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天才右手疯子读后感500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07 05:54: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左手天才右手疯子的后记最初网络版截稿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单独截取这一句,有没有什么含义?有。,十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句,认定是个女...

左手天才右手疯子读后感500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左手天才右手疯子的后记

最初网络版截稿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单独截取这一句,有没有什么含义?有。   十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句,认定是个女人写的。再看作者:纳兰容若。哦,女的。半年后才发现他不是女人,而是个清初的官员。这是个引子。   那几年基本沉浸在唐诗的工整简洁:宋词的对仗洒脱:元曲的精巧别致当中——当然我仅仅是形容了表面上的。等到看多了自然想了解那些诗词作者。了解作者后,开始感兴趣那些时代背景。接着一发不可收拾。从人文延续到经济,从经济延续到社会结构,从社会结构延续到政治,从政治延续到宗教,从宗教延续到哲学,从哲学延续到心理学,从心理学延续到医学……后来我发现很多东西到了一定程度,都是环环相扣的。这让当时的我(二十多岁)很惊奇。然后又开始一轮更疯狂的扫荡式阅读。有时候甚至没时间消化,只是记住了。不过也就是那会,养成了一个习惯:忽略掉文字本身,看文字后面的那些东西。不过后来又研究过文字、符号的利奇力量,那是后话了。   再后来开始失眠+生物钟紊乱。有半年时间吧,每两天睡一次,一次大约睡12个小时左右。失眠还不是似睡非睡神经衰弱的失眠,是特精神那种。因为自己也觉得那样不正常,所以有时候刻意去找一些很晦涩的书来看,认方那应该会对催眠有奇效。记得有次在朋友家看到一堆有关物理和量子力学入门的书籍(朋友的父亲是搞这个的),于是便借来看。没看困,看惊了。跟着就带着好多疑问四处去蹭课听。没多久,我发现坏了,问题大了。因为就物理来说,看的越多,质疑越多,自己开始越发质疑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样的——未解太多了.甚至包括已经应用的那些原理其实依旧是未解状态。也就是那时候。为了给自己一个哪怕貌似明白的答案,开始转到非线性动力学,平面空间等等。可是适得其反,质疑开始成倍地增长。我茫然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1

  我们最终被奴役的是无知。这是我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书最后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我看来是整本书最美好的一句话。因为这两个观点,所以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没有陷入纠结和困扰中,仍旧很平静。如果你问我是不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什么神奇的启发,我要诚实地告诉你,没有。它只是让我接受了我们的现实,让我接受了自己的无知,让我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仅此就够了,仅此就能让我在读完书后仍旧能本着一颗初心去看书中的故事和观点。

  我们有时候会深究一些蛋疼的问题不放,比如说,人为什么活着?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说,你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等等。在有些人看来这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想的问题,但是有些人还真吃饱了没事干,沉在这些问题里出不来。但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让你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甚至连暗示也没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别痛苦,而我年少的时候也陷入过这些问题痛苦不堪,那个时候正值高考,因为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完全不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为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整夜整夜地哭,后来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渐好转,回去继续参加高考。现在想想,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脆弱,对现实没有把握所以才会想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给自己一个动力,但是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环过程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也许未来的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人不死,但是目前我们还是无法逃脱这个自然规则),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学的死胡同,但是实际上是自己无法面对一团糟糕的自己,让自己有一个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还是年少的自己不够坚强。而我现在还会思考这些问题,一样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经不会让我因为没有答案就放弃生活,所以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精神病的潜质,但是我不会成为精神病患者,因为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

  我终究相信,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才会从哲学、宗教、科学等方向给自己答案,但是有些东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对无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接受!请记住,不要被无知奴役!

  什么叫被无知奴役?

