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的读后感600字(谁能帮我写一篇读名人传记的读后感啊)

发布时间: 2022-12-08 23:58: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求罗斯福传罗斯福人物点评仅供参考战争风云》中的罗斯福,2007-05-11,10:55:12,来自:,wormhole,战争风云:1939-...

罗斯福传的读后感600字(谁能帮我写一篇读名人传记的读后感啊)

求罗斯福传罗斯福人物点评

仅供参考
战争风云》中的罗斯福
2007-05-11 10:55:12 来自: wormhole
战争风云:1939-1941(上下)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中译本已出版),我认为是一本政论性的文艺作品,也是一本文艺体裁的政论。在史料运用与人物刻划的结合上,作者的手法别具一格。读者不仅为它的情节所吸引,而且对它刻划的某些历史人物深感兴趣,尽管未必赞同作者的观点,甚或在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上,可能同作者的看法很不一样(如对希特勒)。
在《战争风云》所描绘的风云人物中,占突出地位的是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作者对他的刻划是独居匠心的。人们一提到罗斯福,总会想到他:出身富家,享有上流社会的特权地位,由于有一位当过美国总统的堂叔,加重了他的罗斯福这个姓的份量;他受的是东部权势集团的传统教育,中学进的是专为豪门巨富的子弟进入名牌大学作准备的格罗顿中学(仿照英国伊顿公学的模式),大学进的是名牌哈佛;此外,他还有着显赫的从政经历:二十八岁担任纽约州参议员,三十一岁当威尔逊的海军部助理部长,三十八岁担任过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在双腿瘫痪的情况下,两任纽约州长,1932年以压倒优势入主白宫。但是这一段简历说明不了罗斯福的内心世界。罗斯福在世之日是引起争议的人物,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新政”评价极不一致,对他的外交政策的估计也大相径庭。这不仅由于罗斯福所处的时代各种矛盾纵横交错,还由于罗斯福本人的身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多变的光谱。
四百多年前,马基雅维里提出过一个政治公式:“一个君王要兼有狐狸与狮子的特点”,这是因为“狮子不能使自己免于落进陷阱中,而狐狸又无力使自己免受狼群之攻击。因此,就必须既是狐狸以识别陷阱,又是雄狮以慑服狼群。那些只想当狮子的人就难以领会个中奥妙”。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当保持信用与他的利益相违时,他就不会硬要去保持它,……如果大家都是正人君子,他们对你不存在保持信用的问题,因此你也就不必对他们讲什么信用了”。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伯恩斯的著名著作《罗斯福:狮子和狐狸》,就是以马基雅维里的上述信条为主线来描述罗斯福的政治活动的,不乏中肯之论。
罗斯福是一个喜爱权力并善于紧紧掌握权力的实用主义者。詹姆斯·伯恩斯说罗斯福对理想主义者的答复就是取得权力,而且“不惜用狐狸的计谋为狮子的目的服务”(《罗斯福:狮子和狐狸》英文版,第477页)。《战争风云》的作者不管是不是同意马基雅维里的信条,不管他是不是同伯恩斯抱有同感,在他的生动的笔触下,罗斯福的“狮子和狐狸”的形象跃然纸上。
罗斯福主政时期,在外交政策方面,遭到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和制约。美国的孤立主义,有很深的渊源,既有开国总统华盛顿不介入欧洲事务的遗训当作大旗,又利用美国人民中的和平主义情绪作为社会基础。罗斯福从他1932年开始竞选总统时起,就使出了早在格罗顿求学时代培养出的八面玲珑的手腕,用来处理各种困难局面。
在竞选运动中,他一反常态,公开宣布放弃他长期持有的国际联盟思想,并向选民保证美国决不卷入欧洲事务中去,一心关起门来办自己的事。孤立派满心欢喜地认为罗斯福终于向他们低头了。他终于在“国际派”和孤立派的前呼后拥中走进了白宫。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中,经济危机使他必须集中力量应付国内问题,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活动中,尽量不与孤立派迎头相撞(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一些著名的孤立派议员却又是“新政”的积极支持者)。但是,罗斯福在他的第二个任期中,就开始表现出了要摆脱国会束缚的动向。在欧战爆发后,罗斯福信誓旦旦地向美国为人父母者庄严保证“你们的孩子是不会送到外国去打仗的”,可是事实证明罗斯福不是说的真话,他另有盘算。《战争风云》中形象地描写了这一点:
“‘哦,我们迟早会卷入的。’……
“帕格大吃一惊,这是他有生以来从未听到过的最惊人的泄露机密的话。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位穿衬衫的伟人真说了这句话,报纸和杂志上登满了总统的响亮声明,说美国不会参战。”(中译本第217页)
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炸弹把美国孤立主义的堤防炸坍以前,罗斯福的主要政策是要维持英国不垮下来。这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美国卖武器,让英国自己打;接着是美国“租借”武器,还是要英国自己打;第三阶段是美国出动军舰保护美国船装美国武器让英国去打。总之,与直接参战保持一定距离。一方面固然是美国没有作好参战的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没有参战的精神准备。罗斯福眼睛紧紧盯着“民意测验”的指示器:1941年5月28日的一次民意测验中表明反对美国马上参战的占百分之八十二。尽管丘吉尔感喟地说“在战时没有比生活在盖洛普民意测验探测舆情的气氛中更为危险的了”,可是,罗斯福在他的整个对外活动中,把民意测验,或者说,舆论的动向,当作他决定重大政策的一个风标。罗斯福施展了狡黠的“狐狸”手腕,采取不大肆宣扬的、绕开国会的行动,来达到他的援英目的。
1940年9月,罗斯福不通过国会而用行政命令的形式,用五十艘“逾龄”驱逐舰换取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等处的英国海空军基地。
