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并真正读懂从中收获经验化为己用

发布时间: 2022-11-06 14:02: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如何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1、确定阅读预期。在你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知道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是视之为精神食粮,还是为了个人的改变...

如何阅读一本书 并真正读懂从中收获经验化为己用

如何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1、确定阅读预期。在你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知道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是视之为精神食粮,还是为了个人的改变,或者只是为了休闲、好玩而读?清楚地确定阅读的侧重点是很关键的。一旦阅读的侧重点清楚了,就是问具体问题的时候了。写下五到十个你希望作者回答的具体问题。通过在开始之前提出一些问题,你首先就为为什么读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客观的基础。当你阅读的时候,这些问题会使你更容易确定读书是否达到了目标。


2、了解一本书。在我开始读书的第一页之前,我首先会研究目录,看看章与章是如何构建的。然后,我浏览这本书和小节标题。接着,我读分章概要,甚至结论性的那一章。任何看起来像简短的总结的东西都会先读(坦白来说,我经常在读第一页之前先读最后一页)。然后我才准备好开始读序言。读者常常很想一头扎进书中,但是查看一本书所花的时间是有回报的投资。这一步也会保护我没有浪费时间去读平庸的书!


3、提高阅读效率。成熟的读者会游刃有余地调整不同的阅读速度:从很快地浏览文章,到研读、精读,成熟的读者知道什么时候加快一点、什么时候放慢一点。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训练大脑进行更快地阅读和处理信息。一个让你阅读更快的简单方法就是学习快速阅读。但要想真正的掌握速读,首先我们要知道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①眼睛视幅、焦点移动速度、阅读中的回视、音读默读;②阅读者的阅读基础(文字敏感度、知识储备、阅读思维);③文章的难易程度。第一点要靠我们实际的去训练提高,具体的训练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第二点的解决办法就是多读,然后是思考总结。第三点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再难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相较之前大大提升。

由于每个人的基础、能力不同,能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就总体而言,用《精英特快速阅读软件》认真练习的话,掌握到三千字左右基本是都可以实现的,更高的七八千、一万字虽然相对有难度,但也是大有人在的。如果你想学习、读书更快,就赶紧试试吧。

4、跳过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让我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做个小标记,继续往下读。在书的空白处,我会记下我不同意或者质疑的东西。在这章结尾,我会回到标记的地方。通常等我通读到那一章结束时,之前的许多问题常常已经被作者回答了。我不会一有问题就停下来,这样会节省不少时间。(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一支笔)


5、找到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每一本书、甚至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掌握段落(章节)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章节)主要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等等。如果文中有直接的话语就把它标记下来;如果没有,就自己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总结。


6、阅读后的思考。在你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做最后的总结、评价。读书就像在碎石路上开皮卡车,会在脑子里击起很多尘埃(细节)。在我们评价书之前,让这些尘埃都落定是很有用的。几天之后你的脑子已经处理了细节,书的价值常常变得更加清晰。萦绕在你脑海中的想法,往往就是你需要抓住的,回去在书的封面内页或者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些想法。也可以构建思维导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再在脑海内重新放映一遍,模糊的地方可以折回去看看;然后对整本书(或者某一部分)做一个思维导图,整理一下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你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你很好的记忆、回忆。(如果你是学生,这很有必有)

1、确定阅读预期。在你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知道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是视之为精神食粮,还是为了个人的改变,或者只是为了休闲、好玩而读?清楚地确定阅读的侧重点是很关键的。一旦阅读的侧重点清楚了,就是问具体问题的时候了。写下五到十个你希望作者回答的具体问题。通过在开始之前提出一些问题,你首先就为为什么读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客观的基础。当你阅读的时候,这些问题会使你更容易确定读书是否达到了目标。


2、了解一本书。在我开始读书的第一页之前,我首先会研究目录,看看章与章是如何构建的。然后,我浏览这本书和小节标题。接着,我读分章概要,甚至结论性的那一章。任何看起来像简短的总结的东西都会先读(坦白来说,我经常在读第一页之前先读最后一页)。然后我才准备好开始读序言。读者常常很想一头扎进书中,但是查看一本书所花的时间是有回报的投资。这一步也会保护我没有浪费时间去读平庸的书!


3、提高阅读效率。成熟的读者会游刃有余地调整不同的阅读速度:从很快地浏览文章,到研读、精读,成熟的读者知道什么时候加快一点、什么时候放慢一点。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训练大脑进行更快地阅读和处理信息。一个让你阅读更快的简单方法就是学习快速阅读。但要想真正的掌握速读,首先我们要知道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①眼睛视幅、焦点移动速度、阅读中的回视、音读默读;②阅读者的阅读基础(文字敏感度、知识储备、阅读思维);③文章的难易程度。第一点要靠我们实际的去训练提高,具体的训练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第二点的解决办法就是多读,然后是思考总结。第三点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再难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相较之前大大提升。

由于每个人的基础、能力不同,能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就总体而言,用《精英特快速阅读软件》认真练习的话,掌握到三千字左右基本是都可以实现的,更高的七八千、一万字虽然相对有难度,但也是大有人在的。如果你想学习、读书更快,就赶紧试试吧。

4、跳过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让我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做个小标记,继续往下读。在书的空白处,我会记下我不同意或者质疑的东西。在这章结尾,我会回到标记的地方。通常等我通读到那一章结束时,之前的许多问题常常已经被作者回答了。我不会一有问题就停下来,这样会节省不少时间。(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一支笔)


5、找到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每一本书、甚至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掌握段落(章节)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章节)主要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等等。如果文中有直接的话语就把它标记下来;如果没有,就自己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总结。


6、阅读后的思考。在你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做最后的总结、评价。读书就像在碎石路上开皮卡车,会在脑子里击起很多尘埃(细节)。在我们评价书之前,让这些尘埃都落定是很有用的。几天之后你的脑子已经处理了细节,书的价值常常变得更加清晰。萦绕在你脑海中的想法,往往就是你需要抓住的,回去在书的封面内页或者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些想法。也可以构建思维导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再在脑海内重新放映一遍,模糊的地方可以折回去看看;然后对整本书(或者某一部分)做一个思维导图,整理一下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你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你很好的记忆、回忆。(如果你是学生,这很有必有)

我发现我们公司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比如说最近搞了一个借书角。公司员工都可以借书看,写明每本书必须在二周内归还,当时我就听到有2个同事在讨论说,二周怎么看的完,一个月也不一定能看完一本呢?


