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精神读后感(范旭东的人物简介)

发布时间: 2023-06-15 04:13: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范旭东的人物简介范旭东,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

范旭东精神读后感(范旭东的人物简介)

范旭东的人物简介

范旭东,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上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錏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范源濂曾与蔡锷同时就学于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因学习勤奋,深受梁启超爱护,得发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
范旭东在兄长帮助下,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他潜心学习,与日本同学同住、同食、同学习,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受很深,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他看到日本发展快,以强凌弱,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更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常以艰苦卓绝、勤劳勇敢的作风要求自己,身体力行。
范旭东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1911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由于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两个月后辞去了工作。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收获很大。回国后,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碱厂开工之初,生产很不正常,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
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在永利碱厂略有盈余后,范旭东于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碱厂。该厂于1934年7月在南京长江北岸六合县境内的卸甲甸动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旭东正准备派员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厂接收原有财产之时,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与世长辞。对范旭东的逝世,社会各界深感痛惜。
当时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为他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亲往南园吊唁。
1945年10月6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了范旭东逝世的消息,又在同月21日发表了许涤新的悼念文章,表彰范旭东对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作出的贡献,痛悼失去“一位可以携手为中国经济建设而奋斗的友人”。
1945年11月14日,由22个团体发起在重庆江苏同乡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吴蕴初、侯德榜、阎幼甫、郭沫若、沈钧儒、章乃器、胡厥文等。郭沫若的挽联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世不能语”。胡厥文的挽联是:“建国方新,忍看工业有心人溘然长逝;隐忧未已,何图生产实行者弗竞全功”。

简介张謇、范旭东和荣氏兄弟。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南通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张謇利用中央政权无暇顾及地方社会的三十年的时间空隙里,充分发挥其个人能量,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进行实施,将家乡南通建设成为一个大不同于当时苦难中国的城市,一个让生活在动荡流离年代的国人看得见梦想的城市。
  在一个中国历史上政治格局最为纷繁杂乱、国仇家恨接踵而至的悲情时期,张謇开创了南通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15岁起,间亦从效祁子、江南乡试举人宋琛先生问业。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中秀才。其后如皋张氏贪得无厌、索酬无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自此连年缠讼,使张謇吃足了苦头,家道也转入困顿。幸赖通州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士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得以销如皋控案而归通州原籍。
  同治十三年(1874),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光绪十年(1884年)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则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归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师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后,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阅卷大臣的工作,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 “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三年(1901年—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大生系企业。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七月九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范旭东,又名锐,字行,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范源濂曾与蔡锷同时就学于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因学习勤奋,深受梁启超爱护,得发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
  范旭东在兄长帮助下,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他潜心学习,与日本同学同住、同食、同学习,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受很深,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他看到日本发展快,以强凌弱,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更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常以艰苦卓绝、勤劳勇敢的作风要求自己,身体力行。
  范旭东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1911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由于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两个月后辞去了工作。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收获很大。回国后,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碱厂开工之初,生产很不正常,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在永利碱厂略有盈余后,范旭东于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碱厂。该厂于1934年7月在南京长江北岸六合县境内的卸甲甸动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旭东正准备派员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厂接收原有财产之时,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与世长辞。对范旭东的逝世,社会各界深感痛惜。当时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为他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亲往南园吊唁。重庆《新华日报》于10月6日报道了范旭东逝世的消息,又在10月21日发表了许涤新的悼念文章,表彰范旭东对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作出的贡献,痛悼失去“一位可以携手为中国经济建设而奋斗的友人”。11月14日,由22个团体发起在重庆江苏同乡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吴蕴初、侯德榜、阎幼甫、郭沫若、沈钧儒、章乃器、胡厥文等。郭沫若的挽联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世不能语”。胡厥文的挽联是:“建国方新,忍看工业有心人溘然长逝;隐忧未已,何图生产实行者弗竞全功”。荣氏兄弟是指荣德生和荣宗敬,梁溪荣氏春沂支人,行辈近祖三十世。他们是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族资本家,有“面粉大王”及“纺织大王”的美称。
  荣氏兄弟二人早年随父经营钱庄,清光绪二十六年起,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等地开设保兴、福新、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申新纺织厂。颠峰时期有面粉厂12个,纱厂9个。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

范旭东创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是?

