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世昌献身大海的读后感400字(关于爱国将领邓世昌以及甲午海战的感想(500字以上))

发布时间: 2023-05-10 05:54: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关于爱国将领邓世昌以及甲午海战的感想(500字以上)要写关于邓世昌的议论文,不要关于他的简介,要对他的评价和感想^_^字数多一些最好~谢啦~发生...

关于邓世昌献身大海的读后感400字(关于爱国将领邓世昌以及甲午海战的感想(500字以上))

关于爱国将领邓世昌以及甲午海战的感想(500字以上)

要写关于邓世昌的议论文,不要关于他的简介,要对他的评价和感想^_^字数多一些最好~谢啦~
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看到欧美殖民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这一个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暴露了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关于中国的惨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
2、清朝统治的腐败。慈禧、李鸿章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 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据说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了4万元,日本各界更是竞相倾囊,而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以致于北洋水师缺银少饷。
3、直接原因是指挥不当,贻误战机。李鸿章避敌保船,不准海军出战,最终丧失了制海权。本来中国国力和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中国经过洋务运动,重工业和军事都取得不少发展,日本由于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重工业比较薄弱,其实力于中国不相上下,本来可以一战,但由于指挥者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经过甲午海战,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对于日本,不但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为发动新的战争作了准备,最终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今天,我们将高喊着“振兴中华”来祭奠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脊梁。

沉船——为邓世昌而作读后感 3g.govyi.com

沉船——为邓世昌而作读后感 3g.govyi.com
沉船——为邓世昌而作(高洪波)
  39岁的年龄,你已为国捐躯了。你沉入一片浓且稠的黑暗中,有成腥的海水呛入你
  的肺,你吐出最后一个含氧的气泡,努力睁大双眼,想最后看一眼你的致远舰,你的龙旗,
  你的被火炮熏黑了脸膛的部属们,以及那只挥之不去的爱犬。可是你已经望不见这一切,你
  摇摇头,想赶走遮住、罩在眼前的无边的黑暗,可惜你连这点力气都没有了,残存在大脑中
  的最后一点意识正渐渐消散殆尽,你知道自己已不再属于自己,也许,这就是死吧?你费力
  地想道。
  海水再次涌入你的鼻腔,黄海的成且腥的水。你已不再有任何知觉,海水吞没了你,
  一尾小鱼从你的鼻尖上游过,它游动的尾鳍惊动了你的睫毛,你努力想再一次看一眼这生活
  过39个春伙的世界,可是一切已然远去,小鱼受惊般倏然游走,如一支离弦的羽箭,海水
  又涌了上来。 .
  一座海是一座坟。
  惟有这样的广阔墓地,才可以安放你的灵魂。一个舰长的不屈的灵魂,一个19世纪
  中国武士英武豪壮的灵魂。一个为了军旅的荣誉、为了祖国和朝廷的光荣舍命相搏的好汉!
  以你的游泳技能,加上在你身旁拼命游动的伙伴、爱犬,你完全能够借助自己和别人
  的力量生存下来,可是你断然拒绝了这种选择。人在舰在,既然生死与共的致远号已沉入水
  中,那莫名的悲愤想必让你痛不欲生。你恨狡黠的敌手吉野最后施放的那枚鱼雷,也恨自己
  躲闪不及,壮志未酬,“撞”志未酬呵,弹尽后的最后一次攻击,大无奈和大无畏的一击,
  被鱼雷无情地阻隔了,否则舰与舰相撞的霎那,定然是惊天动地的另一种景象。
  邓大人就这样走了。
  致远号巡洋舰也这样沉没了。
  人类与海洋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沉船是割断这种联系的最残酷的方式之一,尤其是
  海战中的非自然沉船。写到这里,偶翻《清稗类钞》第六册,内中有《邓壮节阵亡黄海》,
  可以作为这篇短文的古典式收尾:
  “光绪甲午八月十七日,广东邓壮节公世昌乘致远舰与日人战于黄海,致远中鱼雷
  而炸沉。邓死焉。先是,致远之开机进行也,舰中秩序略乱,邓大呼日:‘吾辈从军卫国,
  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至坠落,
  亦可告无罪。’于是众意渐定。观此则知邓早以必死自期矣。邓在军中激扬风义,甄拔士
  卒,有古烈士风。遇忠孝节烈事,极口表扬,凄怆激楚,使人雪涕。”
  不知道邓世昌在战场上最后作的“动员”是怎样传出来的?按《辞海》解释,“全舰
  官兵250人壮烈牺牲”,当无一人生还。可是《清稗类钞》所载又绘声绘色,所以我判定邓
  大人的部属是有幸存者的,否则朝廷赐“壮节”的谥号毫无道理。
  甲午海战中,冰心老人的父亲便是幸存者之一,可见邓世昌完全有可能游回岸上的。
  但他断然选择了死亡,“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何等地凛然豪壮!谁说千古艰难惟一死,
  邓世昌沉海的选择,在我看来自然而然,较之《泰坦尼克号》上男主角的情意缠绵来,更
  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
  邓世昌的爱犬最后也随他而去,据说这只通灵性的狗一直想救主人,衔着他的衣袖不
  肯松口,邓世昌断然推开了它,当他们目光对视的时候,这只小狗想必也读出了自己主人必
  死的决心,它便以身殉主了。这只小狗没见诸正史,电影《甲午海战》中也缺少了这一笔,
  可我相信这是历史的真实。
  致远号巡洋舰的沉没,是北洋水师耻辱的败绩,大清帝国无奈的衰落,但对邓世昌个人而言,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39岁的邓世昌,邓壮节,邓大人,以辽阔黄海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驰驱场,任浪花飞溅,激情澎湃着,直到一个又一个世纪……

《走向海洋》读后感200字左右

海洋与我们
——读《走向海洋》有感
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着,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盘旋……这一张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
这本书并不算厚,但其内容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崔京生首先概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然后他讲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讲述了中国悠远的海洋历史;最后,他展望未来,发现“百废待举,起步艰难”,他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他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复杂。
我不知道我应该如何来描述我此刻的感触。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过我们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只记得语文老师曾告诉过我们——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她包罗万象,与地平齐,连接着天地;地理老师说——海洋是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在她的体内蕴含着大量资源能源,是天然的宝藏,但她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利亦有弊;音乐老师曾教我们唱过一首歌——“小时候 妈妈对我讲 大海是我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了海洋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与我们,密不可分。
海洋对于我来说不远不近:我的家乡并不临海,所以只有在旅游时我才得以亲眼见到大海,感受到她澎湃的生机,她的波涛汹涌。但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可以接触到海洋。超市里的海鲜,电视里的海洋生物,还有药店里的深海鱼油等等。无一不和海洋有着关联。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成为21世纪的药库,变为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正是因为人们如此猛烈地开发着海洋资源,而没有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导致现在的海洋资源的几近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然而最终可能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危机。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本文标题: 关于邓世昌献身大海的读后感400字(关于爱国将领邓世昌以及甲午海战的感想(500字以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79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巴菲特全书读后感50字(巴菲特的故事读后感100字)七步成诗读后感150字(七步诗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