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庄史》读后感(于怀岸的人物评论)

发布时间: 2022-10-28 11:1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求《朝花夕拾》中除《猫,狗,鼠》《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他7篇的读后感(每篇写一篇)劳烦各位帮帮忙,写下字数在300-600左右...

《猫庄史》读后感(于怀岸的人物评论)

求《朝花夕拾》中除《猫 狗 鼠》《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他7篇的读后感(每篇写一篇)

劳烦各位帮帮忙,写下字数在300-600左右不管是在哪抄的或是自己写的,都可以共7篇读后感,我分全给了劳烦各位了快一点
猫 狗 鼠
初看题目,以为是三个动物的故事呢,正想着先生童年时怎会和它们结下渊源呢,细读才知道是当时的“猫论”引起了先生的回忆,才让我们有幸体会到先生幼年时就很喜欢保护弱小。 读着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得不被他的“骂人术”倾倒。看写一个童年的故事,也不忘记骂骂人。先生就是先生啊,一只猫让先生如此地剖析得体无完肤,怎么能不引起“富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的痛恨呢? 看!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如此地嬉笑怒骂,让“人”怎么还站得住,无怪先生说:“俯首甘为孺子牛”了。 小小的“鼠辈”本不值得喜爱,但因为有了猫的对比,却让我们感到了“鼠辈”其实也有它的可爱之处。怪不得现在有了可爱的小舒克贝塔老鼠,想来作者也是看了先生的“隐鼠”而受到的启发吧!
藤野先生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景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个段落由整体到局部,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乐”字,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井然有序地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
人物形象分析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帐,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格的叙述之中。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 散文创作要求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系?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完全消失了,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真该反思反思了。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父亲的病》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鲁迅先生真的是很伟大。 接下来,就是“名医”用大量杂乱的药治了鲁迅前辈的父亲两年,没有医好,就介绍别人来医治。“名医”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为了保全名声不顾病人的死活。 可惜,第二位又是“名医”。依我看来,他满脑子装的不是学问,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好小子,又一个推卸责任的泥鳅,居然还有颜面问“对不对?”再看看他们用的药: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看到这里,我已经快说不出话了。 鲁迅先生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 对于社会上游荡、坑蒙拐骗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抵制、禁止他们的发展,而且要从小懂得追求真理、学会看穿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
《琐记》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范爱农》,选自《朝花夕拾》。 全文线索:1.时间线索 2.二人情感线索 主旨中心:《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黄甫庄人。鲁迅同乡,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 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中考满分作文》25篇读书笔记摘抄

考网邀请语文名师对深圳中考作文进行了点评,如下:
  首先要以第一人称写,其次要扣在“最喜欢”,因为有“最”这个程度,所以一定要着重写明原因,之后扣在“一个词”上,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是直接用成语等等,挑选自己擅长的来写。
  从题目上看,有些说明、讲解、解释的感觉,主要围绕最喜欢这一个词的“原因”来写,例如之前有猜测的“中国梦”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最近几年才广泛传播的,所以要说明第一次是怎么听到这个词的,然后就是重点“为什么最喜欢”了,可以举实际的例子,例子不一定全部是自己发生的,但要对自己有所感触或者启发的,这样文章结构会比较紧密。
  另外,如果孩子没有最喜欢的词也不要紧,肯定有最喜欢的书、人、事等等,只要从中提炼、总结出来,然后围绕着来写就不会偏题。
  整体来看,作文题目较简单,范围面很广,益于下笔。

