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追忆似水年华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3-15 23:46: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急急急......请各位高手帮帮忙,谢谢!!!本世纪法国文学贡献给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忆逝水年华》莫属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追忆似水年华 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 读后感

急急急......请各位高手帮帮忙,谢谢!!!
本世纪法国文学贡献给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忆逝水年华》莫属了,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与普鲁斯特签订合同,以求取得出版这部多卷集的其余几部作品的权利。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下来。战争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
《追忆逝水年华》象一支如痴的梦幻行板,款款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8922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怎么样?

《追忆》的文本特质更是“不寻常”的,在当时确实缺少被广泛认可的可能。主题是小说最起码的地标,至少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界和读者群中是这样的共识,然而《追忆》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多重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这完全是对传统小说主题研究的一种戏弄和残酷的斩首,不管是文学批评家还是读者都会有很强烈的文本阅读挫败感,产生“不知所云”或者“没有主线”的本能反应,普鲁斯特放逐了自己,自然也不会在乎传统文艺理论的框架。

想知道《追忆似水年华》是怎样的一部书?具体情况。

半自传体小说,人物能找到原型。比喻句新颖、大胆、贴切。作者出生于上流社会,有艺术修养。年轻时出入上流社会沙龙,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龌龊不堪权钱、美色交易。关注同性恋群体。玛德莱娜蛋糕,是书中重要的线索

外国短篇文学作品读后感

外国短篇文学作品读后感
1《夜》诺贝尔获得者在奥斯维辛的亲身经历,眼看父母妹妹被丢进焚火炉……
2《朗读者》生死朗读!是一个学生和列车售票员的性与爱以及朗读的故事,已经改编成电影,现在书店卖得新印刷的版本已经没有送朗读cd了,想要的找我
3《捕鼠器》阿加莎婆婆最著名的侦探戏剧
4《黑书》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伊斯坦布尔》和《我的名字叫红》的作者(这两本没看过)。作品诡谲细腻,好书
5《白色城堡》也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不过比黑书次
6《黑暗中的笑声》纳博科夫的作品,看似粗俗的婚外恋后三角恋的关系,但场景和细节的描写引人入胜,我不好说,反正吃起来不错。
7《洛丽塔》也是纳博科夫的作品,讲的是恋童癖,在中国禁了50年后,好像前年才解禁,刚出版时在《纽约时报》排行榜第一,但颇受争议,已经改编成电影了
8《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作品,描写的是美国六七时年代“垮掉的一代”搭乘拇指汽车或偷来的车子四处飘流,寻找刺激,追求艺术的殿堂,这让我想到嬉皮士的口号:“要做爱不要作战!”这本书很不错,不过不要学着吸大麻
9《帷幕》米兰•昆德拉作品,介绍讲解很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含义与背景,还有很多有关艺术剪接,其实我说不好,好久前看的了,具体大家去找资料吧
1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米兰•昆德拉作品,相信爱文学的朋友都懂这本书,早三十年前就在中国流行了
11《单行道》我很喜欢这本书,作者是个了不起的文体艺术家,我曾经找过他的《梦之宫殿》和另一本,可惜三明竟然没有,估计这本三明也没了,不过大家可以在网上看
12《逐爱的女人》06年诺贝尔得主的作品,挺有趣的一本书,对性的描写挺赤裸的,还记得“那精确度堪称卓越”
13《破碎的四月》看来绝对震撼,至少我是如此,在此,复仇是合法的,两个家族很可能从此陷入无尽的复仇循环,而此书讲的是一个复仇者复仇后30天里有绝对的安全,而4月17号后便的逃命的生涯,这个四月被分割成了两半,这是阿尔巴尼亚曾经的民族文化,我特喜欢那种情境的描写。
14普鲁斯特,意识流代表作家之一,我没买具体的书,虽然《追忆似水年华》很出名,但我看过他的文章精选集后,发现看来好想睡觉……
15还有卡夫卡,绝对不可或缺!他简直拥有疯子般诡异的哲思!我没能力评价,也没买具体作品,我买的是一本厚厚的精选集,中国有“红学”而他也自成一派——“卡夫卡学”他的作品已经没人可以模仿了……

读后感 3000字以上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郭明义自传《幸福就这么简单》:信仰与幸福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头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这是范伟在某部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一经播出,就引起轰动,有不少人表示,终于找到幸福的定义了。诚然,作为台词,这段话堪称经典,然而,如果把它作为幸福的定义,未免过于片面。究竟何为幸福?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诉求,或金钱、或地位抑或其他,都以为满足了就是幸福,于是,人们拼命努力。然而,当“郁闷”成为口头禅,当“抱怨”成为每日必修课,当“抑郁症”比感冒更司空见惯,我们不禁要问,幸福为何渐行渐远?就在我们苦苦追寻幸福而不得的时候,有一个人却说:幸福就这么简单。他便是郭明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名普通的鞍钢工人。“15年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累计献工15000多个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15年来,作为专业技术干部的郭明义每天坚持4点起床,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走过的路多达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四次红军长征路”;“17年来,他为困难工友、特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20年来,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能救活75个重危病人”;“30年如一日地热心公益事业,做的好事数不胜数……”这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数字,在老郭眼里仅是他幸福生活的小小片段。“我就是这样,看到别人苦我心里也苦,看到别人幸福我也觉得幸福。在我看来,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什么都幸福!”郭明义在《幸福就这么简单》中如是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空洞的口号,郭明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书中一桩桩一件件好事为雷锋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脚。50年前,雷锋在日记中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50年后,郭明义在《幸福就这么简单》中说:“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的信仰,“立志像雷锋一样”是郭明义的信仰。无论是雷锋还是郭明义,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皆因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品尝到幸福,并把幸福带给更多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的脊梁。这根脊梁让郭明义在寒冬腊月里几年如一日地为学生们生炉子;这根脊梁让郭明义一心装着连队,装着战友,唯独没有装下他自己;这根脊梁让郭明义牺牲掉自己所有的假期,扑在工作上……虽然坚守信仰没有让雷锋和郭明义获得物质上的富裕,却让他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在当下社会,及时行乐和物质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被一部分人当成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于是人们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一味地“向钱看”和“向前看”,在物欲横流中日渐迷失,丢失了信仰,反而形成了“幸福悖论”。
套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升到了闻所未闻的高度;坏的是,信仰的缺失到达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信仰的重建迫在眉睫。在“3·5学雷锋日”里,我们应该重温榜样的事迹、感受榜样的力量,而郭明义的《幸福就这么简单》一书无疑是我们学习雷锋精神、重拾信仰的最佳指南。在阅读中,传递雷锋精神,把幸福带给你我他!
读一读,再加工!!!!!!!!!!
本文标题: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追忆似水年华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32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和朋友的绘本读后感(罗琳娜绘本《两个好朋友》读后感)死了一百次的猫读后感200字((死了一百万次的猫)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