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研究》读后感(读史学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1-04 14:2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暑假期间,终于在电脑上看完了央视拍摄的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此系列片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中国史学史研究》读后感(读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

暑假期间,终于在电脑上看完了央视拍摄的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此系列片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教授担纲,以考古发现,学者访谈,视频演绎,自然地貌取景等等为载体,一定是耗费了很多精力,时间和财力。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温故知新的过程,期间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从宋朝历史起,我终于开始了笔记,并在晚上时查阅百度。直到最后的清末历史,我又翻出曾阅读过的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予以对比。当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此书中沿用文革以前的史学观,给予各种农民起义以浓墨重彩来叙述。也比较客观地较少地提出作者的主观看法,更没有什么过度的借题发挥,借古喻今。
这次观看的纪录片,前半部分以考古发现为引领,娓娓道来,叙事也较为严谨客观。渐渐地发现,剧本统稿很成问题,因为长达100集,每个断代史都有不同人撰稿,解说也换过人,字幕也换过人。如此造成前后不统一,不断地重复说着同一件事,竟然还把视频资料也不断地重复使用到不同的年代。视频中的演员也是如此,饰演着不同时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时会以模糊的场面出现,有时连模糊的模式都不用。最为令人不满的是字幕中出现很多错别字,解说也读白字,甚至于教授学者们都会说出很多错别字,真是难以容忍。堂堂中央电视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堪称中国最具权威的历史研究者,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让我等对历史情有独钟的观众情以何堪。再看片头上赫然出现的历史顾问名单,不知他们是否看过此片,还是仅仅挂个名字而已。每一集的导演撰稿人,又是否看过此集前后的内容,如此不严谨,对观众中的学生该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据我观察,观众中不乏学者教授,历史爱好者,犹以青年学生为主。因为可以看到弹幕,所以更加有发言权。从弹幕中看,观众中的历史知识都很厚实,有些会指出字幕和解说的错误,有些会指出学者们的错误,有些会提前或同时弹出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些还会给出不同的见解,如对片中出现的野史予以批评。有的人会同时推荐相关的资料,书籍和影片。当然弹幕也有吐槽和调侃的,鱼龙混杂,不足挂齿。
这么长的纪录片,难免挂一漏万,可以谅解。可是有些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片子都一带而过甚至都不提及,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遗漏。最后一集标题为‘帝制的覆灭’,洋洋洒洒用来很大篇幅来复述前几集的内容,又不像总结,倒像是凑数。至于帝制的覆灭, 说到清帝退位就戛然而止,可谓一笔带过。而后面的近代历史就此断裂。虎头蛇尾吗?不得而知。
有好事者总结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要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关于历史就是两个人在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然后周围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此做出各种判别,为其所用。有借题发挥的,有借古讽今的,有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情绪和观点的,有把颠倒过去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让普通人不知所措,只能呵呵了。

读《中华文化史》读后感

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从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精华、寻求资源,同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文化史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中探寻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以及长期积淀的若干稳定的观念)是如何生成、积淀、整合、定型的,这种民族性又是怎样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使之表现出民族特色的。 当历史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即将走完百年历程。这一时间上的同步并非巧合,事实上,百年文化史研究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有着本质上的深刻联系。 史学范式的转型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从中国现代化开始启动的20世纪初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一切变迁、动荡、冲突,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经济结构转型、意识形态更新、文化格局重组,都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都可以在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宏大主题下重新获得解释和价值意义。与这一历程同步,“史学革命”的浪潮强烈冲击着传统史学的故道,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传统的以王朝政治为中心的旧史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史。 这是一种史学范式的转型。在传统史学范式中,史学家感兴趣的是王朝的更替以及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而史学研究的全部目的便是为帝王的政治统治提供“资鉴”。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此,它关心人类的生活样式,关心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与道德风习,关心个体的存在与价值,关心民族精神的特性与生长轨迹,关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这样一种兴趣和重心,与历史的潮流是一致的,与人的主体性地位日益高扬的趋势是一致的。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揭开了序幕。文化史研究的发蒙者梁启超一方面尖锐批判“旧史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旧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另一方面呼吁:“中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诸如此类,其数何限?”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文化史研究。1921年,梁启超规划写作多卷本的中国文化史并列出了详细大纲,虽然,这一构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的气魄、眼光以及所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构架足以令人由衷钦佩。 以梁启超为前端,批判旧史学、倡导文化史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如柳诒徵阐明他著《中国文化史》的动因时说:“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吾书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唯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而列举之。”王云五在《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中也指出:“我国士夫之著作,要皆偏于庙堂之制度,号为高文大册,其有关闾阎之琐屑,足以表现平民之文化者,皆不屑及焉。”而他编纂《中国文化史》的初衷,便是为了校正这一缺陷。顾康伯《中国文化史·自序》表述同样见解说:“历史之功用,在考究其文化耳。顾吾国所谓历史,不外记历朝之治乱兴亡,而于文化进退之际,概不注意,致外人动讥吾国无历史。二十四史者,二十四姓之家谱。斯言虽或过当,然吾国史家专为一朝一姓之奴隶,未始非缺憾也。”由此可见,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充满了史学范式转型的自觉意识,即从以帝王为中心的史学,走向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史学。 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由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片面理解,阶级斗争史学形成一种史学霸权,在这样的氛围中,文化史的萧条和冷寂自是必然。历史的转机出现在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党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史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30年代的学者曾经感叹“文化史的缺乏,正是现在学术界的饥渴”,80年代初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也发现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在我国学术领域属于一个巨大的空白,不了解一种文明的历史过程,就很难了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整个精神状态,“我们在大力发展学术文化事业的时候,必须注意填补这个空白,把加强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从1984年始,文化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崛起,形成一股异常强劲的“文化热”。由于所有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历史的回溯,都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流变中寻求根源,因此,“文化热”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史研究的高潮。李侃、田居俭先生指出这一历史动向说:“文化史研究的兴起,是中国史学界近几年出现的新气象。”颇有意味的是,这一新气象竟演变成持续性的热点,至今不衰。 从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就文化本质而言,“王朝政治”史学与“阶级斗争史学”都是一种“政治本位”的史学,而80年代兴起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史研究则是对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的回归与深化,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从这一意义上言,百年文化史研究的“之”字型道路,表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趋势,这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的史学,终将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 现代化的文化支援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充满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思想冲突。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十分激烈尖锐,由此必然导致两种思潮产生:一种是因顾恋传统而强化民族本位、放大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化民族主义,另一种是因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影响和示范效应而崇尚西方、轻视本国文化传统的“西化”观念。此两种思潮虽然各行其道,但对于现代化的进程都是有碍无益的。与此同时,传统与现代化也构成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功能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布莱克语)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全盘移植”其他民族的现代化模式,而只能是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立足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和重建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共130篇。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共100卷,分120篇。
其它:
《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
本文标题: 《中国史学史研究》读后感(读史学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43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蜜蜂和苍蝇读后感(苍蝇和蜜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十个人的世界是读后感(谁能帮我写10个读后感 什么题目都行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