我听到这里在内心里对自己表扬了下,自己心里想着“我一周内肯定能看完”。虽然我看书的速度和网上的一些大神是不能比的,但是我还是挺知足的。自从我写书评后,会发现阅读的速度会加快,因为如果需要输出的话,就需要不停的输入,所以我每天看书已经成为习惯。


秋叶的《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就告诉我们如何成为高效读书的人,秋叶老师不仅在书中说到怎么样高效读书还告诉我们高效的同时还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还要把高效运用到工作中。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秋叶老师告诉我们的十种读书方法:


一,通读法:我是如何培养思考框架的


在这个读书法中,作者告诉我们就是需要大量的读书,这样就能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框架,这时候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构,然后我们再接着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个定心锚,看到别人说相关的内容,有用的,就吸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


秋叶老师还告诉我们,可以先系统读一读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会一辈子的收益。


说到批判性思维,我想起前段时间读过的一本书,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这本书中有单独一节是训练你的思维,就是教我们怎么学习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好处和标准。


二,树读法:我是如何去做主题阅读的


如果觉得某个方面有必要了解学习,秋叶老师至少会看十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那些专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这种阅读方式叫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和其它文献进行阅读。有的人会让某个领域的大神推荐读物,但是这些人通常不是爱读书,是想走捷径。


如果你是想了解项目管理,最好是多看几本项目管理领域的书,慢慢看,慢慢做功课,而不是只看一两本求速成。


三,图读法:我是如何去啃硬书的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思维导图法,现在做思维导图也方便了,有很多免费的软件可以做,我通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是百度脑图。


在这一节中,秋叶老师用的是柴静的《穹顶之下》做的一个思维导图例子给我们看。秋叶老师是用下面四点原理来做这个思维导图的: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么样的矛盾?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思维导图这样的工作比较容易跟得上作者的思路,又能很快帮助我们把思路图形化表达出来,是事半功倍的方法。现在我也有很多文章做了思维导图,大家如果翻阅我以前的文章也能看到。


四,框读法:我是如何读经管书的


我们看一看秋叶老师归纳出来的五点方法:


1.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2.作者看到目前社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1)写出总结句;

2)解释“总结句”;

3)你认为这个方法可行还是不可行;

4)不可行的地方在哪?或者哪个观点让你产生了共鸣?;

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读书框架速度一本陌生领域的书籍。秋叶老师告诉我们两点经验:

经验一: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

经验二: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五,炼读法:我是如何读畅销书


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同样的书也可以用不同的读法。秋叶老师称这种为炼读法。


秋叶老师认为读书要先消化,在内化,然后输出。很多人读书不消化,只是翻书,而动笔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那我们怎么知道一本书对我们来说是否内化成功?要输出,我们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写读书笔记,这些都算输出,不做这个功课,书只能算看过。


六,逆读法: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逆读法就是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遇到和作者不一致的观点。但是秋叶老师在这里又说到还是要先学一点批判性思维,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看出哪些问题隐含价值观冲突,哪些隐含不同的假设,哪些是逻辑错误,哪些是论据不可靠。


如果没有这些积累,就容易变成为了抬杠去抬杠,就不是学习心态了。看这本书中秋叶老师一再的提到让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可见其重要性。


七,抄读法: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这个读书法秋叶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读比较经典厉害的书,那我们就不用装内行写书评了,老老实实的把别人的观点抄下来,先有个印象。


这应该就像我们通常所做的摘录,把比较经典的语录摘录下来,让大家都可以学一学。


八,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这个很简单了,就是我们在读一本工具书的时候,照着里面的步骤一步步来就是了,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就会照着这本书里的内容说的做,怎么做笔记。然后就可以用到读其它的书当中了。

九,诵读法:我是如何读文艺书的


秋叶老师写诗评的方法:

1.交代背景

2.交代基本信息

3.表达感受

4.称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

5.进行客观对比

6.友情分享

7.模仿学习


十,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为了放松一下大脑,读一些没有营养,不需要动脑子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现代人都看什么书,从这类书中学一点别人的长处,就是大收获了。


下面来看看秋叶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职场中变得高效:


一,怎样打造完美的团队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动物,从小到大我们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团队中。俗话说的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我们都希望自己处在完美团队之中,那么,打造理想团队的诀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了解和践行的。


秋叶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项目必须由一个团队来执行,有人说一流的项目遇到二流的团队也只能执行到二流的水平,但二流的项目遇到一流的团队,完全可以提升一个境界。


要打造一个项目团队,应该经历怎样的步骤比较合适呢?秋叶老师告诉我们把项目团队生命周期分为七个阶段:


导向;2.建立信赖;3.厘清目的;4.承诺;5.执行;6.高绩效;7.更新;


秋叶老师就是用这7个阶段,把网易云课堂付费课程做到第一名;OFFICES在线付费教育领域第一名,而且学员都是五星口碑超过95%。


二,你团队的软肋在哪里


工作效率的提升往往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看团队整体的状况。搞清楚团队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必需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由组织或者团队负责人来认定的,所以组织或者个人的经验会决定整个团队的素质。


秋叶老师用在构建网易云课堂的课程开发和运营团队做一个能力分析作为例子,告诉我们在构建运营团队时,团队特别需要六种能力:


1.战略远见;

2.课程开发能力;

3.充足的上网时间;

4.一对一的PPT指导能力;

5.基于良好网感的营销策划力;

6.服从大局的快速反映力。


三,如何培养你的团队成员


赫塞和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指导: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员工需要强大的领导。作为新人,他们往往投入有余,但是专业能力不足,需要领导提供明确地命令和指挥。


2.辅导:在辅导阶段,员工的专业度有所提升,对新工作的忐忑不安和畏惧也开始消失。但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也会衰减。这个阶段,领导要善于给员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3.支持:这个阶段的员工的专业技能足以应对工作,但对工作的态度因人而异,有的还可能想离职但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阶段,领导要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多多加以采纳。


4.授权:此时员工足以独当一面,领导需要对他们进行授权,让他们培养自己的团队。有自己负责的项目,他们的士气就会保持在一个高昂的状态。


四,如何做一份好的会议记录


在工作中经常要做会议记录,如何在会议上把每个细节都一目了然地记录在案,而且又能突出重点信息?


把会议过程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例如谁来了讲了什么,其实并没有意义,秋叶老师告诉我们在职场里做好会议记录只需要三点就够了:


1.要清楚记录会议的结论;

2.要清楚记录得出结论之前的讨论要点;

3.要清楚记录会议的“下一步安排或建议”。


这种记录的好处就在于,理解了会议的核心——“为了决定某件事而进行讨论”。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方便写会议记录时,也应该在会后马上做记录,因为那是信息还是热气腾腾的,还有鲜明的记忆,会比第二天再去回想遗忘得少很多。


看完秋叶大叔的这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感觉就是大神们都是读了好多书哦,一年能看一两百本书,而且不光是量多,而且都是吸收了书中的内容。不过我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我希望自己每天能进步一点,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有进步。

1、带着目的去读书:以我个人为例,因为明年要创业,前期做思维导图思考自己需要具备哪方面的常识:销售、营销、财务、管理、创业等等。每个方面都会通过别人的推荐加入几本书:《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市场营销原理》、《精益创业》等等。我读书的功利性很强,就是要为创业做准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业前期准备,一项工作。比起以往散漫的阅读而言,这样做的好处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加长久;


2、读完每章都写总结:这个方法门槛比较高,需要总结、写作能力。你可以回想你在考场上做阅读理解的场景,你之所以看那么长的文章就是为了做题得分。现在的读书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宽松的场景,这时候每章的总结就是压力来源。“读完”并不代表结束,“写过总结”才是结束。如果不认真读,你便做不好整件事。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本人一般不做笔记,做了也不看。但我读书后一般都会写总结,把书中精华归纳起来并且每本书的总结都建好目录(我用的有道云笔记)。想要复习那本书,直接翻看总结就行,细枝末节再根据总结翻书;


3、间隙时间读书:买了都看阅读器后手机上的当当电子书同步后,我每天都会利用地铁时间看书。一天的地铁时间是3个半小时,在这3个半小时中我的阅读效率相比拿出整块的时间阅读要高(事实上我很上有整块阅读时间了)。中间换线过程就用来看看美女,就当成休息。据我观察,现在在地铁上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多。你也可以尝试去挤出一段时间来阅读。


4、善用思辨的态度:无论多么经典的书、无论多么大牌的作者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可能是经历、可能是时间、可能是性格等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见得要汲取书中的一切,书中所说也不见得全部正确。读书的时候多一份怀疑、多一份审视,如果你有信息获取能力不妨经常利用网络去查查书中的事实是否正确。当你用思辨的态度去读书、当你有了自己的思想去读书的时候,就很容易相互印证,产生联想后读书的效率更高。

说个题外话:现在的书场鱼龙混杂,多得是烂书、多得是无稽之谈,“多读书”前面一定要加个前提:读好书。

我发现我们公司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比如说最近搞了一个借书角。公司员工都可以借书看,写明每本书必须在二周内归还,当时我就听到有2个同事在讨论说,二周怎么看的完,一个月也不一定能看完一本呢?


