个人正小小心心的和现实生活斗阵,打成平手之际,忽然阵外冒出一个叫宇宙大化的对手,他斜里杀出一记叫“春天”的绝招,身为人类的我们真是措手不及。对着排天倒海而来的桃红柳绿,对着蚀骨的花香,夺魂的阳光,生命的豪奢绝艳怎能不令我们张皇无措,当此之际,真是不做什么既要懊悔——做了什么也要懊悔。春色之叫人气恼跺脚,就是气在我们无招以对啊!
00回头来想我导师班上的学生,聪明颖悟,却不免一半为自己的用功后悔,一半为自己的爱玩后悔——只因太年轻啊,只因年轻啊,以为只要换一个方式,一切就扭转过来而无憾了。孩子们,不是啊,真的不是这样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甚至连一场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庆节日里一个孩子手上的气球,飞了会哭,破了会哭,就连一日日空瘪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
00所以,年轻的孩子,连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也看不出来吗?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你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渔,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说他遗憾没做成的。
00——然而,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在生命的面前我可以大发职业病做一个把别人都看作孩子的教师吗?抑或我仍然只是一个大年轻的蒙童,一个不信不服欲有辩而又语焉不详的蒙童呢?
读后感
前几天老师要我们写《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反正对于我这种发散性思维比较强悍或者说yy功力炉火纯青的人来说,再无聊的内容我都能整出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虽然这些东西从来就没有博得圆圆姐的喜欢。
00只是当我坐到书桌前,认真地看了这篇东西后,却不知道写什么了。并非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想法过多,最后只能草草地评析了下作者的文笔交上去应付了事了。
00说实在的,这篇东东的内容也并不是有着太多出彩的地方。课本是节选张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分四个部分,完整的版的我还没看过。前三个部分讲的是“爱——恨”“受创”“经济学的旁听生”这几个内容,我也看过其他文章讨论过这些话题,倒也不是很有感触,只是最后“浪掷”的那个部分颇让我惊动。
00其实这个部分的内容也并不是非常新,也不过是感慨青春感慨生命感慨时间而已。只是里面所提出的“青春太过完美,无论怎么过都是浪掷”去使我有所触动。以前也曾经考虑过后悔这个话题,却没有想到这一层,此刻深入想想,却真真感到一种孤独的无奈。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你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渔,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说他遗憾没做成的。”
00只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第三部分“经济学的旁听生”中,曾提到“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人得悲哀在于心的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是如此的激烈和不可协调,我们却无法逃避。现在一个星期上六天的课,只有周日一天不必天刚亮便赶去学校。然而我想在这短短的一天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想要在阳台的摇篮里看书,我想快点通关一款游戏,我想好好地睡上一觉,我想逛逛我还未走过的小区,我想快点完成老师的作业,我想补上前些天落下的练习,我想出去和别人打打球……我的欲望太多了,而时间却只是短短的一天,不,严格来说一天都不到。我早上一起来,我便要安排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情,或者说,我今天得放弃做什么事情。人在世上,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学会的一件事情就是舍弃,学会放弃什么东西。当你不得不放弃时,便会心痛,便会苦恼,便有无奈,便为将来的懊悔埋下伏笔,这又回到了那句“青春太过完美,无论怎么过都是浪掷”,却是如何做到“无论诚恳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呢”的呢?
00想来作者也并不是太笃信她自己的这个观点,否则她便不会在最后一段接二连三的发出疑问了。只是不信又能如何?我们还能做什么?真的可以放开心胸,无悔无怨吗?还是要强迫自己去相信那个美丽得如梦如幻的“债多不愁”的谎言呢?

创造自己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创造自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造自己读后感1

  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

  这是我读完刘墉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后最深的感受。在这本书的内容是刘先生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事,但却是可能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之举的重要性的教诲。他的文章词不是精美的,相反却是那朴实的言辞更让人感到亲切,真挚。整本书有许多章节,每一小节就是一封横跨太平洋的信,每一小节都讲述了一个道理。其中分别谈到了一些有关吸毒、阶级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准点的差异。作者用许多的事例来阐明最简单却又最真实的道理,令人信服。这也是我这本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总能在读故事的不经意间领悟出为人之道、处事之理。

  一:可怜天下父母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伟大的保护者、教育者,无论什么时候父母对孩子们的关爱都是最无私的。我始终忘不了他在一篇关于亲情的散文中那样说:“爱像果汁粉,生活是清水,只要调配适当,都能冲出一大瓶爱的果汁。可是有的人虽然倒了很多果汁粉,却加了太多的水,盖上瓶盖,怎么摇爱都不能融化。于是在喝了一杯又一杯淡而无味的薄果汁后,宾客将散人将老,甚至爱的人先自己一步离开,才发觉瓶底有那么多未溶解的浓浓的爱。”看到父母辛辛苦苦的为我们付出时,有没有对他们表达我们的感谢呢?爸爸谆谆教导时,又没有而认真的听呢?妈妈慈爱的嘘寒问暖时,有没有耐心的回答呢?世界上的爱都是需要表达的,他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把对亲人的爱勇敢的说出来、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脸上多了皱纹,出现了白发;我们也一天天的长大成人,我们应该用真心关爱老人,关爱父母;要像他们对我们一样无私地关爱。

