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开花的读后感(《次第花开》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15 12:43: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

次第开花的读后感(《次第花开》的读后感)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次第花开》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1

  很多人推荐《次第花开》这本书,说它可以缓解焦虑,因为这本书里有(西)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读这本书时更容易让人想起唐三藏,宣讲佛法,娓娓道来。这本书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读起来不能非常投入,游离在进入书本与跳出书本之间。进入书本,是因为非常赞同一些观点;跳出书本是因为不能赞同某些观点。大部分时间都能非常投入,偶尔会游离。

  因果轮回、世事无常,无论佛家弟子还是普通众生都能接受这一观点。所谓因果轮回,并非指鬼魂转世,而是指人所做的事情都会有映射:大到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小到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或下一代的生活。“世事无常”,虽然看起来这一事实人人皆知,但众生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什么事情以后还有的是机会。人们总是认为无常离自己很远,不要说生离死别与自己无关,就算是遭遇重大变故,也很难从基本上改变对“无常”这个基本事实的习惯性忽视,就像得了健忘症的人,受苦受难,哭天抹泪,心灰意冷,全架不住健忘,一转眼工夫又哪儿热闹往哪儿赶了。

  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即便是在信徒众多的青海玉树,那里也曾因大地震导致几万人丧生。作者试图为玉树地震找到合理的佛法解释,用了很长的篇幅,这显然很难解释得通,最后的结论是“无常不择人,并不因为是佛家弟子或佛家圣地就不发生”,多少有些逆来顺受的味道。玉树地震,用地壳板块运动学说更容易解释得通,如果有足够先进的勘测技术进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地震,那几万人就能幸免于难,很多时候科学更能防患于未然。

  书看了一部分,择其善者而从之。佛法督促众生行善以求众生皆得救赎;佛法教人接受无常,给人心理上的慰藉;佛法崇尚布施,让人心情保持愉悦。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2

  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希阿荣博堪布的著作《次第花开》。就我个人而言,把这本书放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之后第二本读正合适。比起更贴近日常生活的《透过佛法看世界》,《次第花开》讲解得更深入,从《上师和弟子》章节起,不少章节都是希阿荣博堪布在回忆、感念接触到的善良、极具慈悲心的上师们,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令人感动。

  《次第花开》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佛学不是一门用来研究的哲学,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调整心态、改变思维方式,让我们即便在困境中也能达到平和喜乐的心态,减轻焦虑、烦恼和痛苦。“佛教徒”一词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从认识痛苦开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觉悟的契机,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去面对。如果我们在内心能坦然接受生活是无常的、生活中有得有失是自然的、人生本来如此,就可以做好准备、以平常心对待,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陷在额外的恐惧、焦虑等情绪中。书中有句话说得好,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

  举个例子,疾病可以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菩提心的好机会。人在病中,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如果能有这样放松的心态,则对我们很有帮助,反之,负面情绪往往会加重病情。痛苦消失就是快乐。而经历过痛苦会更加意识到日常快乐的可贵,才会更珍惜当下的时光。回首往日,我总是在一场病初愈后更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如今懂得了人生无常的道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感到快乐了。

  《次第花开》还教我放松下来。陷入逆境时,我们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希阿荣博堪布的上师才旺晋美堪布曾对他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们需要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希阿荣博堪布说过,我们觉得自己被难题困住,总想找办法解决,可更大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们过分关注“解决问题”了,却从来没有想过回头去看看那些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很可能,换个角度,它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他还说过,人要能够看破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好坏放到整个人生中看,都显得渺小短暂。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多么重大,而隔着时间空间回头看,就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和可能性,不走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

  《次第花开》让我对管理情绪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本来情绪只是一点小火星,跑出来做观众,冷眼旁观,也就是“觉察”,过一会儿火自己就灭了。我们遇到情况不要急于做出反应,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

  我最近就在实践跳脱出来观察情绪,想着多大事啊,会好起来的,然后顺其自然,看着情绪的浮云飘走。比如前一阵工作上突然有个紧急的任务,我不知不觉就开始着急,于是告诉自己要“觉察情绪”,跳脱出来,发现自己手脚有点冰凉,对自己说担心也没用,调整呼吸,专注事情本身就好,过一会儿情绪的浮云就真的飘走了。

