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侯祠读后感(柳侯祠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4-16 10:1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柳侯祠读后感,秋残十月,微风吹起阳光下树叶晃动的影。坐在窗前,品一杯暖茶,徐徐翻动书页,淡淡的忧伤在心底流淌。,《文化苦旅》。嗯,真的很苦,很...

柳侯祠读后感(柳侯祠观后感)

柳侯祠读后感

 秋残十月,微风吹起阳光下树叶晃动的影。坐在窗前,品一杯暖茶,徐徐翻动书页,淡淡的忧伤在心底流淌。
  《文化苦旅》。嗯,真的很苦,很悲。
  走过柳侯祠,仿佛望见了柳宗元当年的艰苦。政治上的失意,几度的贬谪,他却仍然不放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默默地奉献自己。他先是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
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十年后的一纸诏书把他从永州贬到了柳州,柳宗元没有绝望,挖井,办学,种树,修寺庙。一切能为百姓做的他都做了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眼眶有点湿润,在如此的绝境中,很难想象,柳宗元是凭着怎样的一份信念坚持了下来,或许是那份爱民的热忱吧。胸口又有点疼痛,柳宗元的所作所为看来都是小事,可当时的中国,又有几个这样的柳宗元?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怎么就这样埋没一个文人?毕竟,柳宗元是伟大的,哪怕在中华历史上他是显得多么渺小,他所遗留千年的精神永远令人映像深刻。
  柳宗元是一个个体,但在中华历史上他绝不是一个“个案”。是的,中国少一个文人算不了什么,可是,中国所缺少的,真的就是这么几个文人么?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或许用寂寞来描述柳宗元、来描述中国过往的愚昧有点悲剧的色彩,可它着实带给人悲苦的情感。眼泪不知怎么的又漫了上来,心口微微泛疼。又有谁能够想网象,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独自承受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却没有东西能够支撑起它——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柳侯祠的旧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续上去。可这些传承着我们华夏文明的碑文,却没有人来破读。我不知道中国还能这样走过多少个年轮,可是文化内涵的空虚,已成了最大的悲哀。
  这么庞大的一个民族,怎么可以就因为这么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小而支离破碎?
  好吧,它们不细小,也不是不起眼。已经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这些上来,不是么?那么,为什么我的双眼含着泪花呢?我的心中更多的是愤恨与忧愁。
  好了,悲伤是一时的,奋斗是永远的。要相信,总有一天,眼中的泪花会变成嘴角的微笑。
  
看看这个怎么样

柳侯祠观后感

 春天的到来,鸟语花香、百花盛开,我来到柳侯公园里的一处着名建筑物——柳侯祠。
  柳侯祠位于柳侯公园南偶,原名罗池庙,是柳州市着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它的由来是为纪念唐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
  祠内陈列有许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绩。
  来到柳侯祠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对麒麟,或许是年代久远,或许是遭人破坏,它们的五官已模糊不清。在祠堂正门额上有当代着名的文学家郭沫若手书的“柳侯祠”牌匾,其左右两边有上下联,上联是“有德于民祀之”下联是“无私济世世兴矣”,字形活灵活现,手法巧妙,道出了柳宗元对一方百姓的无限关爱。
  走进柳侯祠,便可看到“三绝碑”,此碑为柳侯祠的镇祠之宝,如同守门的“士兵”。二进为中厅,有石进两口,古色斑驳。据说这是柳宗元到柳州柳州后,为解决百姓吃水问题,便派人员勘地寻源,挖井引水,是柳侯祠“有德于民”的见证,也是柳宗元为民服务的象征。第三进的正殿中央,有一尊刻石技艺精致、神态逼真的柳宗元三彩陶瓷像,他头戴褐色幞头,身着唐朝官府,手执狼毫在凝神攻读。
  啊!——柳侯祠里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建造技术高超,也表明了柳宗元为民服务,贤明孰能的象征;我不得不对您说:“您是我国的骄傲,是我国的伟人,我们永远会记住您的!”

《柳侯祠》读后感

如题。
一个柳州,一座柳侯祠,跨越千年的时光,仿佛能看到一位叱咤风云的文坛巨匠,拨开重重历史的凄风苦雨,沉着素雅、衣袂飘飘的向我们走来。
(一)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他在柳州住了十年,过了十年孤寂清苦的日子,但心灵也因此而得到了平静,使得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会晤,与自我对话。于是,在这种奇特的和谐中,《永州八记》诞生了,随时而来的还有许多其它篇什和人们的交口称赞,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次文化高峰便凝聚而成了。永州的生活固然艰苦,但这样一个清静的环境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少了京都的繁华浮躁,多了一份洗练和豁达;少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多了几分清闲自在,闲云野鹤,反而造就了诗人一身清白,得以完善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从永州一路颠簸,一路跋涉,感受够了凄凉意,抛洒进了辛酸泪,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柳州,竟是如此的一片荒凉之地!“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本该是一场悲剧,无奈早已欲哭无泪,悲剧,竟上升为一场滑稽的闹剧。在我们今天看来,柳宗元的悲剧,就像是历史有意无意开的一个玩笑,演绎成了一场纷乱的闹剧,最终又草草收场。从到达柳州的那一天起,柳宗元已是万念俱灰。所有曾经渴望回京、回乡的梦想,都化作了泡影,看起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于是所有的希望,都熄灭了。以后的生活中,柳宗元一边尽可能的营造着生活环境,一边写诗著书,忙于微不足道的政事,就这样打发着日子,了却淡然的余生。
他死时,年仅47岁。
(三)
文字由来重李唐,如何万里竟投荒?
旧泽尚能传柳郡,新亭谁为续柑香?
柳宗元死后,他身后的许多文人都追寻着他的脚步,前来柳州,寻访他的足迹。时间增添了他的魅力,他的文章成为许多相同境遇的文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为中国文化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映像。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包括他那身后鹊起的文名,都为曾给他那颗失意孤寂的心带来些许安慰。反倒是他那颗支离破碎的心,填补了许多同样残破的灵魂,使他之后的许多人得到了安慰。
我写了一副对联,算是草草总结了这位文豪的一生:
半生漂泊,造就一身才华满身殇;
一生执笔,千秋文章自任后人评。
迷蒙之中,仿佛又看见柳宗元迈着和来时一样沉重的步伐,转身离去。依旧是青衫飘飘,渐行渐远,终被迷雾重新掩盖。只见那去时的路上,踏着历史的尘埃,留下一行足迹;那凄迷的薄雾中,至今仍在柳侯祠徘徊的,千年不变的身影。都足以留给后人前去瞻仰,聊以自慰。
本文标题: 柳侯祠读后感(柳侯祠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24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王子圣艾尔克苏佩里读后感(小王子读后感)一年级学生亲子读后感(一年级亲子共读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