  从这些书里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刘墉先生对孩子的周到、细致的关心呢!孩子的成长是天下父母最关心的事,孩子安安全全的成长则更是父母所牵挂的呀!这不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爱吗?如果说母爱是地,则父爱就是天!在一个大男人的心里,却装着那么细腻的关心和周到的关爱,那他所教育的孩子,思想也应会是成熟而缜密,细致而周全的。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教育该比说教更有力,更让人信服。有如润物春雨,细腻无声,却滋养万物!让孩子体验、了解亲人的关爱,让孩子学会在生存的同时更要保护自己。那朴实的言辞更让人感到亲切,真挚,更是他道出了天下父母想对自己孩子要说、该说的话,要做的事。它体现了一个父亲的睿智和博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孩子,往往换来的都是孩子的无情,因为过度包办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刘墉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会放手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二:独立、勇敢的面对一切。

  孩子成长需要独立、自主,但天上不会掉馅饼,孩子的成长也要引导孩子慢慢地学会自主,学会摸索方法。书中刘墉写了这样一段话:“孩子!越是面临灾难、面对打击,我们越要坚强、越不能落泪,因为泪眼使你看不清敌人,泪眼只可能遭遇更致命的伤害。孩子!这就是年轻,这也正是年轻人面对灾难应有的态度。所以,今天看着世贸中心倒塌了,我们要想,明天,将会在这儿矗立起更伟大的建筑。”刘墉还给他儿子写了这样一篇信,题目叫《迎向战斗》,信中写了他的儿子对与突然袭来的困难或是遇到紧急情况,总是发—愣,不断的逃避,等别人来解决,或是让事情自然过去,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也不会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任何情况都允许你逃避的,无论我们面对紧急状况时,都应该立刻反应,主动出击,容不得你去犹疑,思考!书中说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流泪,最危险的'情况,没有时间去迟疑。每当我们犹豫彷徨,面对压力而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迎向战斗!人生艰苦,而我们要加倍努力。

创造自己读后感2

  同行业的一位资深朋友赠送了一本李佳蓉即将出版的书《你的价值。自己创造》如获至宝,因为之前拜读过她所著的《好主管是学习来的》,受益匪浅。趁春节长假的时间,我一口气读完,感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佳蓉姐的许多观念改变了我的想法,现把我感受至深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把自己当董事长

  处处高标准严格自己,给自己定位,是一位优雅、专业、善解人意的人,不做影响董事长形象的事情,对孩子教育也是一样,从小要求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给自己定位是一个成功的人。

   二、挫折训练,重收获不重感受,接受结果,尽力放下

  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对于挫折,要放好心态,要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要沉沦于失败之后的心理感受。它将会挫败一个人的意志,会让你越来越不自信,对前途看不见希望,对自己的潜力更不相信,放下感受,正确面对,积极重来。

   三、提升格局、体验美好

  一个人有目标是好事,但还是要有长远的目标,要站得高、看得远。格局非常重要,每年的世界保险华人大会一定要参加。向各位优秀的保险前辈学习,学观念、学方法,展望未来,mdrt会议达成也一定参加,感受全世界最顶尖寿险规划师的风采及他们的愿景,跟着成功者的脚步走。体验美好是尽自己的能力参与优质生活的体验,热爱生活,并且憧憬美好生活,告诉自己,你会达到这种状态的,激励自己不断向前,有信心和魄力。

   四、看见每个人的价值

  像我们这种以业务业绩为评估的单位,在众多的同事中做到保费、保额、件数、佣金第一,冠军只有那么几项,但难道不是第一的同事就不优秀吗?我们在团队就要创造平台和机会,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巨人。让他们最发光的特质展现出来,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最棒的,在团队中不可缺少,产生价值感,让团队不同特质的人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五、将自己视为公司资产,维持高贡献度

  只要有了这种观点,每个人才会认为多做贡献是自己理应所当的,当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作出一些牺牲,虽然没有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却平衡了公司的发展,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我也是公司的股东,公司越好,我们也越好,提高个人对公司的忠诚度。

   六、无惧外界流言,提升自己的高度

  你身上有流言,表明大家很关注你,你还不是一个庸人,但你不能重别人的计,放下前进的脚步,我们还是要向前走。但不要忘了自己的总结和反省,你是最棒的,能放下,推开绊脚石,让自己走得更远。

   七、总经理是从餐桌上吃出来的

  一位高雅的人士,一定要全方法学习礼仪,各方面的举手投足之间,均能体现你的品味,赶快找资料学习,练习并养成习惯,伯乐随时在你旁边,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

   八、每件事都要划下完美句点

  针对不能逆转,不能处理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一种观点,尽量把它处理好,不要以为反正都成不了,想怎样就怎样。生活是轮回,给别人留下最好、最礼貌的印象,你结的有缘人就会越来越多。俗话说,朋友多了好办事,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大家认真地积累自己的人脉圈吧!

