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镜小说读后感(汉林达不受蒙蔽的读后感150字)

发布时间: 2023-01-16 05:17: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不受蒙蔽读后感30字不受蒙蔽读后感30字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窥镜小说读后感(汉林达不受蒙蔽的读后感150字)

不受蒙蔽读后感30字

不受蒙蔽读后感30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求宋玉《九辨》的读后感

九辩(一)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这秋天的萧飒之气!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凄凉草木都枯萎而凋零。
憭栗兮,若在远行。
冷落啊好像一人独自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归程。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天气清朗啊空旷又清凉,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浊水退尽水面清澈又澄静。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凄惨唏嘘秋寒侵人阵阵冷;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失意惆怅中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坎坷啊穷士困顿意难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在孤独的旅程中我没有朋友,
惆怅兮,而私自怜。
孤独寂寞哀怜之情独自生。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燕子翩翩向温暖的南方飞,蝉儿困守寂寞无响声。
雁痈痈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大雁和谐呜叫着高飞,鹃鸡却一直唧唧喳喳在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从夜到明我都无法入梦乡,夜里蟋蟀哀鸣触动我幽情。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时光流逝不觉已过了中年,可还是停留在原地无所成。
九辩(二)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处境悲惨穷困啊又孤寂空落,有一个美人啊他心中不欢喜。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离开家乡来这遥远地方做客,飘飘荡荡何时才是至期?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
思念君王的心意从未变化,君王不知无可奈何!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积累着层层怨恨和思念,忧心如焚竟忘了吃饭的事情。
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希望和您见一面来表白我心,可是您的想法与我不相应。
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车子已经驾好那我只能离去,不能与你相见让我悲伤不已。
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沾轼。
倚着结拎长叹息,眼泪落下车前衡木湿。
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愤懑至极无法抑制,心中昏迷错落再也不能平静。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这样的自叹自怜何时是尽头,内心忠诚正直永远是坚定!
九辩(三)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老天平分春夏秋冬四季,独有这凄冷的秋天让我悲伤。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冰凉的露水降落在百草之上,一时间桐楸树都纷纷叶凋丧。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昭昭白日离人远去,进入沉沉暗夜悠悠长。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繁茂的旺盛已成过去,如今只剩下萎缩和哀伤。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白露降下预告秋来临,秋天过去又接着冬天的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沈藏。
孟夏浩大生气已收缩,那繁盛的景象早就被收藏。
叶烟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
叶子颜色黯淡再也没有光泽,空枝交错纷乱一片杂乱相。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
万物的色泽逐渐在凋落,颜色褪去只剩下稀疏的枯黄。
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可怜那树梢光秃秃高耸,形体消磨郁积着病伤。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那败叶与衰草相杂都将摇落,可惜它们已经失去了时光。
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拉住马的缰绳停下车子,就消闲散步吧在这旦徜徉。
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岁时如水一年即将完结,恐怕从此我的性命不会太长。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悲痛我的生不逢时,遇见的是这混乱无序的世相。
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
就一人散淡逍遥,巴走走停停,听蟋蟀悲鸣在西堂。
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叫声让心中震荡惊惧,百千忧思一齐涌上心房。
昂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
抬头仰望明月长长叹息,星光下徘徊一直到天亮。
九辩(四)
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暗悲那曾经花朵丰腴的香蕙,在华屋散播过浓郁芬芳。
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
为何如此好花却不曾结果实,遭遇到风雨瞬间香消玉飘扬。
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原以为君王独爱这蕙花,哪知道待她和普通花一样。
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可怜这曲折心思不能告诉君,我就要离开到远方翱翔。
心闵怜之惨凄兮,愿一见而有明。
心哀悯而凄凉,我多么想见君王倾吐衷肠。
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
深念自己无罪却要生离,悲愁缠结越来越多增忧伤。
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难道我不是心神郁结思念您,可是君的大门九重深。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凶猛的狗冲着我狺狺狂吠,不能通行的正是门关和桥梁。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
上天总是连绵不绝降秋雨,潮湿的大地何时才干爽!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块然独守在这芜泽地,对着浮云长长叹息长哀伤。
九辩(五)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
为何时俗这样善于取巧?背离规矩并且抛弃法度。
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拒绝乘坐那优良的骏马,却一定要鞭策劣马让它上路。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难道当今世上再无骏马,其实是没车夫可以将它驾驭。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
看见操缰的人滥竽充数,它就跳跃着远远逃去。
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
野鸭都吃着精米和水菜,凤凰也只得展开翅膀远举。
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在圆的榫眼里放入方榫头,我就知道它一定相抵触。
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
凡鸟都有地方可栖息,唯有凤凰无处可停好孤独。
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
愿从此缄口不言做哑巴,又难忘您曾给我恩泽厚。
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姜太公九十岁才尊荣,诚因先前明君不曾遇。
谓骐骥兮安归?谓凤皇兮安栖?
你说骏马到哪里找归处?你说凤凰到何处寻归宿?
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世风衰败俗与往不同,相马的人眼里只有马肥瘦。
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骏马全都藏起来再也不出现,凤凰也都高飞不下远远走。
鸟兽犹知褱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
鸟兽尚且知道怀念有德的人,为何还要质问贤士不能留?
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餧而妄食。
良马从不贸然求驾车,凤凰也不贪婪地随便吃食物。
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
君主轻于抛弃从不明察,贤人想效忠可怎能施展抱负!
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想从此沉默断除思念,心底不敢忘记当初你的厚遇。
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
独自悲秋伤心怀,愤懑浓愁何时住!