我听到这里在内心里对自己表扬了下,自己心里想着“我一周内肯定能看完”。虽然我看书的速度和网上的一些大神是不能比的,但是我还是挺知足的。自从我写书评后,会发现阅读的速度会加快,因为如果需要输出的话,就需要不停的输入,所以我每天看书已经成为习惯。


秋叶的《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就告诉我们如何成为高效读书的人,秋叶老师不仅在书中说到怎么样高效读书还告诉我们高效的同时还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还要把高效运用到工作中。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秋叶老师告诉我们的十种读书方法:


一,通读法:我是如何培养思考框架的


在这个读书法中,作者告诉我们就是需要大量的读书,这样就能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框架,这时候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构,然后我们再接着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个定心锚,看到别人说相关的内容,有用的,就吸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


秋叶老师还告诉我们,可以先系统读一读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会一辈子的收益。


说到批判性思维,我想起前段时间读过的一本书,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这本书中有单独一节是训练你的思维,就是教我们怎么学习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好处和标准。


二,树读法:我是如何去做主题阅读的


如果觉得某个方面有必要了解学习,秋叶老师至少会看十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那些专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这种阅读方式叫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和其它文献进行阅读。有的人会让某个领域的大神推荐读物,但是这些人通常不是爱读书,是想走捷径。


如果你是想了解项目管理,最好是多看几本项目管理领域的书,慢慢看,慢慢做功课,而不是只看一两本求速成。


三,图读法:我是如何去啃硬书的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思维导图法,现在做思维导图也方便了,有很多免费的软件可以做,我通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是百度脑图。


在这一节中,秋叶老师用的是柴静的《穹顶之下》做的一个思维导图例子给我们看。秋叶老师是用下面四点原理来做这个思维导图的: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么样的矛盾?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思维导图这样的工作比较容易跟得上作者的思路,又能很快帮助我们把思路图形化表达出来,是事半功倍的方法。现在我也有很多文章做了思维导图,大家如果翻阅我以前的文章也能看到。


四,框读法:我是如何读经管书的


我们看一看秋叶老师归纳出来的五点方法:


1.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2.作者看到目前社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1)写出总结句;

2)解释“总结句”;

3)你认为这个方法可行还是不可行;

4)不可行的地方在哪?或者哪个观点让你产生了共鸣?;

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读书框架速度一本陌生领域的书籍。秋叶老师告诉我们两点经验:

经验一: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

经验二: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五,炼读法:我是如何读畅销书


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同样的书也可以用不同的读法。秋叶老师称这种为炼读法。


秋叶老师认为读书要先消化,在内化,然后输出。很多人读书不消化,只是翻书,而动笔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那我们怎么知道一本书对我们来说是否内化成功?要输出,我们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写读书笔记,这些都算输出,不做这个功课,书只能算看过。


六,逆读法: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逆读法就是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遇到和作者不一致的观点。但是秋叶老师在这里又说到还是要先学一点批判性思维,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看出哪些问题隐含价值观冲突,哪些隐含不同的假设,哪些是逻辑错误,哪些是论据不可靠。


如果没有这些积累,就容易变成为了抬杠去抬杠,就不是学习心态了。看这本书中秋叶老师一再的提到让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可见其重要性。


七,抄读法: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这个读书法秋叶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读比较经典厉害的书,那我们就不用装内行写书评了,老老实实的把别人的观点抄下来,先有个印象。


这应该就像我们通常所做的摘录,把比较经典的语录摘录下来,让大家都可以学一学。


八,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这个很简单了,就是我们在读一本工具书的时候,照着里面的步骤一步步来就是了,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就会照着这本书里的内容说的做,怎么做笔记。然后就可以用到读其它的书当中了。

九,诵读法:我是如何读文艺书的


秋叶老师写诗评的方法:

1.交代背景

2.交代基本信息

3.表达感受

4.称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

5.进行客观对比

6.友情分享

7.模仿学习


十,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为了放松一下大脑,读一些没有营养,不需要动脑子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现代人都看什么书,从这类书中学一点别人的长处,就是大收获了。


下面来看看秋叶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职场中变得高效:


一,怎样打造完美的团队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动物,从小到大我们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团队中。俗话说的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我们都希望自己处在完美团队之中,那么,打造理想团队的诀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了解和践行的。


秋叶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项目必须由一个团队来执行,有人说一流的项目遇到二流的团队也只能执行到二流的水平,但二流的项目遇到一流的团队,完全可以提升一个境界。


要打造一个项目团队,应该经历怎样的步骤比较合适呢?秋叶老师告诉我们把项目团队生命周期分为七个阶段:


导向;2.建立信赖;3.厘清目的;4.承诺;5.执行;6.高绩效;7.更新;


秋叶老师就是用这7个阶段,把网易云课堂付费课程做到第一名;OFFICES在线付费教育领域第一名,而且学员都是五星口碑超过95%。


二,你团队的软肋在哪里


工作效率的提升往往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看团队整体的状况。搞清楚团队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必需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由组织或者团队负责人来认定的,所以组织或者个人的经验会决定整个团队的素质。


秋叶老师用在构建网易云课堂的课程开发和运营团队做一个能力分析作为例子,告诉我们在构建运营团队时,团队特别需要六种能力:


1.战略远见;

2.课程开发能力;

3.充足的上网时间;

4.一对一的PPT指导能力;

5.基于良好网感的营销策划力;

6.服从大局的快速反映力。


三,如何培养你的团队成员


赫塞和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指导: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员工需要强大的领导。作为新人,他们往往投入有余,但是专业能力不足,需要领导提供明确地命令和指挥。


2.辅导:在辅导阶段,员工的专业度有所提升,对新工作的忐忑不安和畏惧也开始消失。但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也会衰减。这个阶段,领导要善于给员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3.支持:这个阶段的员工的专业技能足以应对工作,但对工作的态度因人而异,有的还可能想离职但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阶段,领导要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多多加以采纳。


4.授权:此时员工足以独当一面,领导需要对他们进行授权,让他们培养自己的团队。有自己负责的项目,他们的士气就会保持在一个高昂的状态。


四,如何做一份好的会议记录


在工作中经常要做会议记录,如何在会议上把每个细节都一目了然地记录在案,而且又能突出重点信息?