1941年春美英参谋人员在华盛顿秘密会商,制定美国参战的蓝图,完全对国会保密。在这以前,英法在美国秘密购买军火,如果不是在一次新型飞机试飞中一架载有法国军官的飞机失事坠毁的话,国会和公众还完全蒙在鼓里。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大西洋会谈时,丘吉尔曾试探美国对德宣战的可能性。罗斯福对丘吉尔说:“我将不宣布战争,我将制造战争。假如我要求国会宣战,他们会辩论它三个月”(约瑟夫·拉什:《罗斯福与丘吉尔》,1974年英文版,第430页)。
《战争风云》第四十章就是描写罗斯福在援英问题上的“狐狸”手腕的,写得有声有色,绘声绘影,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写出了罗斯福的困境,写出了罗斯福的决心。
“租借法案”是罗斯福的得意之作,也是他战胜孤立派的一个积极成果。罗斯福1940年12月16日在记者招待会上以罗斯福式的轻松语调抛出了他的“邻居失火论”:“邻居失火,我花园里有一条浇水管,我当然要借给他,不能对他说我的浇水管值十五元,要他先付钱,只能救完火,让他把浇水管还给我就行了。”这个形象的比喻,打动了不少人。可是孤立派却大为恼火,参议员范登堡嘟嘟囔囔地说:“出借武器就象出借口香糖一样,借出去了,就甭想收回来。”尽管孤立派议员在国会采取种种阻挠议事的手段,租借法案最后终以六十对三十一(参院)和317对71(众院)的比数获得通过。罗斯福的亲信罗伯特·薛伍德如释重负地说:“是罗斯福的那个邻居失火论,才使他赢得了租借法案的战斗。这两个月进行的辩论,是美国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风云》第三十六章:花园浇水管,假托了德国人的口气,相当深刻地剖析了租借法案的实质。这个法案的积极方面,历史已作出评价。正如斯大林在1945年6月13日曾经指出的:“根据这一协定,美国在整个欧战期间作为租借向苏联提供了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这一协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但是在罗斯福的这一设计中,同时体现了“狮子与狐狸”的特点,它一方面是针对法西斯国家的,另一方面,尽管不是直接的方面,但也不是不重要的,那就是为美国战后的扩张开辟道路。租借法的执行是通过美国与受援国订立双边协定来实现的,所有的双边协定都订有保障美国商业活动不受阻碍的条款,比如美英双边协定中,规定英国的海外市场不得排斥美国进入,而且要英国取消它那排他性的“帝国特惠制”,而这个特惠制是团结英帝国的凝聚剂,取消特惠制,英帝国的藩篱也就拆除了。《战争风云》的作者没有直接点出美英关系的这一方面,但是他在描述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后五个月举行的罗、丘大西洋会谈时,对罗斯福作了深刻的描写。这也是《战争风云》刻划人物的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这两位领导人用一种奇怪的方式互相压低对方。”这是《战争风云》描写罗斯福和丘吉尔1941年8月在大西洋一条军舰上会晤时用的一句提纲挈领的话,既形象,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美英既是反法西斯的战友,又是各怀鬼胎的竞争对手。作者问道:这两个并排站在军舰甲板上的人物,谁是第一号?罗斯福站着比丘吉尔高一个头,可是“他的长裤空荡荡地耷拉着”,他是“撑在两条毫无生气的腿棍子上”;丘吉尔呢,是一个“弯腰屈背的匹克威克”,“年龄更老、更严肃、更自信”,但是他看罗斯福要“抬头看”,而且“有点敬佩对方的痕迹”,作者的结论是“到底还是罗斯福看起来是第一号人物”(中译本第946—947页)。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绘出来,真是可圈可点(可圈可点,语近冬烘,可是想用其他更贴切的辞句来代替,竟不可得)。接下去描写次日晨两人正式会晤的场景,作者对罗斯福的描绘更是用了长长的特写镜头,对准这位双腿瘫痪的总统:“撑着一根手杖,倚着他的儿子,蹒跚地走上跳板,费劲地把一条腿往前拖,然后再挪另一条腿”,“这个半身不遂的灰白头发的人,在跳板上喘着气痛苦地挪一步不过几时”,……然而,丘吉尔安排的宗教仪式和他的纵横老泪,都没有使罗斯福从原来的立场上多挪动一时:美国不参战。可是作为罗、丘会谈的结果的《大西洋宪章》,谈到了自由贸易。经过一场大战后的自由贸易,对英国意味着什么?《战争风云》的主人公亨利说:“意味着英帝国的末日”。他不禁这样想:“弗兰克林·罗斯福这家伙可真厉害”(中译本第958页)。
“《大西洋宪章》是一只大象,它象一棵树,象一条蛇,象一堵墙,象一根绳,就看这瞎子摸着它身上的什么部分”(中译本第959页)。罗斯福当时所要求的正是这样一个滑溜溜、难以把握的东西。
《战争风云》以珍珠港事件为结尾,看来作者还没有完全把这一幅历史画卷摊开。美国在珍珠港为什么会遭到那样惨重的损失而事先竟毫无防范,在美国仍是一桩疑案,因为美国早已掌握和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已经了解日本发动战争是箭在弦上了,美国三军不可能不作应变准备。因此,美国及别的国家就有一些人认为美国在珍珠港的失败是罗斯福和他的高级助手们一手策划的阴谋,用以把美国投入战争(本书作者以摘引所谓德国将军冯·隆的著作的形式提到这种看法),这当然是荒谬的臆测。但是认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罗斯福逼出来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却不在少数,这不仅是许多孤立主义者的看法,而且还包括认为罗斯福没有能够把日本引向北进是美国一大失败的那部分人。本书作者也提到这种看法。罗斯福与珍珠港,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研究的题目,赫尔曼·沃克作为一个小说家,也许在他的《战争风云》的续篇——《战争与回忆》中,将会作出形象的回答。
再谈几句关于对英雄人物的描写问题。《战争风云》中描写的主要英雄人物是美国海军军官、罗斯福的崇拜者维克托·亨利。罗斯福也是被作为英雄人物来描述的。作者把他与华盛顿和林肯相比,虽然只是说“都是个子高得非凡”的人(见中译本第785页),但读者决不会真的认为作者只是给这三个美国总统比比高矮。作者描写象罗斯福这样的人,没有在他头上戴上圣灵的光圈,没有回避写他的缺点和弱点。他甚至不回避写他的生理缺陷,而是通过对看起来似乎有点损害总统威仪的瘸腿的描述,烘托罗斯福的坚强意志,把他称之为“勇敢的瘸子”。这样写,并没有给人留下作者“丑化国家领导人”的感觉。作者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罗斯福的狡黠和玩弄权术,但是读者决不怀疑作者是赞美和拥护罗斯福的,这样写,也不会有人认为作者是对罗斯福进行“恶毒攻击”。
《战争风云》中的罗斯福与历史上的罗斯福确是同一个人,尽管作者也有艺术夸张和细节渲染,但是他笔下的罗斯福确是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FDR。