  在我的认知里,我认为被无知奴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相信自己对未知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不愿意辩证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于偏执于自己的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颠覆了自己之前的价值观,所以自己也纠结痛苦了。

  那么接受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放弃探索了?当然不是,因为我们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偏执某个观点而发疯。有案例说过有科学家因为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不敢说是他一定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导致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在探索的过程要能容忍自己的过错,也许你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结果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样也不是毫无意义,如果你知道那个方向错误了,起码你是否定一个错误方向,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的过程。而哲学本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对于这一切,我很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在文章最后的那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在一条路上走远了,看不清自己了,那么就回过头来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让你快乐和明澈,那么就回头,第一接受自己的无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见时候的自己。

  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而那些问题的各种答案也许更加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包括哲学,宗教,理论物理学,生物遗传学,中医学等等。我们无法在自己的认知的水平上给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认为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给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他们知识从你不了解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以要理解他们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冲击到了你,那么说明你也被这个答案所吸引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记住,如果一切本来未知的问题在一瞬间顿悟,那么你可能随之而来会有顿迷,所以如果那个冲击来得特别大,那么就接受自己的顿迷,平静呼吸,怀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记,如果忘记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导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个外来的思想在一瞬间否定了,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不敢说你一定会精神紊乱或者是自杀,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说,“如果顿悟不至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所以如果一个豁然开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认知能力上,你是没有办法去批判接受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给出的答案哪里是可疑的,也许你只是全盘接受一个未知正确的观点也说不定呢!所以对于未知问题我们要怀有谦卑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们真正会感到迷茫的问题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处境。有确定的已知答案的问题反而不会让我们困惑。能看得到的未来也是不会让我们迷茫的,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面对未来,大都时候也是迷茫的。为什么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没有我们现在迷茫,因为他们毕业了可以包分配,他们可以算是进了大学就可以看到未来,起码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毕业也未必就可以马上解决就业问题,211,985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高的平台,并没有给你铺平未来的路,所以这一代的大学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们更加迷茫和焦虑!但是迷茫焦虑不是单纯地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生活给他们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对未知我们却又给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处境,努力做好当下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点点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点点了,未来要走的路就会跟着清晰一点点了。

  所以面对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坚强地面对,接受自己的无知,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但在一条路上走远了还没有找到你的答案,那么请回头看看那个最初的自己。

  这一切是我读完《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想告诉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断作者的用意在哪里,所以一切不能算是书评,只能算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一点点思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

  人类以文明的理念塑造的一切事物竟然是他们产生痛苦与折磨的根本症结,假如我们抛弃一切文明成果并返回远古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弗洛依德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在行文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假心假意的夸奖。但我也莫名的敬佩这个作者,敬佩他的创意和他的胆识。

  “精神病”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在二十一世纪,它似乎就象征着说不完的疯话,做不完的奇怪举动,流不完的口水。人们常以“神经病”来谩骂某一个他们认为“疯”的人。“神经病”是一种二十一世纪常见病症。至于它为何被贬为这个样子,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病态。

  作者乐以这个敏感话题进行创作,其想法让人惊讶不已。这是一群“神经病”,他们以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读者翻开,就像是一个愚人节的圈套,这分明就是一个“天才日记”。他们看似疯狂的做法下,其深意竟令许多“正常人”认为意想不到,颇有道理。

  和这些“疯子”相比,“正常人”显得渺小。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生活好像就是这样,除了琐碎之外,一无所有。”的确,这便是“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被框定在社会的条条框框中,他们眼中有利益的光芒,他们有太多事情可忙,公司、学校、家庭、感情。日子一天天碾过来,从他们身上碾过去,他们把身上的血液和泥土擦干,眼看新的太阳升起,新的日子又碾过来……他们本身如此不堪,却依旧有时间嘲讽一下别人,谩骂一下世界。每个人都这样,这就有了现在这个病态的社会。

  而所谓“疯子”,他们关注的不是政事,不是柴米油盐,不是怀中佳丽。他们只在乎一张纸,一根木棒,一片草地。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也乐于思考,虽然有时只是想想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人为什么会活着,石头有没有生命。渐渐的,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可笑的是,“正常人”们连答案都没有就开始嘲讽了。“疯子”我倒认为,是上帝赐给他们更高洁的人性,人之初的人性是最无害干净的,也是没有教育没有规划的。