把会议过程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例如谁来了讲了什么,其实并没有意义,秋叶老师告诉我们在职场里做好会议记录只需要三点就够了:


1.要清楚记录会议的结论;

2.要清楚记录得出结论之前的讨论要点;

3.要清楚记录会议的“下一步安排或建议”。


这种记录的好处就在于,理解了会议的核心——“为了决定某件事而进行讨论”。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方便写会议记录时,也应该在会后马上做记录,因为那是信息还是热气腾腾的,还有鲜明的记忆,会比第二天再去回想遗忘得少很多。


看完秋叶大叔的这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感觉就是大神们都是读了好多书哦,一年能看一两百本书,而且不光是量多,而且都是吸收了书中的内容。不过我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我希望自己每天能进步一点,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有进步。

《高分读书法》:真正读懂一本书,把知识变成自己精进的武器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阅读时,为书中内容频频点头称赞,感觉作者的观点太对了,简直写出了你的心声。你迫不期待地想要把这本书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然而,除了“这本书真的特别好”,再也说不出其他的推荐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高分读书法》给出了答案: 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本书,那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读懂这本书。 看书和读书不一样。看书,只是把书浏览一遍,作用仅限于消遣娱乐、打发时间。读书,是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旨在将书中内容转化为个人知识,并与原有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回想一下,你是在看书还是读书?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恍然大悟?虽然读了这么多书,原来自己根本不会“读书”。 想要读懂一本书,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例如东京大学的西冈一诚就是个典型的案例。他从小成绩就不好,高中时就读于一所普通高中,还是一名差等生。考上东京大学之前,两次高考均以垫底的分数落榜。第二次复读高三,他通过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成绩一日千里,“神奇地”考上梦寐以求的东京大学。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东大学生有一个难得的共同点——主动阅读。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书中的内容,而是主动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探索与求证,辩证地吸收书中作者的观念。这个阅读法和作者高考逆袭的阅读法不谋而合。大三那年,他将这套高效的阅读法写成了一本书——《高分读书法》。

《高分读书法》包含了11种阅读方法,帮助我们全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些阅读法如何在阅读中发挥作用,帮助我们真正读懂一本书,让知识为我们所用。

01 阅读前,利用装帧阅读法了解全书概况

“装帧阅读法”是指阅读“封面、腰封、封底”的信息。它们包含书名、作者信息、图书精华、推荐语等内容。

很多人读书时,几乎不会关注封面、腰封和封底的内容,直接翻到正文就开始阅读。这和祼考特别像,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只能自认倒霉。

作者西冈一诚说: “书没读懂,90%是没有准备好。” 读书前花一点时间寻找线索,就能大大降低阅读难度。“装帧阅读法”就是专门帮我们解决线索问题的,装帧指的是封面、腰封和封底。 这些信息少得可怜,但却是全书精华的浓缩, 错过它简直就是错过了一个亿。

通过装帧部分,我们可以了解:这本书讲述了什么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这本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作者的著书背景和其他著作是什么?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样的期待?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装帧阅读法是阅读前必不可少的步骤。了解全书概况后,我们要记录自己的阅读目标,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和书本深入“对话”,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想要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想法,我们还要学会抓重点。

02 阅读中,使用摘要阅读法找出书中重点

抓重点,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作者的核心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如何获取一本书的重点信息?《高分读书法》推荐了“摘要阅读法”。阅读时,先找出章节的概括句,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并做笔记,字数要求30个字以内;然后,按照自己记录的章节重点,总结概括全书中心思想,字数限140字。这样,一本书的重点和脉络就全部理出来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找不出概括句怎么办?”其实,写书的人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一般会把重点前置,我们可以在文段的开头、结尾、转折词附近轻易找到重点信息

通过简单的摘要,我们已经梳理出书中的重点,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接下来,通过议论阅读法输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我们就能把书中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03 阅读后,通过议论阅读法输出转化知识

什么是议论阅读法?回想一下大家聊八卦聊得热火朝天的场景,那就是一个典型的议论场景。议论阅读法就是在议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法、判断、感受和收获写下来、分享出去。

申克·阿伦斯博士说过: “写,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的最佳催化剂。” 输出,是“检验自己是否读懂”的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因此,阅读后,一定要通过写作输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不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下来,就像是听一场超长的个人演讲,当下激情澎湃,过后一片空白。无法被记住的内容,就是一堆无用的信息,左耳进右耳出;无法被使用的信息,就是别人的知识,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读后输出观点?《高分阅读法》中的“议论阅读法”给出了三个建议:

1、与书对话,及时“对答案”。

“对答案”指的是,我们在刚刚开始阅读时,就记录下自己对一本书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就要边阅读边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及时纠偏,从而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书中的观点

2、用笔记输出“总摘要”。

总摘要,要求我们在充分理解作者核心观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总结, 将书中内容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

3、用自己的话表达感想。

写感想就是“和作者讨论”,我们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否认同),否则那就不叫感想。 “信息”和“知识”不一样,如果没有得出自己的结论,读书不过是浏览信息;只有自己主动得出结论,才能把书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用自己的话表达,是将信息解码和转码的过程。 通过这个步骤,我们才能真正地把读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从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就是筛选信息、加深理解、活学活用的过程。通过议论阅读法,我们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一本书,并将理解后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经过这样的阅读训练,新知识就会被刻进你的脑海,并随时被你调用。

写在最后

正如作者西冈一诚所说,读书的重点不在于我们读了多少,关键是我们能否运用书中的知识。《高分读书法》介绍了11种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总有一个阅读法适合你。让我们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法,真正读懂一本书,把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真正成为我们精进的武器。

如何彻底读懂一本书(4700字,深入解读)

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些人读完像是脱胎换骨变了个人,有些人读完就跟没读一样?为什么有些人,一年能读一百多本书,但感觉他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不如一个一年读十几本书的人?

借世界读书日,我们来深入地聊一聊读书这件事。这篇文章将会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①如何提升读书效率,避免自我感动式努力?

②如何拆解一本书,彻底地吸收他人的智慧?

③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避免玩物丧志式阅读?

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 动辄一年读50本、100本甚至更多,好像显得很厉害,其实是一个很初级的状态。

如果你是一个知识工作者,如编辑、作家、视觉笔记作者,那没什么问题;如果这一百本书里包含了小说、文学、历史类书籍或是一些趋势性的资讯类书籍,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这一百本书都是实用类的书籍,那就有问题了。

如此大量的内容,能不能充分地理解都是问题,更别说记忆书中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了。学习知识不是目的,改变行动、解决问题、升级能力才是。

读书,一定是为了应用,为了让生活越来越好,停止焦虑型阅读、停止秀肌肉式阅读、停止表面的勤奋、停止自我感动。 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真正值得读的书上,哪怕一年只读两三本书,能读透,能应用,能给你带来改变,足矣。

当你真正以落实为目的,不再为了读书而读书时,你会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无限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冲突,一年就365天,一天就24小时,我该读哪些书?哪些是值得好好读的书? 这时,读书的执行力已不再是你最大的阻碍,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才是。

所谓好书,不一定是某某名人写的书,也不一定是畅销榜排名靠前的书,真正的好书,是那些能解决你当下所面临问题的书, 它要么是拔高了你的认知,补上了某些盲区,让你看透一些事情;要么是为你提供了现成的方法/工具,拿来就能直接用,照着做就有效。

所以,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书,才是最好的书。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生活处境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适合的书自然也不同,所以,不要再去照搬别人的书单,也不要盲目跟着畅销榜去读,适合大众的不一定适合你, 书单和畅销榜,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而不是标准答案。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单拿出任何一个领域的书,都可能是你这辈子都读不完的,这使得找到一本好书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读到一本好书似乎成了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我采取的方法是:活用现代技术+顺藤摸瓜。

