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翟秋白读后感(瞿秋白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1-02 19:1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瞿秋白读后感明天要交!哪位高人能帮一下忙?交不上就完了文:焦雨虹出处: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在20世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

多余的话翟秋白读后感(瞿秋白的读后感)

瞿秋白读后感

明天要交!哪位高人能帮一下忙?交不上就完了
文:焦雨虹
出处:中华读书报 2005年11月
在20世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瞿秋白作为著名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肩负救亡与启蒙的历史使命,留下了复杂而独特的“长长的影子”,在诸多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回味和继续言说的话题。
他拥有诸多第一: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第一个系统译介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中国,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所谓的“叛徒”。他在临刑前一个月,于福建汀州狱中写了遗文《多余的话》,其中透露出来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
由陈铁健导读、选编的瞿秋白作品集《多余的话》,为我们研究瞿秋白、进而回顾20世纪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心路历程,保存了珍贵的原创史料,展现了选编者深刻的洞见和幽邃的视角。该书选编了瞿秋白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多余的话》、《心的声音》、《饿乡纪程》、《赤都新史》、《暴风雨之前》、《狱中诗词》等篇章,它们充分体现了瞿秋白“书生革命者”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个性追求。
回观瞿秋白的道路,研读其著作,不难发现,知识分子,是瞿秋白自己认可的身份,也是他骨子里散发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品格的体现。身处巨变时代,革命是瞿秋白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革命大抵都与知识分子有关,他们开风气之先,首先在思想文化转变、重建过程中倡导、鼓吹和实践革命的理想。而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双重的身份和任务:面对现实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必须承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任务,而知识分子天生就具有的内省、反叛精神,却时刻促使他们观照自身的灵魂,关注心灵的苦闷、彷徨、追求。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形象书写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完美的英雄,坚定的革命者。还有一种就是更多关注个人独立的精神空间,充满矛盾、犹疑和挣扎,在这里知识分子是追求与彷徨的混合体。鲁迅、茅盾、巴金等都书写了这一类知识分子。而瞿秋白,正是以自己的言和行为这个传统作出了个性化的注解。
丁玲的小说《韦护》以瞿秋白为写作原型,它栩栩如生刻画了其性格和气质。而“韦护”一名本身就暗藏玄机,是瞿秋白文化性格复杂性的一个侧面体现。据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中所说,韦护是“屈维它”的谐音,“屈维它”是瞿秋白在《新青年》、《前锋》等杂志发表文章时所用过的笔名。韦护,就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名字。瞿秋白以最是嫉恶如仇的韦陀命名,是希望自己能够奋生入世,拯救天下。佛学对瞿秋白文化性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佛教所宣扬的以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为善行的教义,很容易引起具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的瞿秋白的共鸣。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革命者的抱负、胸襟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气质和境界。就是这种境界,使他面临人生的种种坎坷,直至死亡时都能从容不迫,平静如水。他在狱中所写的几首词《浣溪沙》、《卜算子》、《偶成》等就具有浓郁的悲凉情愫,颇具佛家淡定、寂灭的意蕴,这些低徊婉转、悱恻凄怆的诗文隔着悠悠时空印证了瞿秋白至真至淳的性情,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的胸襟。同时,也道出了生命中禀性与理智、意愿与责任这些二元抉择中的两难情境。
当然,佛学并不能真正调和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矛盾,比如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党性等,所以,在为信仰奋斗的过程中,瞿秋白无法排遣作为知识分子的困惑和孤独,也无法完成一个彻底的革命家的形象转换。瞿秋白一直承认自己“生来就是一个浪漫派”,有着对精神自由本能的追求。幼时良好的传统教育培养了瞿秋白的文人情趣、文人气质,他不仅工于诗词书画,而且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某些生活方式和趣味:听戏、吹箫、治印等。最能体现瞿秋白浪漫情怀的莫过于他的两段婚姻佳话,尤其是“秋之白华”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一段“三角恋情”演绎为一个浪漫美好的故事,瞿秋白的坦荡而热烈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本质上,瞿秋白可以说是一个情感炽烈、浪漫奔放的诗人,当然,他充沛的情感是以革命作为底色的。
浪漫与革命,两者都是激情的象征,在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知识分子的想象和预期中,它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于是,骨子里充满浪漫精神的瞿秋白(们)义无反顾投入了革命,参与了革命实践,获得了革命家的身份认同,文化的构建与革命的行动获得了某种统一。但矛盾恰恰存在于此:浪漫的内核以个性、自由、反抗为本质,而革命却常常不需要、甚至完全排斥这些特性。他(们)不可避免陷入了某种困境:一方面坚持革命信仰改造自我,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抑制和背叛浪漫文人天然的个性需求。对此,鲁迅在《文化偏至论》给出了最为精辟的剖析:“他们天生地有着追求群体 人类 平等的人道主义倾向,又本能地对个体精神自由、个性发展持有特殊的热情与敏感。”
