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少年汪曾祺读后感(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豆汁儿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2-12 12:14: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最好400字……斯人已故,率真人生——读《人间草木》随感肖占国,浏览人次:985,我的书桌上有两本《人间草木》。一本是由山...

鹤舞少年汪曾祺读后感(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豆汁儿读后感)

汪曾祺 人间草木读后感

最好400字……
斯人已故 率真人生——读《人间草木》随感肖占国 浏览人次:985 我的书桌上有两本《人间草木》。一本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草木》(2006年9月版),作者是已故散文大家汪曾祺先生;另一本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人间草木》(2009年10月版),作者是厦门大学周宁教授。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让人读来有种轻松愉快、心旷神怡之感。他对人世间的花草树木、四季蔬果、虫鱼鸟兽均入眼帘,妙笔成文,成就一篇篇谈草说虫的文章,足见其人间草木情怀。而周宁教授的《人间草木》让人读来就有种沉重感和责任感了。 作者周宁先生在书中臧否四对八人,即严重的时刻:马礼逊和柏格理;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和李叔同;天堂的风暴:托尔斯泰和马克斯�6�1韦伯;剩水残山供一死:梁济和王国维。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精彩人生。本书的编辑丛晓眉女士在该书封底勒口处评价说:“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我们自己;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动的在场”,启发我们思考一些生命美学的基本问题。 书中这四对八人均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信仰的现实生活之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25岁到中国,为了神圣事业,承受巨大孤独和苦难的人生。在华期间完成了三大任务:学习中文;翻译全部圣经,取名《神天圣书》;编写字典,取名《华英字典》。柏格理的一生是一段耀眼的奇迹,最终却像流星,消逝在世界历史的黑暗里,他的现世功德,都变成寂静中的回忆。柳亚子先生专门研究苏曼殊,总结曼殊一生为“多愁善感,为情所累,神经质式的敏感与热情、哀怨与幽愤,渴望温情与爱怜。往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几乎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有僧友问他出家后为什么还有“忧生之叹”,苏曼殊答:“虽今出家,以情求道,是以忧耳。”郁达夫称赞曼殊诗比画好,画比小说好,而浪漫人生,比他的诗画小说都好。本书作者周宁先生评介“曼殊在感性的快乐中找不到的安慰与安宁,弘一在理性的痛苦中找到了。”李叔同少年做公子,中年做名士,做话剧、绘画、音乐、办报;做老师,做高僧,均成绩斐然。年轻的李叔同意气风发,希望投身革命,先是追随康有为、梁启超,而后又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国难中,他填了一阕《金缕曲》:“……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豪迈之气跃然纸上,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在大革命后期的幻灭中,李叔同遵从了儒家文化古训:“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出家为高僧弘一法师。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是丑陋的,读书人看不透彻,而他又是一名坚定的理性主义者,因此士人可以在革命大潮中呐喊,当遇到革命低潮时却不知所措,产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在此归隐,就是一条很好的选择了。 弘一法师在圆寂的前一年,作了“念佛不忘救国”的题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朱光潜先生曾评价弘一法师:“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1942年10月13日,他“走”了,去了天国,和来时一样坦然。他的死,就像树林里那棵过火的树木一样,虽然死了,却仍就是一道风景,死与生,活与死,已无界限。 作者周宁教授总结书中人物说,“人生准备死亡的路,是漫长而痛苦的”,“驯化的灵魂面对死亡——死亡没有意义”。著名学者梁漱溟之父梁济的死就是自己一手安排好的。他先辞职,再辞世,“以个人之死亡来抗议这个令人绝望的堕落的世界”。他代表的并不是中国旧式文人,而是文人中仅存的人性,其中那种不可冒犯的高贵和尊严,令人感动,感动的不是梁济所殉的价值,而是其殉死的精神。那种从容赴死的勇敢与高贵,使后人感动。梁济、王国维的死,都使人联想到了屈原,“轻生死者重道义”,这就是中国文人志士的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就有入世、出世之别,大多以入世不能而出世,即现实不能便超世。儒家人生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人类精神土地的上空,不乏有好的种子。那播撒种子的人,也许是神,也许是大自然的精灵,也许是民族之魂,也许是创造精神作品的作者。 掩卷沉思,在眼前幻化出书中人物形象。我好似读的是人物传记,好似读的是近现代史,好似读的是教科书……为了放下沉重的心态,我又拿起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21年2月12日

淡淡秋光 汪曾祺 读后感1000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家》《春》《秋》《子夜》《骆驼祥子》《城南旧事》《红与黑》《双城记》《少年维特之烦恼》《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

求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 读后感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
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从周作人对故乡的理解可以知道他的人生价值观)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
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
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怪不得他有“文抄公”之称)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
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日“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说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
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花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
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一九二四年二月

汪曾祺是怎样一个人?

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昨天正好是他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汪迷们通过线上直播纪念他。
汪老的文字打动了许多人,学生时代就受到沈从文、闻一多等人极高的赞誉,但在晚年的时候,却调侃自己“百无一用,乃成作家”。他在69岁的时候写了首小诗,概括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汪曾祺与沈从文,摄于1948年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实业世家。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下《长恨歌》,《西厢记·长亭》这样的诗词。他与文字的不解之缘已经悄然结下。

1939年,他进入学风自由的西南联大开始了他“潇洒”的大学生活。在学校里,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逃课,考试睡过头等等他都做过。

但他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并非尽数“吊儿郎当”。他有他少年心性的傲气,对于感兴趣的科目,不吝惜苦功,可以彻夜读完喜爱的书,他大学期间还看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在他的文章得到赏识同时,因为英语不好最终没能拿到毕业证书。


汪曾祺说过:人得有点儿兴趣爱好。他作诗,写字,绘画,唱戏,喂鸟,逗猫,摆弄花草,就像在践行这句话。在一些小事中,渐渐摸清了生活的面目,后来心境也日益豁达开阔,笔下的文字也日渐返璞归真。


汪曾祺当过清苦的老师,做过耿直的杂志编辑,也经历过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对此,他比同时期的许多文人看得通透,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一段经历,他的人生就太过平淡了。

1958年初秋,他只身离开北京。在农村的日子不出意料地清苦劳累,他锄地、抗麻袋、起猪圈、刨冻粪......

▲汪曾祺与施松卿结婚纪念照
但汪曾祺可是个有“趣”的人。他总是能找出点乐子,在工作之余,他演过戏,帮戏剧演员画过脸谱,画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并自称“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品种马铃薯的,全国无二人!”。

▲1948年冬与妻子施松卿
还有就是文字了。在那些日子里,汪曾祺用毛笔写出了小说《羊舍一夕》。据汪曾祺的儿子回忆,当年给汪曾祺寄东西,寄得最多的就是稿纸和毛笔,还“挑剔”地点名要鸡豪毛笔。完全能够想象出还不是“汪老”的汪曾祺那种略带得意,狡黠又顽固的表情。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文字更加贴近生活,语言近乎直白,却平实得很真诚。
当人们觉得汪老已经淡然一切,文字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信手拈来,1985年先生如是说:
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本文标题: 鹤舞少年汪曾祺读后感(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豆汁儿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37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神话故事舜读后感(舜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猛虎雪中行读后感300字篇(猛虎雪中行读后感3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