现代化技术是指市面上的各种听书软件和自媒体账号,比如樊登APP里的樊登讲书、非凡精读、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这些平台会用20到40分钟的时间给你讲一本书,可以大大降低你的尝试门槛,节约你的时间成本。

当你在这些平台听到某本书,觉得对你很有启发时,说明这本书就是适合你现阶段去读的书, 买一本回来,耐下心,认真去读, 在读的过程中,书里又会提到一些相关的书籍、作者或理论,你可以顺藤摸瓜的找到下一本书。

顺藤摸瓜,有两条可顺的藤,第一条,是围绕某一作者去读,全面、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第二条,是围绕某一理论去读,多看几个不同的作者是如何理解、应用这一理论的。 有这两条线索,你不但能脱离盲目性阅读,而且一本书与一本书之间,能形成联系,能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关于讲书软件,很多人都会误用, 无论讲书软件讲得多好,都无法替代你自己去读,一来是因为知识经过转述必然会有损耗,二来直接听现成的,对你个人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会大打折扣。 读书软件最大的价值,是让你低成本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而不能替代读书。

当你发现了一本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好书后,要怎么读,才能充分地理解、吸收作者的智慧,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呢?

深入地阅读,更像是与作者的促膝长谈。有倾听、有思考、有沟通。 一个新手想把一本书读透,最少也得读三遍,而且,读每一遍时的目的和侧重点都不一样。

你会发现,读这三遍像极了一场高质量的聊天。读书如读人,首先,你要放下自我去倾听,把对方说的话听进去,听完整;然后,自己在大脑里思考、琢磨对方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或疑问,跟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没有第一遍的倾听,读书就是在自嗨,只能看到与自己原本认知类似的内容;没有第二遍的思考,读书就只读了个皮毛,学了一堆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没有第三遍的沟通,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盲从,是单方面的灌输而不是深入地互动和探讨。

随着你对某一领域的了解、对信息整理、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也许不再需要像刚开始那样把一本书读3遍, 但倾听、思考、沟通,这个三个过程,缺一不可,可以加速,可以并行,但不能跳过。

读第一遍时,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评判,甚至不用花太大力气去思考前后章节的关联、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只需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

第一,通读全书。 从书的封面一直读到封底,从第一页一直读到最后一页,不要跳过序言和目录,序言里藏着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整本书的概要,高级一点的还会告诉你他这本书该怎么读、怎么用。

目录的结构其实就是作者的逻辑框架,而每一篇的标题,其实就是作者的核心观点,这些能帮你跳出书中细节,看到整本书的结构脉络,真正的阅读高手,都不会放过研究目录。

第二,画出重点。 把书里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金句等画出来,目的有两个,一是当你第二遍梳理作者思想时可以只读你画线的部分,提高信息整理效率。二是方便你日后在用时快速查阅。

有了第一遍的熟悉后,你心中已经大致有谱了,在读第二遍时, 你就可以把全部脑力都用在梳理作者的思想上了 ,读第二遍时也有两个关键动作:

第一是抓概念,第是二画结构。 把书中提到的重要概念都拎出来,再高深、再复杂的思想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概念组成,想要彻底理解作者的思想,达到认知同频,就要把这些最小单元研究透彻。

减去用来证明、解释的案例,合并表达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 明确每个关键概念的定义,梳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琢磨逻辑与逻辑之间形成的观点,画出观点与观点之间构成的认知体系。

用到的工具:思维导图、word、PPT、数位板等不限, 总之能用最简洁的方式,体现书中关键概念和逻辑关系就行, 在整理信息时,最好不要用手写笔记,那样整理信息的效率太低了。

第二遍在梳理作者思想的时候,把那些没搞明白的地方、你与作者观点有分歧的地方,一一列出来,然后再回到书里针对性地去寻找答案,去琢磨作者写的内容。

有时能找到答案,有时也找不到答案,找到答案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找不到答案,往往会让你知道下一本该读什么方向的书。

读前两遍时,都是以作者为中心,读第三遍时,是以自己为中心,你可以尽情地去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感想, 可以直接写在书中对应的地方,但最好能写成文章、做成小视频分享到网上,又或是做成PPT跟同事/朋友来场分享。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明白了,但一动笔写的时候,或是想给别人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清晰。 所以,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写作与演讲是学习质量的试金石, 通过写和讲,既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转化,又能通过别人的反馈来发现自己的盲区。

沟通式的读书方法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即便你是个资深的读书高手,也不会很轻松地完成,所以,你读的书一定是根据自身情况精挑细选出来的, 如果不幸踩了坑,买回一本书来翻了十几页,都感觉很水,我建议你马上放弃,不要浪费时间,去找适合自己的下一本书。

当你能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去读书,说明动力问题已经解决。当你开始对自己读的书目做规划,每本书都有清晰的阅读目的时,说明策略问题已经解决。当你能抽丝剥茧地提炼出书中的内容,将它们压缩成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时,说明思考、理解内容的问题已经解决。

能做到这个程度,你已经是一个学习高手了,但这还不够,你还需要完成从一名学习高手到实战高手的蜕变。

这也是最容易被轻视、被忽略的一点, 虽然死记硬背一直以来都是被人唾弃的方法,但不得不承认,记不住,大脑就无法调用,无法调用谈何应用, 靠灵感和运气吗,那也太不靠谱了。

记忆是应用的前提,就像记不住公式,就无法灵活解题一样。 一个高度专业的人,必然是一个把专业知识变为自己常识的人,这一过程少不了死记硬背,少不了实战领悟,两者相辅相成,不断深化。

提高记忆效率有四个关键:

第一,深入理解。 也就是上面说到的沟通式阅读。

第二,简化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在读第二遍时,不建议用手写笔记,尽量将一本书的内容提炼成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这都是为了降低记忆成本,是以应用为最终导向的读书方法。 笔记越多,越记不住,重点多了就是没有重点。

第三,重复记忆。 好的书重复的读,花大力气整理出来的笔记要重复的看,重复的次数越多,当初整理时的时间成本就被摊得越薄,而你的收益却是越来越大,重复到知识变成了常识,你离知行合一、离真正的高手也就更近了一步。

第四,反复调用。 最能加深记忆的就是在生活中反复的应用,不断地深化、迭代,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转化为技艺。

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自我检验,问自己三个问题:有没有行动上的改变?有没有解决某一问题?有没有提升某项能力?这三问中只要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书就没白读,时间就没白费,努力就没白付出。

比如,你看到了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写到“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婪,一个人对外部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抱怨的人总希望自己不改,别人要改,而且还要改的对自己有益”。

你觉得非常有道理,用笔记在了自己的小本子上,甚至还发了个朋友圈,但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一遇到不顺,还是不自觉的抱怨,推卸责任、逃避困难。 这就是没把学习落到实处,没有行动上的改变,都是白学,不如去追个剧,喝个酒,别浪费时间在读书上。

又比如,你看了一本教你写文案的书,书里讲了吸睛标题的5种写法,但每次你写文案时,从来不试着套用这些技巧,试着去写5个不同的标题,然后选出一个最有点击欲的去用。 这也是没把学习落到实处,光收集技巧,却从不练习,能力自然也不会得到提升。

任何的知识、方法,都只能起到提高效率,避免犯错的作用,而无法替代付出和努力,没有知行合一,没有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没有排除万难做出行动上的改变,只是晓得了一些说法,只是沉醉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享受逻辑的完整性与闭环,这些都毫无价值。

读书的终点是行动,是改变,是实战,从学习高手到实战高手,从高谈阔论到躬身入局,这是对每一位学习者最大的挑战。

1.提升读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读书,读好书。用听书软件+顺藤摸瓜的方法,找到那些最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书,深入地去拆解。

不要陷入焦虑型阅读、不要秀肌肉式阅读、不要表面的勤奋、不要自我感动。你可以骗得了别人,但你永远骗不了自己。

2.好的阅读就像与作者的促膝长谈,倾听、思考、沟通,三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对应到行动上就是:抓概念,画结构,问自己问题。把一本书的内容精简为一个思维模型,或是简单而深刻的几句话。

3.想要学以致用,学有所得,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需要抓住两个关键动作,第一,死记硬背,第二,切己体察。记住,学习知识不是目的,改变行动、解决问题、升级能力才是。

每读完一本书,都要逼问自己三个问题:有没有行动上的改变?有没有解决某一问题?有没有提升某项能力?

