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作家《初心》读后感(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3-28 23:57: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张晓风的《初心》⒈,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

张晓风作家《初心》读后感(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的《初心》

⒈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
“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
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想起另一部书,《圣经》,也是这样开头的: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真是简明又壮阔的大笔,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元气淋漓,如洪钟之声,震耳贯心,
令人读着读着竟有坐不住的感觉,所谓壮志陡生,有天下之志,就是这种心情吧!寥寥
数字,天工已竟,令人想见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峡谷乍降及大地寂然等待
小草涌腾出土的刹那!
而那一年,我十七,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
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
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
“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想来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
候,也是煞费苦心的神束之笔这件事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先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
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阳光把她
微微毛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
一项典礼。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
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渐渐沉黑的黄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预期——当然,也有
可能是恶梦,但因为有可能成为恶梦,美梦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
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
天空上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
己每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⒉ 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这样说:
“颜延之间鲍照已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
如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
“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水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灵运一生独此四字,也就
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归,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
“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
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全华丽如一则小令。
⒊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以后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
分手。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玉恭总会想到王忱。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
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玉恭独自温步一幽极胜极之外,书上记裁说:
“子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冒出一句:“王大故自濯
濯。”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
“唉,王大那空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
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也许不是
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
只是露水妆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
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的句子全搬过去了。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
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
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
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当然,也因为一
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

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

我读张晓风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200字

。《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本文标题: 张晓风作家《初心》读后感(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70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七步成诗读后感150字(七步诗的读后感\)泰戈尔诗选家庭读后感(《泰戈尔诗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