  “疯子”和“天才”仅仅一步之差,但究竟谁是“疯子”,谁是“天才”,谁知道呢。

  后记:什么是“疯子”,我猜是固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在意社会游戏规则的人。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免会把自己放进“社会系统”里去衡量、比较。正因为有了太多的“杂念”,反而破坏了平衡,不能做好自己,还要极力掩饰自己的疯魔。如果我们真有“疯子”的执著和定力,恐怕早就成为自己的偶像了。京剧业内有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所以,不管将来我们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渺小的人,学着用“疯子”的精神来待人处事,做好本真的自己,也不枉这一世之游。更何况,“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许,上天将有重要任务要交给不平凡的人,所以他才要百般设置障碍和考验,实际是为了提高他的坚韧的品格和能力。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2021精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如作者在前言中写到的,羡慕《阿凡达》中那个星球的土著的沟通方式,的确如果我们也是如此,会少多少误解,多少争吵…人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成长环境,暂不说我不一定能完全的表达自己心里所想,听者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我所表述的东西。这也是我尝试着写读后感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控制别人如何理解我的表述,但至少我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的表述能力。

  一、关于表达

  一直都对于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不自信,不像大多数女生一样,擅长于写作,会用一些华丽的词藻,我个人喜欢阅读有逻辑性的书,很少涉猎散文、诗词,加上个性原因,在表达观点时都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内心所想,导致尴尬的局面(OK,这应该还有情商低的成分)。

  这本书对我的表达其实并没有大的作用,只是我自己正在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希望能有所收敛自己不分场合的表述心中所想。

  二、关于理解

  赞同作者在接触精神病人时,首先要放低自己。带着强烈的个人想法与人沟通,不就等于在脸上写着“这大哥又在瞎bb”,既使阐述者没有聊下去的欲望,而你也就是听了一遍别人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毫无所得。我试图从身边的人中寻找这样的人,发现这些人普遍自负。

  看这些案例时,其实一度我有些害怕,因为有些病人世界观我尽然能理解,且认同。起码好几个精神病人的知识面及逻辑性震撼了我,最后,我也只能以“理解”来宽慰自己精神没有问题(我只是在试图的在用他们的角度看待世界)。

  转到生活中,普遍的会有人习惯于评价别人,给其贴标签。而事实上,根本对其本人并不了解,或者只了解一部分,就给出一些肯定性的评价,似乎并不公平。或许你经历他经历的,你未必做的比他好!

  值得我们思考!

  2021精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如果说有哪本书能够给我思维冲击与震撼的话,非这本书莫属!

  我以前就在书店里的书架上看到过这本书,原本以为是一本寻常的洗脑的励志书(原谅我的“以名取书”),所以碰它一下的感觉都没有,后来接触**的一个书单推荐,又出现这本书,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就决定花时间看看到底写的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奇心,我也是。我曾经想,这个宇宙太奇妙了,你可以试着想象:你站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然后你向上飞了起来,地面的房屋、树木等距离你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接着你的眼前是缥缈的白雾、云朵、云海,这时候映入你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蓝色球体,又有丝纱似得白云凌乱的分布在这蓝色之中,又有一个比它小很多的球体围绕蓝色大球体旋转,终于你看到太阳这个超大球体,它周围有九个球体在旋转,而这有瞬间变为一个亮点,你看到很多球体漂浮在你的左右,不,此时他们围绕一个巨大的银河系在旋转……。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美。