谁能帮我写一篇读名人传记的读后感啊???

只能从以下几个名人传记中任意选择一个写:《巴金传》,《雨果传》,《用心看世界--海伦凯勒传》,《托尔斯泰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米开朗琪罗传》,《姚明传》,《身残志坚罗斯福》,《拿破仑传》,《毛泽东传》我急需!!能帮忙的谢谢了!!!
读《名人传》有感
作者罗曼·罗兰 1866 年出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小城镇克拉姆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写出了许多惊世之作,包括《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贝多芬传》等, 191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今天,我读完了《名人传记——贝多芬》。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尊称为“乐圣。他出生于200多年前,也就是 1770 年12月,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的一个贫困家庭。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他继承了祖父和父亲两代的音乐血统,小时候就很有音乐天赋。
他虽然有音乐天赋,但是他练琴也非常刻苦,六岁就登台演出,22岁时就创作了70多首乐曲,名气越来越大,就在他事业走向辉煌的时候,老天却给他了一个晴天霹雳,在他26时,耳朵的听力出现了问题,他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去世母亲的希望和自己走到今天所作的努力,打消了这个念头。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英雄交响曲》、《特莱莎奏鸣曲》、《命运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
1787 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时代里,然而他的音乐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却使人感到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他也是大量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与提高才终有成就。他不仅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而且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所以他成为了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
他一生没有结婚,把他死去弟弟的儿子——卡尔当作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可这个没有良心的东西却不关心他伯父的晚年健康。
贝多芬一直遭受疾病的折磨,晚年生活也很凄凉,最后连看病的钱都支付不起,还是靠爱乐乐团的成员的解囊相助——一百英磅,,当他接到这笔钱的时候,由于过度的高兴和感激,竟然哭了。这时候贝多芬与死神相距只有八天。去世是只有57岁。
这就是一位音乐大师不平凡的一生!我想这位大师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绝对不会有这种境遇呀。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因为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本文标题: 罗斯福传的读后感600字(谁能帮我写一篇读名人传记的读后感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18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左巴德右巴德读后感(《八十天环游世界》 读后感)渔夫与小鱼读后感作文点评评语(渔夫和金鱼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