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报童读后感(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

发布时间: 2022-11-13 04:45: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公司正面临崩溃的边缘,这时,公司总裁安排了一次演讲。奇怪的是,演讲者不是商业的...

聪明的报童读后感(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

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

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公司正面临崩溃的边缘,这时,公司总裁安排了一次演讲。奇怪的是,演讲者不是商业的成功者,而是十岁报童约翰。
可别看约翰年龄小,他卖报已经有三年了。刚开始,一份报还挣不到2美分。你会问:那他是怎么击败别人的?其实,他没有击败别人,是别人击败了自己-----其他人觉得干这个没希望就去干别的了。不过,他坚持了下来,现在每份报他都能挣到10美分了!除了他自己,他曾经还有八个助手,但是,他的助手中也有因为后悔没有坚持下来的。他们中,现在有四个已经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他们卖报的事业越做越大了。
我很佩服约翰,佩服他的毅力。从他的演讲中,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也明白了,人只有坚持一件事,一直坚持到最后,才能尝到快乐的滋味,成功的滋味。

报童的夏天读后感

拾金不昧小女孩替生病的张奶奶卖报的事情, 乐于助人和拾金不昧天气寒冷,小姑娘卖报很辛苦。卖报辛苦,不占别人的便宜,老实本分。拾金不昧。她卖报那么辛苦,却为了替生病的张奶奶卖报,乐于助人

报童的观后感

作者:李绍逵、王成海(1978年4月)
《报童》塑造了几个身世不同的报童形象,又通过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再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社会生活及其复杂的政治斗争。而在这复杂的斗争中,又着力刻画了周恩来和孩子们亲如一家的关系。
看了中国话剧团演出的六场话剧《报童》,我们这些当年《新华日报》的老报童都很激动。这个话剧,真实地反映了敬爱的周恩来副主席当年在重庆领导《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和报童跟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当我们看舞台上的《报童》时,过去在《新华日报》的斗争往事,一幕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我们都象《报童》里的那些孩子一样,是在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的,没有念过几天书,由于生活没有办法,到重庆找出路,在资本家的店铺当学徒,过着挨打受骂的生活,在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五年,分别到《新华日报》作报丁(送报)、报童(卖报)。那时,我们都只有十六、七岁,对党也没有什么认识,开始只是为了吃饱饭。正象《报童》中的腊月到了《新华日报》的情景那样,大家平等地对待她,关心她,使她感到惊奇。我们一到报社,就象到了另外一个天地,大家都管报社叫“重庆的解放区”。同志们亲如一家,不管是总编辑、经理,一点架子也没有,大家也不称官衔,亲热地称名道姓。我们都过着供给制生活,吃一样的饭,早餐一律喝稀粥。报社领导关心报童,怕我们跑路累、饿,早晨都给我们吃干饭,还加一个菜。送报、卖报回来,报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很关心,问长问短,问遇到什么情况没有。我们虽然经常挨国民党警察、特务的打骂,可是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们心中有毛主席、党中央、周副主席的领导,还有解放区人民的支持,八路军、新四军作后盾。
《报童》集中反映周副主席在“皖南事变”时亲自上街卖报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情景。我们两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报社老同志经常给我们讲,对我们教育很大。我们曾经亲自听过周副主席来报社作报告,也听过吴玉章同志讲自己参加革命的斗争事迹。由于经常上文化课、时事课和听政治报告,我们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知道《新华日报》是给劳动人民说话的报纸,也明白了我们报童担负的任务和工作的意义,加深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斗争的劲头更大。大家懂得:多发展一个订户,多卖一份报纸,就是多一颗消灭敌人的子弹。正象话剧中反映的那样,一心一意要把报纸送出去、卖出去,让更多的人听到党的声音。
为了使更多的人看到《新华日报》,不管路多远,多难走,也不管是大热天还是刮风下雨,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到天黑才回来,一天要走好几十里路。一遇到解放区打了胜仗,报上有什么好消息,就提早出报。一次,我们从化龙桥出发,走到磁器口当时的四川农学院,二十多里路天还不亮,学生们还没有起床。他们一看见我们来了,就说:“来得这么早,肯定有好消息,快来看呀!”我们为了躲开平时路过的警察局和其他军警岗哨,经常绕路走,一绕就是好几里,有时还要翻山。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可是安全地把报纸送到订户手中,高兴得一点也不累了。
我们是每人一条线路送报,有一次一位同志病了,不能送报,三、四百户读者不能看到报纸,怎么办?他不顾自己发高烧,坐着滑杆带路,我们心中记下订户,或者用粉笔留下记号。第二天他不能来,我们一份未丢地、准确地把报送到订户手中。
在我们送报、卖报工作中,经常受到工人、学生、教师、知识分子和摊贩、船工等广大劳动人民的帮助。他们热爱共产党,喜欢《新华日报》,也关心我们报童。有些摆香烟摊的小贩,看到我们喊得口干舌燥,就叫我们喝开水。有些群众看到我们挨反动派的打,都赶来帮着我们说:《新华日报》你们准出,为什么不准卖?有的读者跟我们说:“卖《新华日报》,要注意、小心!”短短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新华日报》的感情,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正因为广大人民对《新华日报》的热爱,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送报、卖报任务。
看到《报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斗争,特别是在舞台上看到了周副主席的光辉形象,心情很不平静。他的音容笑貌重现在眼前,他的亲切教诲响在耳边,感到非常亲切。我们当年的一些报童、报丁,正如话剧中的石雷、草莽、腊月他们一样,在党的哺育下,在周副主席的直接关怀、教育下,同国民党的宪兵、警察、特务的破坏活动展开了顽强斗争。一九四七年二月,《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迫停刊,我们随同报社全体同志一起撤回向往已久的延安,回到毛主席身边。周副主席和董老还亲自到飞机场迎接我们。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群报童,有许多已成为革命战士、党的干部。今天在全国各地,战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继承当年的革命精神,跟随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新的长征。