最后,祝大家开卷有益,愿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

【读书】如何把一本书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01构建了知识体系的人学习更快更好

为什么有的人听一场分享就立刻可以转化成自己的新知识,而有的小伙伴只是做了一下笔记,然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到什么?读书也存在一样的情况,有些人读完一本书,不仅能读懂,还能讲出来与人分享,甚至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已经建立的知识架构进行补充和修订,并且能很快地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同样是读书,难道为什么就会差那么远呢?

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架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构筑和完善自有的知识体系的。也就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提出了,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里表征得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虽然你不一定能明确告诉你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是什么,但是每当你更换新的知识,发现它比你原来的理解更优的话,你会替换掉旧知识。就如学习快速阅读一样,原来你认为逐字阅读是有利于理解的方式,现在你发现越来读得更快,理解得更好,这个过程就是构建新知识体系的过程。

就如图里面所示,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基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对这块知识的认知,对新知识进行判断和甄别,如果发现新知识优于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我就会完成知识更新。当然这种更新不是像一块砖头一样直接替换,这个过程可能有截取、筛选、迁移等改造动作。

但是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基础呢?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把基础知识建立起来才能很好地理解新知识。这个时候你的学习过程就会慢很多。

这个构建的过程是阶梯式的,《精进》的作者采铜老师就提出过高级知识管理的阶梯。

包括了五个阶梯,最底层最基础的是储存,第二个台阶是提取,第三个台阶是洞察,第四个台阶是建构,第五个台阶是重塑。

02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四个过程

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哥彭小六分享构建知识体系认为,构建知识体系一般会经历四个过程。

分别是:打开视野。先入门。建立知识架构雏形。快速迭代更新。

打开视野

我们眼睛每天看到的80%的信息都会被大脑过滤掉,我们能看到什么都是我们大脑在做筛选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色彩浴,它的意思是“你关注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早晨起床后给自己选择一种颜色,作为自己的“幸运色”。例如红色,等你出了家门就会发现红色事物就会不断进入你的视线,红色的广告牌,红色的信号灯,红色的袜子,红色的车,红色的鞋子......

商店街的店名也以红色为主,如果有机会进入商店,也会是一片红色风暴......这就是色彩浴的效果。

“色彩浴”,意思是选定某一主题颜色后,重新观察周边相关主题颜色的任何事物,目的在于将注目的焦点放在异于平时的细节或事物上,扩大新发现的范围。

所以,开放自己的视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哪些信息就想主动蹦出来一样。

先入门,后学习

放开自己的视野,能让我们发现更多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知识。

如何接触到这些新的知识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做入门学习。

让自己产生一些有点幼稚、天真、牵强的想法。像一个外行一样不受约束地思考问题,会让你门外汉迅速进入一个新领域。

比如,我认为速读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虽然自己读书不是很慢,也不至于从头开始吧。

不过在入门的时候,以从头开始的心态来学习,恰恰能让自己把基础的东西更新一遍,会学得更加好。

只有在逐步掌握了浅显得入门知识后,才让我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持续下去,也让我看到这个知识领域知识的框架雏形。

构建知识框架雏形

很多人会觉得,我要学这个,我要学那个,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也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一旦入门之后,一本简单的入门书籍就能给你一个简单的雏形框架。

例如,几年前我接触了快速阅读,对它有一定了解,是从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开始的。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它是否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但是并不妨碍我在它的基础上去建立自己的一套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之后,在后面的学习当中,我基本上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订的。

2021年初的时候,我在读书群里面分享我的速读经验的时候,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个框架。

快速迭代,持续升级

当你在一个知识领域建立自己的饿初级框架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迭代更新,让这个框架变得更加成熟。

光是说没有用,还得行动。

关于快速阅读的知识体系建立,我已经有很多年的体验了,去年的时候,我才分享了一部分框架。而在去年的大量阅读实践当中,我开始迭代。我几乎研究了市面上所有关于阅读和快速阅读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的知识内容,框架和内容也开始变得丰富全面。

迭代的重要性在于它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跃迁的过程。

说实在的,这次训练营是大家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我学习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我第一次把知识转换成课程,就是迭代。而我在月中的时候,开始公布第二期快速阅读训练营的信息,就是逼自己进行二次迭代,然后还会有持续的升级。

我跟两位教练讨论的时候,说,我要不要把课程打磨到完美。最后我的观点是,不需要,也不可能。

只要开始了,持续迭代,后面的就一定比前面的要完美,但是绝对不能有最完美。那么不必要纠结完美究竟是什么了,只管开始,接着就是把完美交给下一次。

不仅是快速阅读,其他方面的知识我也是这样做的,例如,时间管理,亲子管理,读书体系,跑步知识,领导力,DISC性格分析,教练技术,等等。

这一切都是在原来建立的一个简单的框架基础上,快速迭代更新,持续升级,让这个框架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这个时候,大量阅读、听课、接受培训、写作和做分享都是不错的办法。

03构建内化一本书的框架模型

在如何阅读上面,我通过自己读书时间,也通过大量研读大牛们的读书方法,我曾经提出了人生十维的读书框架,也按照这个框架选定共读群的书籍。

人生成长十唯:

1.认识自我——科学内观。

2.了解他人——人际交往。

3.锻炼思维——思维提升,认知升级。

4.提升表达——结构思考力,写作,演讲能力。

5.指导行动——临界知识。

6.经营家庭——亲子教育与夫妻关系。

7.投资财富——经济与财富。

8.运动健康——运动与饮食

9.人生意义——幸福与信念。

10.见识扩展——新事物,新趋势。

成长型输出金字塔模型

关于读书输出,我整合自己的经验,最初提出了输出的金字塔模型这是这样子的。

它包括:金句。30秒书评。思维导图。转述与书评。经验连接与改进计划。

这里面从简单到难,逐步提升。

金句

最简单的就是金句。一本书读完,在十几万字中,你能抓住几句话,对你产生影响的,那么这本书就已经产生价值了,如果你还能不断地贯彻,也就领悟到了知识的核心。

30秒书评

如果读完一本书,你能高度概括它的内容,用30秒介绍完一本书,让别人明白和愿意看,那么你的学习层次就进一步提升。它可以应用到读完一本书之后,也能应用到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前期快速阅读训练后需要进行的复述,就是这部分的内容。如果给你30秒你能高度概括,如果给你2分钟,你能对要点做扩展,如果给你10分钟,你能对细节进行补充,如果给你30分钟,你能结合案例分析。这个也是递进的过程。