如果没有《多余的话》,瞿秋白毫无疑问会以一个彻底的革命家的形象载入史册。但《多余的话》却使他变得复杂、丰富了起来。死亡是人生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试金石,那一刹那流露的定是真实的性情。《多余的话》,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灵魂,瞿秋白解剖自己,审视自己,用这种方式拒绝无谓的崇敬和瞻仰。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瞿秋白将自己当作了一个客观的存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自己,表现出“走在希望的途中”的知识分子在艰难的跋涉中对自我信仰的坚执。正如他自己所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介绍者,他的理论素养有目共睹,但恰恰是他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在马克思理论上的“一知半解”,坦承自己有许多“弱者的道德”。他的矛盾和难题其实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性,比如“政治家与文人”、“马克思主义与绅士意识”、“知识分子的矜持与大众的疏离”等矛盾。时至今日,我们知道,他所面临的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难题,甚至是时代的难题。他的“人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睡,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是一个孤独、萧索的灵魂的反思者对解脱的渴望和回归。
据说,瞿秋白纪念馆前有一条名为“觅渡”的小河,从1899年到1935年,由常州至长汀,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探究生命的本质和归宿的瞿秋白形象。瞿秋白悲怆而求索的一生,正好吻合了20世纪形而上的世纪命题——追问关于人,关于生存,关于价值的终极意义之所在。
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59437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我们有什么感想
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
今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秋白同志是张太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期间介绍入党的。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三杰都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关系不同一般,既是同乡、同志、同学友,又是|“五四”运动的战友。
“五四”运动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起,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特别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暴动,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国民党俘虏。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
35年6月英勇就义,三十多年过去,同样遭到了莫大的凌辱,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磨难,遗骨迁移到八宝山,“四人帮”被铲除,80年中共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昭雪。瞿秋白不仅以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而且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列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最后“多余的话”却获得他思想的升华,有着深沉的历史内蕴和厚度。他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纪念他,正是踏着先烈的足迹,继续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努力攀登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峰,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的大致上应该怎么写

最近, 我读完了《瞿秋白》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一生的事迹。瞿秋白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瞿秋白从小非常爱学习, 勤于思考。有一次,他写关于古代伯夷,叔齐的作文,有着独到的见解,语言也生动,老师批了100分,转送给校长看,校长也很赞赏,又夸他的:“作文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在100分后面又加了5分.
1910年,瞿秋白开始对黑暗现实不满,抨击时政,他陆续写了许多文章,激励当时的青少年要爱国。当他后来知道自己那些书籍被焚烧时,他站起身,举着紧握的右拳,愤慨地说:“书可以被烧掉,但是,革命的理想是烧不掉的!”
1919年,瞿秋白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
1920年,瞿秋白为了解十月革命,他背井离乡,去了苏联莫斯科,更加忘我的工作。
192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多次武装起义,成果显著.
1935年6月2日,敌人枪杀了年仅36岁的瞿秋白.他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惧,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万岁!” 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我看完此书,我从瞿秋白的身上看到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不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作为当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知识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让我们永远记住“瞿秋白” 这个伟大的名字。
本文标题: 多余的话翟秋白读后感(瞿秋白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34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年级木偶奇遇记读后感300字(木偶奇遇记读后感(20字左右))许愿神龙读后感400字(许愿神龙的影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