   九、听演讲、学演讲,让价值迅速增值

  我重视每一场演讲,认真笔记,适合自己的风格就尽量发挥,寻找机会,自己争取演讲,你会发现你演讲得越来越好,把你的知名度、品牌效应迅速扩散,影响到更多的人,也让别人认识你,给你更多的介绍。

   十、做别人的事,练自己的功

  这是我原来不曾认识到的,做别人的事,不是为了自己又没有什么好处,但现在我完全变了,做别人的事,你会获得更多的收获,能力渐渐增强。

  给自己找麻烦,让你有帮助别人的价值,秉持这种观念,我会更多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你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强,慈善的力量会伴随我们终身,会让人生留下痕迹。

创造自己读后感3

  无怪乎作者说:《超越自己》是在后台,为孩子做上场前的装扮,并鼓励他克服恐惧,走上舞台。《创造自己》则是开始教他不但要站上舞台,演好这场戏,而且要演出自己的风格,留下永恒的回忆,享受台下的掌声,甚至接受闭幕后的落寞。

  这就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天赋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未来想做什么,生活想走什么样的路。或许没有答案,但这个过程正是在“创造另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前途!创造自己的自己!”

  在对谈和交流中,刘墉告诉孩子,面对竞争和比拼虽然不愉快但却是真实的生活。要懂礼貌,不但是“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而且要能成为当然的回应,代表着尊重、体谅与包容。要学会面对压力,压力虽然不好受,但是好!它只会使我们站得更挺、走得更稳,能够在未来承担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强的斗志。甚至面对由于紧张引起的腹痛也要让其独自面对。

  有时会传授演讲的技巧。“演讲,顾名思义,是需要演的。你必须设想一切别人可能不同意的地方,并尽量鼓动能令他产生共鸣的东西。”

  有时会分享说话的技巧。“要赞美,重心放在对方;要责备,箭头先指向自己。最重要的是,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别人。”

  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琐事,刘墉将自己的人生况味娓娓道来,既没有要求和命令,也没有荒诞和无趣。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对话中,孩子慢慢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分享和交流,学会在嘈杂的人群中、在追寻人生意义的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自己。《创造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②》读后感第(2)篇

  一场父与子的对话

  两代人的思维碰撞

  一唱一和一应一回

  爹说爹有理儿说儿有理

  挺有意思

  时代不同,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随之而然观点也就不同了,这大概就是年轻人所谓的“代沟”吧

  但提出的见解大都中肯,可怜天下父母心,都值得我们深思。

  刘墉写给儿子的话让我腾地翻起了高中时期父亲写给我的那厚厚的一沓信。

  那会儿每月的中下旬,我就开始盼着妈妈来看我,也盼着爸爸给我捎来的那封信。像一次说好了的秘密约定一样,每个月都会有一封长长的信在等着跟我见面。虽然信的内容无非”家里一切都好、尽力而为“之类,但来自家人的“鸡汤”永远都最合自己胃口。他们会在无形中赋予你最大的力量,并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最信赖的依靠。拥着那些温暖而平实的文字,我走过了最难耐的时光。

  当年的我和刘轩一样,会犯错,也会困惑,虽然爸爸的观点没有刘墉老师那么前卫而有透射力,但都很中肯,也很有价值。

  我很庆幸,有如此温暖的家人,所以读到家书,分外幸福……

  幸福感就像感冒一样,希望会感染越来越多的你们。

  《创造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②》读后感第(3)篇

  “Better late than never”,选用这句话作为读完这本书后的开场语。很多应该在人生十几岁阶段读完的书,现阶段才开始读,例如上半年补读的三毛系列,为此还被小美笑话,一个大叔沉醉在青少年文学上,不管如何现阶段读来也颇有启发,尤其是这套父与子的对话,既适合父亲看也适合儿子看,在我看完之余给儿子建立书单,让他不再错过。

  《创造自己》是刘墉给儿子116封信整理而成的第二本,在《超越自己》基础上更进一步,谈及的话题也伴随着儿子的成长,正如作者所说,《超越自己》是在后台,为孩子做上场前的装扮,并鼓励他克服恐惧,走上舞台。《创造自己》则是开始教他不但要站上舞台,演好这场戏,而且要演出自己的风格,留下永恒的回忆,享受台下的掌声,甚至接受闭幕后的落寞。

  非常喜欢里面关于时间、压力、性、成绩、学习、说话、演讲、输赢、心态方面的一些话题,无不蕴含着父亲的睿智与细心,循循善诱,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和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帮助孩子培养习惯,学会思考,完成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修炼,让孩子寻求突破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本文标题: 只因为年轻中受创 读后感(只因为年轻阿读后感1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60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了纪昌学射的读后感(纪昌学射读后感)一生能读多少书读后感评语(读书心得的评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