奠基中国化学工业范旭东(1883-1945)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教师之家。1901年赴日本求学,先学日语,后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学习化学,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在日本停留11年,结婚成家。1912年回国,先在财政部造币厂负责银元的化验分析工作。后来得到一次去欧洲考察盐政的机会,从欧洲回来后向当局提出改革盐政的建议,提出“特殊奖励工业用盐”、“工业用盐免税”等建议,得到盐务署顾问景学钤的重视。他们问范旭东:“咱们自己办一个精盐工厂如何?”范旭东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能办到!”

“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尤难。”这是范旭东一生发展实业的经验之谈。范旭东从事实业每走一步,几乎都是在革命性的创业中行进。他从来不贪图既成的坦途,而总是在荆棘丛生的荒野恶山中奋身挺进,终至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

1913年范旭东回到北京后找景学钤商议在天津塘沽筹建精盐厂的计划,得到景学钤的支持,于1914年7月呈请北洋政府财政部盐务署批准立案,在塘沽建立久大精盐公司。1914年11月29日召开筹备会,决定募股5万元作为筹建资金。1915年4月18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实收股金41100元,推景学钤为董事长,由范旭东担任总经理。同年10月30日,建筑、安装工程全部竣工,开始生产精盐。1916年取得盐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天津设店行销。

当时久大制造精盐过程是将粗盐溶化、澄清,再用平锅熬制而成。用平锅熬制精盐的方法,掀开了我国盐业技术史上的新篇章。

久大精盐采用科学方法熬制,自产自销,原料自给自足。经过十年奋斗,业务蒸蒸日上,资本由创办时的5万元增至250万元,规模由最初年产1500吨发展到62500吨,成为中国第一家最大的精盐公司。

为了充分利用食盐资源,范旭东又考虑到按苏尔维制碱(碳酸钠)法利用食盐制碱,以适应国内玻璃、造纸、染料等化工生产和民间食品发酵等的需求。1918年11月筹建的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召开创立会,发起人是范旭东、景学钤,还有苏州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生陈调甫、当时财政部盐务署长张弧、长芦盐运使李穆、上海恒丰纱厂老板聂云台等人。1920年5月9日永利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范旭东当选首席董事兼总经理。1920年9月,永利制碱公司得到农商部注册许可证,特许工业用盐免税30年,在塘沽周围百里以内,他人不得再设碱厂。

当时苏尔维制碱工业完全被国际几个大公司垄断,重要机器设备均由各碱厂自行设计制造。范旭东主张凡是可在国内自制的机器设备一律自制,不能自制的才从外国采购。

1920年永利制碱公司破土动工,建设厂房,1921年聘请侯德榜为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长。

经过三四年的试车时间,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1924年8月13日,纯碱终于面世了,不料生产面来的碱不是白色的,而是红黑相间的。这样的碱当然是不合格的。继续调试的时候,突然发生更大的事故。1925年3月,烘烤纯碱用的四台煅烧锅被逐一烧裂了,连不合格的纯碱也不能再生产了。工厂全部停工,范旭东碰到很大困难。

当时永利经济枯竭,外债累累,范旭东希望再招股,但没有人再肯投资。他只得一方面向久大精盐公司和金城银行继续挪借,同时裁减员工、节省开支、以渡难关。

为了解决煅烧锅问题,范旭东又派侯德榜和一位美籍工程师重新赴美调查研究,最后订购了一种先进的旋转式煅烧锅运回国内,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重新恢复生产。停工时间长达一年零三个月之久。

