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读后感.....很急....加急去http://www.5156edu.com/page/08-08-27/37356.h...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很急....加急去http://www.5156edu.com/page/08-08-27/37356.html看看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七情之悲”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 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七情之悲”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 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鸿门宴的读后感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本文标题: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35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