  《次第花开》让我在知足常乐的基础上又学会感恩、认识到自己的幸运,对自己遇到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这对改善心态很有用。最近也经常在想着自己的幸运,感恩通过邢老师认识了佛学,心态一直在进步。之前的人生虽然遇到过一些大小挫折,但回首往昔,总的来说是幸运的。感恩真的能让内心时常充满平和喜乐。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我觉得这有点拨云见日的感觉,希望我们都能拨开心上覆盖的各种情绪和欲望的云雾,慢慢去贴近本心!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3

  今天, 为大家介绍一本红遍全 网的书——《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曾影响十几万人的生命轨迹。《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他的文字像诗一样优美,内容特别容易能打动我们的心灵,不会特别震撼,可随便读一页、一段,或只是只言片语,当你掩卷思索时,却发现已经说到心里去了,很耐回味。

  它是一本关照内心的书,并非我们以为的心灵鸡汤,而且真正能在人生路上给予你帮助,让你如何透过佛法看世界,让你在人生实苦的基础上去修行,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之道。

  取名“次第花开”,是因为在人生的修行路上,是平凡而具体的每一件事情的积累,次第而生,次第而行,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我们总是感叹人生太苦,生命没有价值,活着没有意义,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走向低欲望与寻求 精神的归宿上,越来越多人开始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 精神的高度与信仰上来,所以,很多人开始喜欢禅修,打坐,在闹市中寻一方净土,与世无争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宅文化才越来越盛行,独处的人越来越多,只因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身的幸福感,不再随波逐流,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强融与顺从别人,与其不讨好,倒不如好好爱自己。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执念在哪,无意识;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执念是什么,可走不出去;还有些人在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在淡化我执。放得下不是一句话,是需 思想的提升和落地的方法去践行,需要付诸行动。当你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大自己的内心,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时便有了底气,内心深处充满了生机和力量,真实的去接纳现实,面对问题,那个坎终将会过去,剩下的交给时间,请给自己一点耐心。

  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活智慧,浅显易懂,很贴近我们,真实,让你可以获得内心的祥和与宁静。它可以作为你一生的朋友。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4

  去年因为习茶,有幸得到一位骨灰级金刚经的受益者,不拘泥于形式的奇人居士的布施,他对佛祖的参悟是“佛祖不是用来求什么,保佑什么的,而是用来感恩的。普天之下那么多人,佛祖保佑的过来吗?但是,你去感恩他,他会感知到的,这就就是慧根”。

  那天在听完他前半生不亚于经典武侠小说里的奇人奇事奇遇后参悟佛法,皈依佛门的经历,在回家的路上,几个姐妹对佛法,金刚经有了新的正等觉开示,甚至讨论起我们普通人讳莫如深的皈依,都打开了菩提心。

  看不见的却在眼前,最美的远方就在身边:

  其实,如《次第花开》书中对皈依的正解:“皈依佛法是需要胆识的,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众人对安全的幻想”。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成住坏灭的,就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万事万物都是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就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被承诺的安全感。读到这,就让我想到了李中莹大师对承诺的注解,大体意思是,大部分人在作承诺时都是真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改变,他们无法预测和操控自己的未来变得怎样。

  因此对承诺的定义是:我会维持这样,直到需要改变为止。所以,要珍惜当下,同时维持照顾自己的能力。

  况且安全感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内心的饱满,自予自己。都说人的全身细胞七年会换一次,就等于换了个人,那改变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现下慎独和独处是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要经常沉淀下来,多与灵魂深处探寻,思考,才能直面自我,不忘初心。

  佛教徒就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一来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对待自己。只有对自己慈悲,才会真正对他人慈悲,只有对自己柔和,尊重内心感受,才会体念他人的感受,做到利他惠己。