1926年6月29日是永利历史上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生产出了洁白的纯碱,碳酸钠含量达99%以上。永利纯碱的商标为“红三角”。1926年8月,“红三角”纯碱参加了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评语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获得了金质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当喜讯飞越大洋传到塘沽、万国博览会的奖状送到塘沽时,永利制碱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范旭东激动地说:“这么多年的辛劳艰苦换来了中国人自己的纯碱,也换来了大家头上的白发。求仁得仁,诸君内心是得到安慰的,我为诸君祝福。求自己进步的人群,应当是永生的。”

1934年,永利制碱公司扩建改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决定在南京长江对岸卸甲甸创建永利硫酸铵厂。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由范旭东任总经理,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兼碱、铵两厂厂长。

关于硫酸铵厂的技术设计、设备订购等重大问题,范旭东和侯德榜吸取了建设碱厂时的教训,决定向美国引进技术和设备,争取在两年半时间内建成投产。

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硫酸铵厂经过职工的努力,仅用了30个月如期竣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合格产品。当时正是春耕季节,该厂的硫酸铵化肥销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乡村,大受农民欢迎。

硫酸铵厂建成后范旭东曾说:“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化工的一翼。现在又有了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化工的另一翼。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不再受基本化工原料恐慌的限制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硫酸铵厂开工不到半年,战火逼近南京,范旭东心急如焚,爱国心呼唤他立即拆毁工厂,事业心又使他不忍把用心血灌溉起来的工厂毁于一旦。他摆脱了汉奸、敌人的威逼利诱,在工厂遭到三次轰炸之后,率领员工西迁。

1922年范旭东还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孙学悟主持社务,陆续招聘国内外化学、化工人才到社任职,先后成立了化工原理、应用化学、发酵化学、海洋化学等研究部门,采取工业化学与农业化学并重的方针。在短短几年内,黄海社研究出不少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并为久大、永利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

陈歆文。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剪影。大连,2001(未公开发行)。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在重庆去世,永利公司决定为他铸造一座铜像,以纪念他为中华民族化学工业做出的伟大贡献。铜像铸好后,竖立在南京原侵华日军修建“靖国神社”的地方,成为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外寇的精神象征之一。遗憾的是,这座铜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了。1984年10月,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决定重修范旭东的塑像。范旭东先生的汉白半身像(图3-1)庄重肃穆地立在淡红色的座坛和黑色大理石座台上。先生的眼睛望着江边的厂区,嘴角线略微舒展,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过去的往事……

我们因学习侯德榜的什么精神?

侯德榜钟爱勤于学习的青年。1936年进厂的姜圣阶,在铔厂跟英籍工程师一起安装锅炉。安装工程完毕后,英国工程师向侯汇报工作时提到:“姜圣阶工作负责,又能吃苦,是个好青年。”

侯德榜听后很高兴,经过亲自观察得到证实后,重点加以培养,后来又送姜圣阶去美国进修。姜圣阶进修期满后回国,侯德榜委以重任。 

侯德榜生活十分俭朴。他的那把计算尺,是学生时代开始使用的,一直用到1943年才更换。他的收音机,用了几十年也舍不得丢弃,电子管老化了,便更换一个又继续使用。侯德榜不喝酒、不抽烟、不用茶、不打牌、不看戏,只喜欢看书刊和思考问题。

有一次,他因思考塔器计算参数,中午用膳时,竟拿着盛菜用的小碟去盛饭。当饭盛不下时,才发现自己拿错了餐具。这些都被同仁们传为佳话。



外界评价

侯德榜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打破了索尔维集团70多年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发明了世界制碱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并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奋斗终生。

他犹如一块坚硬的基石,与范旭东、陈调甫等实业家、化学家一起,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

本文标题: 范旭东精神读后感(范旭东的人物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56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草房子读后感大学(大学草房子读后感5篇)文学作品读后感(精彩文学作品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