思维导图

这个扩展的过程需要用到的一个工具就是思维导图。它也是结构化思维的一个方式。能很好地帮助我们从整理逻辑去把握一本书。

转述与书评

转述和书评,要求的层面会更加高,一方面是理解,对学习过的知识只有理解了才能讲得出来。另外一个方面是写书评,就涉及到前后经验的链接,知识的扩展等方面了。读完一本书,能很好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书评不容易,不仅是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是对全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经验连接与改进计划

真正的学习都是发生在行动之后。行动涉及到以往的经验,改进是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

我一直提倡,学习就是把知识转化成行动,行动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是思想的改变,更新以往的概念和知识链接,组成新的知识架构。外在是指导行动,让行为发生变化,持续改进。

这个金字塔模型应用到一本书的学习输出是非常有效的,由浅入深,如果初阶层次,只懂得抓住一个点,就摘抄金句好了,也会让你有收获。从点到面,把零散的知识组建成一张网,形成思维导图就是进阶的水平。水平提升了,可以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并分享知识。最后体现到行动转化上面,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

成长型输出沙漏模型

如果说输出的金字塔模型是我构建读书输出的知识体系的雏形的话,输出的沙漏模型就是我迭代升级的进阶版本。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发的模型。

这里由两个金字塔组成,处于下面的金字塔和位于上部的倒金字塔形成了沙漏的形状,所以我给它定义为输出的沙漏模型。

底下的金字塔部分是碎片化的输出,上部倒金字塔是结构化的输出。

我们逐一来看。

碎片化输出

处于下部金字塔的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金句、30秒书评和知识卡片。

金句和30秒书评刚才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再重复。

知识卡片是我们把知识模块的一个整理方式。这里运用三个工具,分别是康奈尔笔记、RIA笔记和视觉化图表。

这里所说的康奈尔笔记不是传统的康奈尔5R笔记法,它把一张纸分成了四个区域,第一个是标题区,放在最上面,用来记录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主题。另外三个区域分别是:现状区,写下目前的状况,问题区,罗列出问题中出现的问题,策略区是针对现状和问题,在书上找出对应策略。

康奈尔笔记不仅可以用在读书输出,做一个思考整理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开会、听课学习的笔记。

RIA笔记是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提出来的,他在《这样读书就够了》有详细的讲解。五年前我上赵周老师的拆书课的时候,就对他的拆书法很感兴趣。这是关于一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的很好方法。R代表的是复述,就是把学习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I就是描述你的相关经验。A是提出你的行动方案。

视觉化图表,就是把你的一些知识模型视觉化呈现。由文字的线性思维转化成结构思维和形象思维。往往有一图抵千言的感觉。例如,我们熟悉的黄金思维圈、三圈交集等等都是视觉化最好的体现。

得到上就用到了大量的知识卡片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大家可以参考。

以上的三个层次都是对碎片化知识的一个输出应用。当然它也可以用视觉化呈现出结构化知识,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了。

结构化输出

结构化输出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整体的知识要点,包括九宫格笔记法、思维导图和综合输出三个层次。

九宫格笔记法

九宫格笔记法也是全面结构化的起步。为什么这样说呢?

对于一本书来说,我们究竟要搞清楚多少个概念为好呢?难道看到一个就整理一个?这些都是输入,如何更加地选择性输出呢?

如果只给你选择9个概念,你会选择什么内容呢?

这个就是少即是多,选择的艺术。

那为什么会选择9个,不是16个,不是25个呢?如果一本书你能输出9个概念,一般来说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我们说过,人的记忆容量跟7有关,9相对于7来说,就已经是超额。

那么这个笔记该怎么做呢?

九宫格笔记法也是彭小六提出来的一种笔记方式,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书名,第二部分是读书的3个问题,第三部分是关键词和关键概念,第四部分是啊哈,新观点,惊喜点,金句等。第五部分是接下来要做,也就是下一步行动。

对于九宫格笔记来说,只需要把9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摘抄句子、抄片段、抄案例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对整本书提出的3个问题,如果能用九个概念能进行回答一般已经很充分。啊哈区域还能记录下你的拓展,找到一些延伸的书,列出书单。下一步行动就是学习完后你的行动改进方案。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有高度概括知识,提出精华的一种视觉化呈现形式。

可以手绘,也可以采用电子工具制作。一般手绘思维导图形象化、图像化更好,会更加容易记住。电子的思维导图能帮助记忆的功能相对弱一点。我现在还记住5年前我上培训经理认证培训手绘的一张思维导图,还能讲出课程的要点,就是自己动手画过,使用了形象的图像去帮助记忆。

另外还有一个在思维导图基础上,帮助我们记录更多信息的工具是幕布。幕布可以完全按照思维导图的理念列出关键点,它也能补充详细的文字,让架构更加丰富。我今年就制作了很多幕布的读书笔记。当我需要复习那本书的时候,我就拿幕布来快速浏览一般可以了,效果也很好。

综合输出

综合输出是读书学习的最高层次了,包括写书评、写文章、做分享和出课程。

综合输出可以涵盖对一个知识点、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的输出,也可以包括一个主题、一个系列的综合输出。

例如在做时间管理的线上线下分享的时候,就需要运用到综合知识了。

做分享和出课程,涉及面广,不仅仅是看一本书,甚至要大量同主题的书籍。

以上就是成长型输出沙漏模型,不仅是读书输出模型的一个迭代,也是一个个人学习输出成长的一个迭代。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一本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们告诉大家学习知识要以构建知识体系为目标,构建了知识体系的人学习更快更好。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四个过程,先打开视野,先入门后,建立知识架构雏形,快速迭代更新。我也把这一年来在快速学习和构建内化一本书的框架的两个模型与大家分享。

所有的这些知识的输出最终还需要一个承载的框架和容器。也就带出了另外一个课题,就是知识体系需要知识管理库来存放,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库,我将会在快速阅读训练结束后,再与大家详细分享。

读书有道——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感

      如果告诉人们,读书是需要很多方法的。可能有人会想,读书也要用方法吗?只要会认字,拿过来读就是了。也有人会想,读书的方法我们上学都学过,就是略读和精读。恰巧我最近读了一本教读书方法的书,叫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会读书的人读得很慢、效率很低,会读书的人读得又好又快。不会读书的人,读完一本书,有可能只记住了一半,过几个月可能只剩10%,过几年可能只剩1%,或最多有个印象。会读书的人,一本书读完后就成自己的了,有的人理论深厚程度甚至已经和作者相差无几。读书真的有方法。不过大概99.9%的人都没有用过。我自己却是这99.9%的人中之一。

      在写这篇感想的时候,我读了还不到两遍。我知道自己的感悟还很浅,但是我想尽快同大家分享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名字中的点没错,书上就这么写的)和查尔斯·范多伦,译者为中国的郝明义和朱衣,中文版为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40年,为艾德勒自己所著。后来因为书中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而在1972年再版。第二版添加的内容大部分为范多伦所写,而且确实增加了很多内容。我所看的是1972年版的中译本。感谢两位译者能把这么好的书翻译过来。而最该感谢的是该书的两位作者。从短期来看,他们意在普及读书方法;从长期来看,他们促进了很多人对知识的高效汲取。

