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年(《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3-02-25 20:2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读后感,只怕刚看完电影的人都写不出来的,都要让心灵平静下来才能有一点点感觉,但是拿起笔的时候,又是只能放下,用语言不好形容啊~...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年(《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怎么写)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读后感 只怕刚看完电影的人都写不出来的 都要让心灵平静下来才能有一点点感觉 但是拿起笔的时候 又是只能放下 用语言不好形容啊~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字

  周末看了一部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我也终于悟出为什么我目前还在郁闷的原因:
  第一:没有拿得出手的才华
  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但长大后专心读圣贤书,高考,画笔再也没有提起过。
  大学时学医,但是学医的日子被我用来学吉他、读闲书。工作之后,吉他没有时间去练,自然荒废。
  一直以来,也断断续续、打渔晒网地练习过书法、篆刻、素描、漫画、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园艺……等等感兴趣的事,可是,无论哪个,都是典型地浅尝辄止,中途放弃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起来,最后都是没能坚持。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拿不出手来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咋写

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情节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体制化”,“希望”,“自由”。
先谈“体制化”,影片以一个监狱,折射出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服从和驯化,还有巨大的商业压力下,每个人无奈的制度化生活。 正如瑞德所说的“你看那灰暗的高墙。刚开始,你厌倦他,逃避他,后来渐渐习惯,最后便彻底依赖他,这就是被体制化了。”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瑞得“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再者就是“希望”,记得影片中有一段精彩的对白:瑞德:忘记什么?安迪:忘记在这世界上,还有这不用高墙栅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希望。瑞德: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瑞德所言莫不是智者之言,但安迪来到肖申克监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囚犯来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救赎者的身份来的,他不仅自己心怀希望,他要把这种希望带给肖申克的每一个人。 于是有了他坚持两年给州政府写信为肖申克监狱换来了一座图书馆,他冒着生命危险当着典狱长的面给大家放自由之歌。也因为心怀希望,安迪用了20年的时间挖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通道。
电影让我明白了: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最后就是“自由”。 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了冰镇啤酒,自己却不喝,只是躺在屋顶上沉思微笑。有人认为这段是安迪在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说得好像安迪在精神自慰,我认为这段表达的是安迪渴望精神的自由,虽然他是犯人,他有许多行动上的限制,但是他拒绝心灵上的被监禁,他寻求一切可以释放自己心灵的机会。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尤其是瑞德看安迪的信和最后的叙述,那最后的排比,实在是太棒了,那么自然平实,却又那样的鼓舞人心。突然,我感到拥有自由是多么美好而幸福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其他,只要给我一个背包,一张单程车票,一个人踏上那未知的前途。我们是如此幸福,因为我们能自己行走,自己抉择,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歌唱,自由的自由着。这样的我们是不应该烦恼的,因为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路就在脚下,无论平坦还是崎岖,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向生活的目标前进。
影片的结尾:湛蓝的天空下是蔚蓝的广阔的大海,沙滩边是一条小船,两个老朋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彼此都很愉悦地相互微笑着。
当我们在绝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周围的环境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是心灰意冷地活着还是怀抱希望?是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现实的肖申克中还是愿意自由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肖申克的救赎》实在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值得一看。
本文标题: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年(《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76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七步成诗读后感150字(七步诗的读后感\)70周年读后感作文700字(观兵70周年读后感700字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