九辩(六)
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漫天的寒霜露水一齐落,我心里还希冀他们不会成功。
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
雪糁雪花纷纷扬扬齐夹杂,才知道我的坏命运将显形。
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
心里还侥幸能等待您的醒悟,却要腐烂在荒野与野草相同。
愿自往而径游兮,路壅绝而不通。
想亲自走捷径游说君王,可是道路却堵塞断绝了交通。
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
想要沿着大路驱车来见,可不知何去又何从。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厌按而学诵。
路的中途就陷入迷惑,压制着愤懑学着将诗歌诵。
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天性愚笨性格又狭隘,遇到这样的挫折实在难从容。
窃美申包胥之气晟兮,恐时世之不固。
暗自赞美申包胥的大志气,又担心时世不相同。
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
为何时代风俗偷奸取巧,破坏了规矩妄自改凿孔。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要独自耿直光明不随波逐流,仰慕先圣遵从德教老传统。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在混浊的世界身处高位,不是我心希望的光荣。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
与其徒有虚名失道义,情愿保持节操永远都贫穷。
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
决不苟且求饱食,决不苟且求衣暖融融。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敬佩诗人留下的遗风,决不白白吃饭不做事情。
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穷困褴褛无终止,飘零在野外茫茫永无尽。
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
没有衣服抵御这刺骨寒气,怕要忽然死去再见不到阳春
九辩(七)
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安静的暮秋夜正长,郁结缠绕无尽忧。
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春秋替代渐渐年事高,于是独自惆怅独自忧。
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四季更替一年又结束,阴和阳永远不能共存处。
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天色苍茫太阳将落下,明月也残缺圆满不再显露。
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
岁月在恍惚中又迫近了年尾,年纪越老心志也跟着在朽蠹。
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怅而无冀。
心意摇动每日总生起些期盼,可又惆怅这都是白日在做梦。
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
沉痛迫中肠啊我心苦楚,长长的叹息一声声。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
时光荏冉年华空流逝,老迈人在这空旷世界无宿处。
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勤勉国事希望得到进用,一生就白白度过空踯躅。
九辩(八)
何泛滥之浮云兮?猋痈蔽此明月。
浮云何其翻滚又腾涌,迅速升起将明月来遮蔽。
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曀而莫达。
昭昭的忠心希望君主能见到,可是天色昏暗无法知晓。
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希望太阳能光明显耀地运行,可是乌云蒙蒙总是将它遮盖。
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
自不量力想献出一片忠心,可是有人将我诬蔑和陷害。
尧舜之抗行兮,了冥冥而薄天。
唐尧虞舜的品行是多么高尚,光辉耀眼可以上与天齐。
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嫉妒小人多么险恶,横加诬蔑说他们没有恩慈。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
日月在天空照耀,尚且还有点点的瑕疵。
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
何况是一国大事,更是头绪繁多纠葛。
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
穿上柔和的荷叶衣裳真好看,可是宽大空荡又不能系带子。
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
您总是夸耀自己美好又勇武,自负左右亲信都是耿介之士。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美德之人总被你憎恶,装腔作势的小人却总让你喜。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小人投机钻营一天天在高升,贤德们总是越来越远离开你。
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
农夫都停下耕作来休息,恐怕田野会凋敞。
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
国事纷纭群小以私多害公,真担心国家终归要溃崩。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群小雷同相互炫耀,毁誉颠倒错乱一片糊涂。
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
现在对着镜子来修饰,到后来如何逃脱罪责和惩处!
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难当。
愿意托流星带封信给楚王,可是它飞来飞去难相遇。
卒痈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
天地都被这浮云遮住,下界昏暗一片模糊。
九辩(九)
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唐尧虞舜选贤任能,因此高枕无忧自逍遥。
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
自信没有辜负天下期望,就不会心里有鬼总恐慌。
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
骏马驾车总会畅行如流水,何用鞭笞强督促?
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
如果城郭都不可靠,厚重的盔又有什么用处?
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
小心谨慎又竭身恭敬,可郁闷沉沉心被缚。
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嶜。
人生天地如过客,事业不成名声也无从树。
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想就这样隐姓埋名人不见,又想四海之内名声布。
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而自苦。
飘飘荡荡不受重用,就这样空怀愚忠自愁苦。
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
空落旷野茫茫无边际,一身漂泊何处是归处!
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国有良马却不知乘,还急匆匆到哪去求索?
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
宁戚在车下一唱歌,桓公就知道他有大抱负。
无伯乐之相善兮,今谁使乎誉之?
如果世上没有了伯乐的慧眼,谁还能将良马来称数?
罔流涕以聊虑兮,惟着意而得之。
怅惘流泪姑且抒发忧愁,望国君能体察我的忠厚。
纷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鄣之。
纯纯的心意想要献给君主,无休无止的嫉妒将我来障堵。
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望还我轻贱身躯让我离去,我要在云中闲游找个住处。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乘着团团的精气,在众多的神灵之中驰骋奔逐。
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
驾着白虹在天空飘飘飞,众神灵纷纷飘过也不曾停步。
左朱雀之苃苃兮,右苍龙之躣躣。
左边有南方神雀翩翩飞翔,右边有东方神龙在奔走。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雷师在身后鼓起阗阗的雷声,风神在前面呼呼作响来开路。
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前面有轻车响起了悦耳铃声,后面辎重车轰隆隆一齐集聚。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车上插着的云旗随风飘飘舞,跟随的车队容容飞扬好气度。
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
拳拳忠贞的心意终不可改变,终愿自进做名贤。
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靠着皇天的厚恩,保佑我君无病无灾永安然。
读读就好写了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不要和前面的一样,换一个~~ 好的加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从文学角度看,它们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但作为历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实性就颇值得研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田因齐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窥镜剧本保险柜密码是什么