      这本书非常全面、非常系统、从多个角度讲了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将阅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且谈到了读书的艺术,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书后还附上了包含135本书的建议阅读书目,和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用心良苦。

      之所以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而不是四步,是因为步骤之间是并列的,而层次之间是包含的。检视阅读包含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包含检视阅读,主题阅读包含分析阅读。

      基础阅读,简单来说,就是读者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行。换句话说,就是除非一个人能阅读,否则不可能从所看的书中学到东西。基础阅读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过多介绍。这一层次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基本都能达到。不想阅读的人其实也用不到基础阅读。而对于想阅读又缺乏基本阅读能力的,还是有必要提高一下,再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对于检视阅读,简单地说,如果基础阅读所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检视阅读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本书在谈什么?”检视阅读提到了两个步骤,分别是有系统地粗读或略读,和粗浅的阅读。有经验的阅读者可以同时运用两个步骤。所谓的“有系统地粗读和略读”,是通过看一本书的书名页、序、目录和索引,知道一本书你是否值得读下去。然后通过看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章,再随意翻翻,随时留意主题的脉动,不要忘记看书的最后两三页(有的作者会在这里作出全书的总结)和后记。通过检视阅读的第一步,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所谓“粗浅的阅读”,就是面对一本很难读的书,我们要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读者不会因为频繁地查询和思考,失去读这本书的兴趣。)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不懂的地方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

      分析阅读是这本书所用篇幅最多的地方,也是重点讲的部分。它是读透一本书的重要方法。这一层次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评论一本书的规则。在第一阶段中,读者首先要对一本书进行分类,好决定用哪一种方法读这本书。其次读者需要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这本书在谈什么。然后读者要用自己的方法将全书的大纲列出来。最后读者要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二阶段中,读者要找到并诠释作者的关键字;找到重要句子,并抓住作者的主旨;从重要的内容中找出作者的论述,并重新架构出来;找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哪些是作者知道而没有解决的。第三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一本书进行评价。这对一个优秀的读者是非常必要的。这一阶段的规则有很多,简要可以概括为:除非你真的读透了一本书,否则你没有资格对这本书做出评价。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想知道写作的方法,通常我们都是读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但是某些要求更高的读者想要的是更全面更系统的写作方法。这就需要阅读很多关于写作的书,从中找出共通的方法。有可能很多书中提到的方法是互相矛盾的,或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这就需要读者怀着包容的心态,通过自己的思考,经过分析、提炼、升华,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主题阅读需要大量地运用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具体要求较高,在这里就不作进一步的说明了。

      除了阅读的四个层次,我从书中还学到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之间的关系。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普遍出现了“浮躁”心理,凡事都求快。速读就是在这个背景中出现的。按照书中的解读,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速读都是建立在基础阅读层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快不一定好,又好又快才是真的好。按照书中所教,我才知道了速读的正确方法。想要快速知道一本书谈什么,就要运用检视阅读。想要真正掌握一本书,就不要太在乎时间,扎实地运用分析阅读。如果想在分析阅读中节省时间,就可以在读次要的部分时快读,而在读重要的部分时精读。如果你想要读小说,大可以运用市面上那种速读法。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自己对读者的层次,按照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这样一种分类,分别是少而浅、多而浅、少而精、多而精。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作者也在书中说:“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我郁闷地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是一个愚蠢的读者,也是一个书呆子,甚至连书呆子都算不上,因为只处于“少而浅”和“多而浅”之间。《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明白了,只为增加读书的量,很多时候收获并没有那么多。只有真正把一本本好书读成自己的,才能在认知水平上有质的飞跃。

      我本人在工作中用到写作的地方比较多。我发现写作和阅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一是关于提问题。在写公文时,要问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写给谁看、想要传达什么思想……;在阅读中,要问作者写的是什么书、主题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关于“骨架”(纲要)。作者要以制造书或文章的“骨架”为开始;好的读者要找出书中隐藏着的“骨架”。三是关于共识。写作是为了给读者看的,读者需要看作者写的书。作者写作需要尽力让读者明白他写的内容,读者需要尽力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作者和读者达成了共识,那么双方才都是成功的。

      阅读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其实我们早就该知道。因为书籍的种类本就千差万别。但是我想包括我的绝大多数读者,从来读所有的书都是从头读到尾,甚至很少再看第二遍。除了四个阅读层次以外,《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也给出了关于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诗歌、历史书、科学作品、哲学书和社会科学等读物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不是讲得特别细,但是作者已经很认真地在写了。因为就算是科学也分为很多学科,哲学也分为很多流派,想象文学也有很多种写法,想要真正把每一种书的阅读方法都讲透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能从书中攫取到真正能用于读不同种类书的方法。

      书中提到了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而作者最想说的是,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为了增加读者的信心,他举了一个关于滑雪的例子。无论在其它方面一个人多么擅长,第一次去滑雪都不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经历。滑雪是一个综合性动作的组合,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动作都熟练地做好。正确的方法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专注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熟练后再专注于下一个动作。这样做下去,当所有动作都熟练后,标准的滑雪动作自然会形成。阅读也是一样,这本书给出的阅读规则和技巧太复杂了,很少有读者会这样去做。但是如果我们对待掌握阅读规则,像对待滑雪一样,一个规则一个规则地去掌握,我们最终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阅读者。到那时,我们读任何书都是高效的,我们对知识的攫取要快过以往任何时候。这同时也说明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其实,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培养阅读习惯还需要另外的东西,那就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去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读书很容易半途而废。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而读,有人是为了提高认识层次而读,有人是为了干好工作而读,有人是为了提高学历而读。我想说的是,这些读书的目的都不够,你得知道提高知识水平、提高认识层次、干好工作和提高学历等是为了什么?否则你可能还是会茫然,还是会放弃。我认为最终的解决之道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提高学历、干好工作等等才有意义,为它们读书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我们要让自己读书是为了人生目标而读。这样才能真正地想去读书,进而培养出阅读习惯。

      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就像走路没有目的,在面对很多条路时,其实走哪条路都一样。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就像大海中的漂流瓶,漂到哪里都是终点。据统计,世界上只有2%的人拥有人生目标。那么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在无目的的活着。其实另外98%的人中有很多人知道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只不过有的人懒得去找,有的人努力找过,却没有找到,或找得不正确。说这么多题外话,只是想让大家在培养阅读习惯上有一些帮助。

      其实,即使写了这样一篇读后感,我仍然知道自己离真正掌握阅读方法还差得很远。为了能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正读成自己的,我决心至少再用1个月的时间来读透它,并用几个月的时间用书中的阅读规则来读书。我相信自己到时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我还买过好几本同《如何阅读一本书》相类似的书,不过都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掌握精髓,也只是用一用就放下了。这几本书分别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如何利用大脑的书——《思维导图》,如何做笔记的书——《别告诉我你会做笔记》。在这里列出这几本书,既是想推荐给大家,也是提醒自己一下,该用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把这几本书“捡”起来了。

      仅有的心得都分享完了,结尾说点想说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那么不管意识的产生是必然还是偶然,我们都值得为自己拥有意识而庆幸。通过不断读书学习,我们的意识将得到不断地增长和强大。拥有更多的物质可能让自己开心一时,但是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满足一生。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能共同实现中国梦,乃至全人类的梦想,愿所有人都能高效地去读书。

——END——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
本文标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 并真正读懂从中收获经验化为己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53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少儿推理小说读后感(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读后感20字)人生格局 读后感(《格局》读后感心得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