  在这个有魅力的宇宙里,怎么会存在这么多丰富的生命呢?!他们的最初来源于哪呢?人真是猿变的吗,仅仅靠基因的相似度或者含量的百分比等这些数据确定吗?树木为什么会随着四季发芽、成长、成熟、凋零,他们既然也是碳水化合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吗?他们能孕育生命,当他们孩子树苗被人类移走的时候,他们会伤心、流泪吗?他们若会交流,他们相对人类说什么呢?还有,我们身边的动物呢?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能像我们人类一样这样表示句意的清楚吗?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样子吗?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能说很多很多,然而,我们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吗?恐怕科学界也没有太多的自信,若有,估计也是暂时的。

  另外,太空真的有其他生物种群存在,像科幻影视中奇形怪状的样子吗?超出我们想象的大宇宙仅仅只有人类存在?时间的观念不是最初具有的,倘若没有时间的观念我们会怎么样?时光会倒流吗?梦真的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若梦存在与第二空间呢?倘若存在多宇宙理论,另一个宇宙的你在干什么,你们有心灵感应吗?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某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想象感觉似曾相识,这是不是与另外一个宇宙的你的感应?还有量子物理真的那么神奇,还记得那个四维少年与那个被量子传输的人吗,是真的吗,还是他们有神经病?……

  提了这么多问题,我自己都有点迷茫了。作者说,大多数人都会偏执,神经病只是偏执过度了。唯物和唯心真的是那么泾渭分明吗?有些问题我们用唯物科学观可以合理解释,而有些是解释不通的。书上提到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解释这个世界存在的疑惑,解释到最后,都会归结为哲学和宗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这个世界才多彩多样,语文课文上不是说,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吗?!

  这本书几乎是作者和神经病人的对话,通常我理解的神经病是精神错乱,语言混乱、思维不清的,然而这些个“疯子”们却口齿伶俐、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几乎可称为无懈可击,连作者有时候也甘拜下风!这些个“神经病”是疯子呢,还是天才?!他们提出的`问题,考虑问题的思路以及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越凡人所思,有的甚至可以说值得当今科学界大佬们关注!也许这些“个别”的“神经病们”不神经,而我们这些个“大众”才糊涂!这么说,倒是我有点精神错乱了,哈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书名起的恰如其分,而是我的“偏执”错过它好长时间。

  2021精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如果有一个疯子坐在你左边,一个天才坐你右边,你会更靠近哪边呢?正常人的答案几乎全是右边,我的答案也是一样。但当我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决定坐中间。作者高铭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他问周围的正常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并没有认真的回答,因为他们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事业,爱情、家庭。失望的作者决定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作者高铭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你听过一个笑话吗?有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着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医生都看过了,都说没救了,但有位心理学家,他不说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和他蹲在一起,一个礼拜后,终于有一天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吗?”

  作者也碰到过这样的患者,作者也问那个心理医生,一样装着陪那个整天观察花花草草石头的人一起观察,他们最后交流了起来,那个患者尽发现了石头也有生命,蚂蚁是个细胞。当我读完这篇《生命的尽头》时,我很惊讶那个患者的思维和她那对万物的观察。她将蚂蚁族中,蚁后、幼蚁、工蚁命名为了“松散生命”,她将蚂蚁家族比作为“人们的细胞运动”,这也许是科学家观察不到,想不到的,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去留意路边的石头有生命,也不会去认真的观察蚂蚁,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人们也曾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因为他也如那患者一样一有闲暇时间便对花草发呆,但当法布尔著成《昆虫记》时,人们非常惊讶,不再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那些名人中“疯子”并不少,梵高、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们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

  我想,这位患者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疯子中有许许许多多名人,我想他们应该变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应去倾尽他们,他们不是我们骂的对象,他们只是想法、世界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的方面不同,我们应去倾尽他们关爱他们。

  朋友,跟我一起来倾尽这些疯子吧,当我们坐在天才和疯子中间时,我们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们中间!朋友,请改变你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实他们很善良,朋友,请留意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你都会观察到他们的优点。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精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精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精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

  篇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篇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本文标题: 左手天才右手疯子读后感500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36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学2年级读后感(小学二年级读后感)泰戈尔的诗读后感 英文(泰戈尔诗集读后感英文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