服务密码是中国移动用户入网后收到初始密码后根据短信的提示更改后的密码,可以用户来查询和办理业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SOS事态紧急

要摘抄600-800字左右的作文(读后感)文笔要好,逻辑性强,符合格式急用谢谢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齐威王: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是据说在邹忌进谏之前曾经非常昏庸,但是周围大大小小的官吏都非常怕他,不但不敢给他提什么意见或建议,而且都用玩乐拉拢齐威王的喜爱,但是齐威王喜欢善于用婉转的语气与他谈论国家大事的人,邹忌掌握了这一方面,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结尾之所以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略有夸大。但最终还是拥有了自己应有的土地,其他国家派人来向齐王学习的是有史料记载是事实。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一、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
二、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三、助读材料
1.刘向论《战国策》之成书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辅,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刘向《战国策·序》
2.《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史记》关于邹忌事迹的记载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邹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邹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邹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曰:“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4.《古文观止》评本文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古文观止》评语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选自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六、课堂教学设计(左松良)
【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的。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1.“思”之除蔽。2.“思”之讽谏。3.“思”之验证。
【设计实施】
1.“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1)“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2)“思”受蔽过程,首先“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邹忌确实美于徐公,他还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说明邹忌头脑清醒,尊重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即可窥其一斑。邹忌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先“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其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2.“思”之讽谏。
〔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私”“畏”“求”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3.“思”之验证。
〔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齐王回答“善”,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也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修明政治,国力强盛,威望日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3段写齐王纳谏,第4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总评〕以一个“思”字串连全文,并围绕“思”来设计问题,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的美,便于学生思绪顺畅地流淌。罗曼·罗兰说过:“天才免不了有障碍,障碍会创造天才。”当然这障碍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妨借来用在教学上。在教学上适当地设置障碍,是激疑的一种好方法,疑能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障碍能激发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渴望。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启发式中的一个宝藏来加以挖掘。
中心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5. 全文以类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写作文要靠自己啊....资料给你...加油吧!!!
本文标题: 窥镜小说读后感(汉林达不受蒙蔽的读后感15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66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雪地上脚印读后感(雪地上的脚印6岁那年的读后感咋写)《亲尝汤药》读后感(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的读后感 三百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