于怀岸的人物评论

猫庄半个世纪的孤独
梦亦非
这几年来中国正掀起“新农村建设”运动,在经过半世纪对农村的遗忘与剥夺之后,在需要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而劝阻农民进城之时,“新农村”的油彩开始涂到面目模糊的农村面孔上。而半个世纪之前,同一个政党所做的,恰恰相反(但对农村的态度却是一脉相存的)。
在小说家于怀岸的《猫庄史》中,猫庄的历史演绎了一部“半个世纪的孤独”。
湘西村寨本来就是木屋,只有猫庄是石头村寨。猫庄的头领是族长兼巫师赵天国家族。猫庄一直是二龙山白水寨龙姓土匪所垂涎的“天堂”。在小说中的主角赵天国当上巫师不久,白水寨土匪龙大榜放的一场大火将猫庄烧得一干二净,赵天国受到酉北县城天主教堂的启发,命令猫庄合族将寨子建成石头屋子,并建了寨墙将寨子围起来。意味深长的是,猫庄的恩人,也是商人曾昭云派来提供技术修建猫庄的周正龙周正虎兄弟,却原本是修墓的,“我们也没建过石头房子,只砌过墓碑,不过,不过,我想建房子跟砌墓碑没什么区别。”于是花了数年功夫,被一把火烧光的猫庄摇身变成了一座城池。
在清廷统治的末期,猫庄俨然一个世外桃源,除了墙高屋固之外,还可以拥有武器以自卫,“猫庄通过向曾昭云出售大量的鸦片烟换回了难以计数的白花花的银子,又把白花花的银子交给曾昭云买回十多支湖北枪炮厂的毛瑟快枪和上百发无烟子弹。”准备武器是为了对付二龙山的土匪,而对付清政府,猫庄准备的则是金银,事实上清政府极少骚扰猫庄。
到了国民党时期,猫庄与清朝统治时期没什么大变化,还是准备着枪弹防备二龙山的土匪,对国民党政府则以金砖打点,所以猫庄也未被派什么壮丁。猫庄的规矩是一不准为匪二不准当兵。唯一出的个“官员”就是赵天国的弟弟赵天文,当了保长。不过此人后来被龙大榜的私生子彭武平一枪打成了疯子,死于纯正的农民生活。唯一一个“兵”兼“土匪”就是被赵天国赶出了家门的儿子赵长春,他当过国军,回猫庄后进入二龙土当了“土匪”,并做了匪首龙大榜的司令,这支一不偷二不抢的队伍成了抗日英雄,连赵长春一道死在抗日战场上。唯有龙大榜生还,最后死在共产党的手里,死在他们私生子的手中。革命不但吞噬掉革命的私生子,也将吞噬掉革命的老子。
在清政府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猫庄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稳定状态,直到碰到共产党的队伍,才发生变化。共产党的队伍最先是要搞土改:苏维埃土地革命。但这一套在猫庄不灵,因为猫庄没有地主,也没有压迫,更没有欺男霸女。所以共产党的这一套失灵了。但政治与战争格局对共产党越来越有利,代表性人物就是在猫庄长大的龙大榜强奸赵长梅后的私生子彭武平,这位骨子里坏透顶的人物先是恩将仇报地枪击族长赵天国,打中了赵天国胸前的巫师法器羊胫骨,因为法器的力量,救了赵天国一命,但法器也因此而损毁了:“可就在他把法器举到胸前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听到一阵咝咝的细碎的破裂声从法器里传来,定睛一看,法器上到处布满了裂痕。这些裂痕就像一张迅速扩大的蜘蛛网一样,裂纹越来越大越密,羊膻味也越来越浓烈,只有一瞬间工夫,赵天国眼睁睁地看着法器成了一堆灰……赵天国足足哭了两个时辰,谁也劝不住,人们只听到他反复地叨念着一句话:‘猫庄再也没有巫师了!’”
这位枪击了法器,让“猫庄再也没有巫师”的土匪后代,却在共产党的军队中当的官越来越大。
这个取得了江山的政党切底地改变了猫庄,猫庄所有的枪支被上交,私藏枪支被当土匪论处,祠堂也被没收,“他发现除了那块猫庄农会的牌子外,屋檐下的‘赵氏宗族’的匾额已经不翼而飞。”让猫庄平静了半世纪的石屋也被要拆毁,“猫庄人不知道,医疗组回了县里后,立即上交一份调查报告:猫庄的石屋不适合长年居住,建议政府搬迁猫庄所有的人,重新建造新的木屋或砖屋。”猫庄的寨墙被拆了当石料,猫庄的年轻人纷纷入伍当志愿兵去抗美援朝,试图保持不当兵传统的赵天国被逮捕,在枪决匪首龙大榜时陪杀。
猫庄就这样从文化与传统上、空间上消失了。