卖报小姑娘的读后感想

卖报小姑娘的读后感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1922年6月15日苏州盘门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就是后来的“小毛头”。杨家生育了6个子女,只活了两个女孩,“小毛头”是小女儿,她七岁时父亲病故;1931年“小毛头”跟随母亲、姐姐和姐夫逃难到上海,先住在闸北。“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轰炸闸北,全家冉逃到租界内,住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后来义搬到吕班路顾家弄顾家宅(今重庆南路26弄内)。在旧时上海滩的马路和街上到处可听到“卖报!卖报!”的叫卖声。为丁吃饭(谋生),“小毛头”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卖掉再凑点钞票做本钱,去批来报纸,由母亲和姐姐到吕班路霞霞路口(今淮海中路上海妇女用品商庙东边)摆了个报摊。“小毛头’’也跟着卖报,当时才近”卜岁。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丁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这天聂耳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球场打球(球场在今兴业路222号内,淡水路口,原是教会学校的操场,现卢湾区政府旧址);这——天成了“小毛头”一生命运改变的开始。以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叫“卖报!”从此聂耳与“小毛头”结下了友谊,“小毛头”亲热地叫聂耳“聂叔叔”,聂耳亲热地叫她“小毛头”。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和叫卖声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请田汉的夫人安娥写了一首歌问,他自己作曲,一首响亮的《卖报歌》诞生了!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从此在上海滩上唱响起来。聂耳还亲自教“小毛头”唱《卖报歌》。以后“小毛头”边卖报边唱《卖报歌》,吸引了路人,卖报的生意也好了。1934年聂耳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聂耳要“小毛头”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台上“小毛头”放开嗓子唱《卖报歌》,从此这首歌广为传扬。聂耳在上海时加人的明月歌舞社 (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304号旧址)后来进入丁联华影业公司,改名联华歌舞班:1934年联华在拍电影《人生》-寸,聂耳向石寄甫讲“小毛头”的身世蛮像剧中主角阮玲玉小时候的样子,导演费穆看后认为可以,就让“小毛头”扮演童年时的阮玲玉。这是“小毛头”进入电影界的开始。以后义参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拍)、《迷途的羔羊》(1936年拍,饰小翠)、《慈母曲》(1937年拍)、《秋海棠》(1943年拍,饰哑女,2004年在旅游卫视播放过),最后一部是《和平鸽》(解放后五十年代,因周璇故世未拍完)。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开拍前,导演袁牧之曾想让“小毛头”饰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红,由于她没有情爱方面的灵感,只得换人,由周璇主演,周璇因演此片成功而走红:”小毛头”在抗战初期还参加了话剧演出,出演《贫非罪》、《梁上君子》、《抗战第一年》等,“小毛头”进入演艺圈后,有位白称姓张的影迷找她说喜欢她演的角色,愿为她提供学费到学校去读书,还给她取厂个学名叫“杨碧君”。从此“小毛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厂1932年进入培华小学,1934年跳级进入南洋中学。直到1982年杨碧君才知道这位姓张的恩人叫张光锐,是中共地下党员。杨碧君从叫“小毛头”时进入电影界当小演员起步,到了二十岁时已成了电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华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小书《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第41位(此书以繁体字姓氏笔画排序)就是介绍杨碧君,并附有她20岁时的玉照。1948年,经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绍,杨碧君与音乐家兼画家严折西结为夫妻。严折西是我国早期电影界元老辈之一严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lIJ)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严、杨当年的婚礼在“燕云楼”(今南京东路云南中路)举行,到场参加婚礼的电影界及歌星有:谈瑛、龚秋霞、王人美、白虹、张帆、陈娟娟、凤凰(严慧秀)、乔奇、姚莉、张露、张伊霎、佩妮等和怀旧金曲作家陈蝶衣
本文标题: 聪明的报童读后感(聪明的报童的读后感三百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87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鲁兵逊漂流记第四章读后感50字(鲁滨逊漂流记第四章的感受20字)西游记读后感3200(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