  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觉悟,觉悟世间本无我。

  《次第花开》的读后感5

  我开始想要看这本书的动机其实很扯淡,在书店的'时候偶然看到它的名字“次第花开”就吸引了我。春风吹暖晴方好,次第花开可自娱。本书带着我们走进了那片不为人知的藏人的心灵天堂,是一本十分优秀的佛学心灵随笔。细细品味一篇篇柔美优雅的文字,朴实生动的智慧教法,读完以后如沐春风,受益颇深。如果你身边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它会在你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当你情绪低落时,让我们生出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人之所以不快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要更好的,所以当人们把心思放在这些永远无止境的追求上时,自然不会慢于现状,所以徒增很多烦恼。不了解自己的人的一个表现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婆娑世界的意思就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硬是要追求完美的自己,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真正的幸福感源自于内心的安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物质能够带来的满足感仅仅是感官上的满足,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不仅需要满足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有的人或许会认为这种佛教的书是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才会看的。我觉得不信宗教不代表不可以不能有信仰,信仰是一种很难用文字表达的东西。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自称为哲学的东西,但是很多我们都信以为真的哲学思想却总是让人越看越往深处思维,越让人困惑。

  书中的上师就是这样的上师,他们躺下来,成为我们的道路,而我们却依然嬉笑打闹,不愿前往正确的路途,我们喜欢那些成为明星达人的创新者,我们追随那些前呼后拥的仁波切,我们急着去读微博上成千上万的佛家语录,但是却忽略这些在我们身边默默行着铺垫的人。一尊佛像,不会跳下来指着你的鼻子教训你,也不会因为你的自私而不受你点的香火。我们总是微笑,仿佛听又不在听。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觉悟,觉悟世间本无我,跟着一位无我的上师,才能获得无我的智慧。

《次第花开》读后感

【题目】《次第花开》读后感
记得四年前的自己时常出现一个人冲我微笑的场景。
我也忘记了到底是我有困惑的时候他会出现?还是经常出现。

直到现在他是时时刻刻在我的眼前出现。
现在的他已经一改以往的微笑,时而大笑不已;时而默而不言但是微笑依然挂在嘴边。
看了《次第花开》我感觉好亲切。在书中看到“只有与佛结过缘才会有机会修行,有机会得到解脱。
【无常】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原来人生是无常的。因为我们人类祈求安定所以恐惧无常。

只有让我们知道无常是真实存在的,接受无常才能得到人生在世的快乐与幸福。
【出离心】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祈求幸福快乐,殊不知外物带给人的只是执念贪欲,并不能使人们得到内心真正的开心快乐。只有摒弃贪欲让自己生出出离心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无我】还讲到无我书中说我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只太强了才会有疼痛有失落。我们放下执着做到无我,方能幸福快乐。
【开悟】扳依三宝要首先要做到相信。不相信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开悟。
读完这本书我也想把它作为我一直带在身边的书。时时拿出来翻一翻,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对的事情。为自己的解脱多做一些事情。

《次第花开》读后感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一、认识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因为其本质为痛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这叫变苦;陷于轮回中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这叫行苦。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二、克服恐惧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都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这就是无我和无常。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你才会发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熟悉无常令我们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义。
三、人身难得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佛经上说,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广阔的海洋上,漂浮着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把头刚好撞进小孔中的几率,比我们获得人身的几率还大。
作为人,我们免于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愚痴,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
四、安乐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但什么是执着?怎样才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五、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虽然我们有时候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从长远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
六、皈依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最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能无惧地接受无常。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人们以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遭遇,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们不会那么精进修行,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你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
死亡只是目前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下去。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不假设有来世。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谬。对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皈依佛法需要胆识,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七、出离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顺境如此,逆境更是可怜。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趋利避害是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替代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从抓取到舍弃,仿佛是一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八、菩提心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能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就是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这就是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心。这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九、六度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布施。
持戒: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戒律指适当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
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如果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就一辈子欢欢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为漫长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禅定是舍弃散乱。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为都可以是禅定。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较接近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本文标题: 次第开花的读后感(《次第花开》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56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父与子》读后感怎么写 急!急!急!小鬼当家读后感海报(小鬼当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