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人加缪读后感(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4-12 20:22: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韩国电...

第一个人加缪读后感(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

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

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韩国电影《熔炉》,该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描述该时间所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大熔炉,把原本纯洁无瑕的我们,搅拌成漆黑一片,如生活在炼狱中,苦苦挣扎,拼命挣脱……
《熔炉》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看的《局外人》这本书,当我初次了解这本书,是在喜马讲书上听到的,它的故事情节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也不清楚。我收到养老院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是:“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但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就是这一段话,既有一种画面感,又让我提前对故事主人公默尔索的性格下了定义,我觉得他很离奇,不是寻常人,对于母亲的死,他居然如此淡定从容,似乎一切与他无关,什么事都无关紧要。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莫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情人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我想说,你对生活感到绝望过吗?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生活。加缪如是说道:“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个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他就会有被判处死刑的威胁。我想说的是——书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处死刑,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参与游戏。就这个意义来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局外人。”注意!是“危险”,而非事实。这种死刑也许根本就不是生理上的而是道德和心理上的。但有时候却会比前者的伤害更重、更深刻和更残酷。而“游戏”体现为一种约定俗成规则下的行为模式。默尔索拒绝撒谎,拒绝为自己的情感戴上面具,于是社会感到受到了威胁。比如说别人按照习惯的表达,问他是否为自己的罪行感到遗憾。他回答说:“与其说感到遗憾,还不如说更觉得厌烦。”就是这一点细微的差别送了他的命。默尔索想成为一个局外人,是不可能的,人们不允许他这样,不允许他以一位不相干的人的身份从一旁观看,并审视谎言和荒诞的行为本身,所以人们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提醒他:你不是一个局外人,不是一个不相干的人,你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了你只能是一个处在游戏范围内,被卷入游戏里的人。无论你承认与否,都无济于事。所以默尔索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触犯这个他不想参与的游戏的规则,未必被迫受到惩罚。这一切都显得十分荒谬,因此这本书的作者阿尔贝·加缪也被称为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篇幅很短,语言平实,多用短句,极少修辞,主人公默尔索和素颜的文字有着同样的神韵。投以世俗的眼光,完全看不出这个人身上有任何可取之处。但看似什么都不在意的默尔索,他真正在意的却是“真实”。大多数人遵守道德是被教化的,而不是自己判断出来的。意识到自己时代的道德不太对劲已不容易,而要判断出该突破这种不对劲的道德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合理的道德就更是难上加难,但默尔索做到了。
我们不是要改变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被世界改变。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是这样的:看着夜空里点点的繁星,第一次,真的就是第一次,我对这个美好而冷漠的世界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主人公坚持了自己所坚持的,虽然他还是没能摆脱处在“局里”,但是他为此一直坚持过就足够了。没有一个人能成为一座孤岛,新冠疫情发生,五湖四海帮助支持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的的确确不是处在“局外”,也终将不能成为“局外人”,但是,在这个物欲纵横的金钱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发达的新时代,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坚持住内心的美好与善良,对很多事情都能抱以理解、对他人能有更多善意。成熟是一颗心变暖,不是变凉。很多时候,善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心安。就像这句话所说:“我们坚持一件事,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愿我们看过了世间百态,仍然相信世界的美好。愿我们体会到人间的暖意,也能在内心保有一处柔软的角落。我们终将逝去,在世之时尽力绽放,离世之时也无须怨言。

《鼠疫》读后感怎么写?

描写思路:以《鼠疫》这本书内容作为主题,真实得描述读后感受,正文: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写的《鼠疫》。这本小说写的是在一个叫阿赫尔的城市爆发了鼠疫病毒,里厄医生和志愿者们面对这场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里厄医生、朗贝尔、搭鲁、格朗还有鼠疫的共谋者柯塔尔。在反抗鼠疫的过程中,里厄和搭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里厄始终关注着疫情的进展,关注着市民的健康。他始终担负着医生的责任,而不是对瘟疫逆来顺受。他天天奔波忙碌,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用于休息和其他。很了不起的人。里厄因为每天要救治病人,以致在妻子临死之前都没见上一面。我觉得他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塔鲁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观念。他想成为一个圣人。他四处奔走,发动了志愿者建立了防疫组织。他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战斗,最终染上鼠疫献出了生命。真是可悲可敬啊!

这本书里所体现的就是疫情下市民的百态生活。而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像里厄、搭鲁这种为疫情而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

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英雄是属于敢于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比如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时,他就已经67岁了,现在又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

网民评价他“民族脊梁,国士无双”。我觉得最准确不过了。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中,像塔鲁一样因为疫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很多。他们虽然死了,但这种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想用爸爸跟我分享的一句话作结尾:“当危机来临之际,他没有红披风,只有一件白大褂。却无比让人安心。”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西西弗斯的神话传说:西西弗斯是一个靠掠夺为生的人,他杀害过往行人,还强奸兄长的女儿,做了很多坏事。而且,最重要是他得罪了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主宰宙斯和冥王哈得斯,是终被战神阿瑞斯捉拿归案。众神对他的惩罚是:罚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巨石块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巨石滚回原来的地方,他不得不重新推起,如此反复,永无终止。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在西西弗斯的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因此,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的一幅场景就是:西西弗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于是,他又向山下走去。西西弗斯这种回复而枯燥乏味的工作,让我看到这个人以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向那无尽的苦难!西西弗斯的不幸是确信不疑的,但他还是矢志不渝地想要改变他的命运,超越自我。因此,西西弗斯注定一个悲剧。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加缪以《西西弗的神话》这题写了一篇阐述具哲学理念和文学理想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荒诞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的永恒苦难命运蔑视和抗争的精神。
  西西弗是个荒诞的英雄。尽管他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但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即可以将痛苦的工作本身视为一种幸福——明明知道那是永无止境的,与其痛苦,不如快乐地接受。正如我们今天的工人,他们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西西弗,这诸神中的无产者,这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把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基某些天里痛苦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们可以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而西西弗的意志却比这巨石还要坚硬!
  如果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但是,西西弗都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他爬上山顶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肯定:西西弗是幸福的。
  “西西弗的神话故事”与“遇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有着相通之处。愚公和西西弗都是为了战胜外界的压力,想要改变人生命运而作些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愚公移山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西西弗推山至顶是为了解决人与神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他们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矛盾而挺身而出。这种在别人眼中看来的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工作),在他们俩的眼里却变得微乎其微。因此,他们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这种痛苦的磨难,并坚持到底。然而,愚公移山最终的的结果是“感动上帝”并实现其目标;西西弗的苦役根本就是上帝给予他的惩罚,所以不管他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感动上帝。即是说他的工作永无止增境,痛苦也是永无止境。这就是西西弗的悲剧之在,这也是中西方悲剧的真正区别。
  从西西弗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他那高大的形象与坚定的眼神。拿来我们的学习与他相比较,他的工作永无止境,而我们可以学无止境。不是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吗?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更要立志修身,博学爱国,争取做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总而言之,西西弗弗这种永无止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的!
本文标题: 第一个人加缪读后感(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14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观看快闪节目读后感(关于快闪观后感500字)关于写人写事的读后感(读后感写人事物各一篇700字以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