在共产党改造猫庄之前,猫庄是孤独的,除了鸦片与枪支,它不曾溶入过中国历史的进程之中,小国寡民地存在了半个世纪,在冰冷的石头世界里孤独地繁衍生息,虽然这半世纪的孤独让一些年轻人们感觉到压抑,但它毕竟保存了猫庄,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以我一个准中年男人的人生觉悟,我以为无论任何时代人为一个个体生命,第一是保全生命,第二是怎么生存,第三才是如何更好地生存。”猫庄作为人类聚居地的“个体生命”,如果不能保全自己,又谈何生存呢?在经过半世纪的恩恩怨怨、半世纪的孤独延续之后,时空终于在共产党的政治之下破裂,不管是物质上的猫庄也好、猫庄的文化也好、猫庄的人们也好,像那只被击毁的法器一样破裂成灰,消失在一阵旋飞里。灰飞烟灭就是这个意思。共产党的胜利,让中国的村庄连根拔起,破裂成灰,灰飞烟灭。
于怀岸的这部小说原名《村庄史》,出版时因种种原因改为《猫庄史》,看起来只是写了猫庄这个小地方的历史,其实却是写了整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甚至中国自己的历史,猫庄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中国在上世纪前五十年的命运。不管是专制的清朝、还是软弱独裁的民国,都没有改变过猫庄,只有左翼激进的新中国,将猫庄也是将农村更是将中国,卷进了革命的旋风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消失了,等待那些被剩余下来的人们的,将是一种被规划好的、符合历史主义、符合极权运动的命运,这种命运直今未停歇下来,“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是“重塑猫庄”,但重塑起来的不过是一个现代化的“塑料猫庄”,没有传统文化、没有传统伦理,只剩下物质欲望的“新农村”,本质上,是又一轮的对“猫庄”的更彻底的拆毁。
激进的左翼、权极从来害怕的就是静止不动,所以猫庄半个世纪的孤独,自然就成了革命的对象,革命是让一切都卷进运动中,按照“历史的意志”来塑改人类。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时空孤独,变成了后五十年的心灵孤独……
现实湘西与现代寓言
田爱民
我欣赏那些内心里有着故乡的人,这跟我盲目崇拜那些没有根基的灵魂的态度不一样,如果那些内心有着故乡的人我并不了解,那我的欣赏就是人品问题。于怀岸不仅是我的朋友,而且还是我的高中同学,他的长篇近著《猫庄史》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虚构的,可对我而言,却只有一小时车程。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些典型的山民,心胸和学识皆有限度,在某种程度上,写作之于我们的意义如同农民之于锄头,但求温饱,或者说坦然。想起有个词叫“灵魂饭”,很光鲜漂亮,可是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饥饿的人可藉由地下埋藏着的成吨的英特网络刷新境界,为了生活东奔西走的山民能提供什么呢?在我们知识界,农耕情节的文化布道与某种返回式的哲学诉求不都是在干着自欺欺人的勾当吗?没有人到山里去,除了观光客。相应的,故乡的沦陷与底层叙事只是两道亮丽的风景。
小人怀土,君子怀德。事实也是如此,故乡和母亲总是连在一起的,没有人敢欺负。故乡在,母亲在,故乡安全,母亲安全。文学里的情况更是大同小异,看这样的作品,通常好比吃饱了饭再请去喝碗粥。可是看《猫庄史》,我却没有丝毫的饱胀感,洋洋洒洒三四十万字,看到深处,人影绰绰,鬼火闪动——倒并不是说它如何生动以至引人入胜,而是它奇迹般再现了我——那种自大且顽固的湘西人想象中的湘西乡村世界。可以说,从物质到心理,猫庄是书面的湘西世界最具现实色彩的代表,而这现实的核心正是现代的和谐湘西社会有意忽略或遗忘的人心世道。猫庄所具备的人性常温,是对人皆神往的世外桃源的嘲弄,它虽自成一隅却并不求心灵归宿,就连它的神神道道,它的向生往死,也都是莫可奈何,可看成随时代这洪水猛兽裹挟而去的动物本领。而最让我感佩的,在这片仅供活命的不毛之地,于怀岸凭借不可思议的力量制服了久远的时空与丰富驳杂的民俗地理掩映之下的故乡,实现了猫庄作为一个平凡的乡村之于现代世界的现实意义——这现实眼下是多么的大逆不道,它用卑屑粮食和土地的性命观站出来单挑宏大到不可阻挡的历史;这意义是多么的可悲、无力,如同死去之人再活过来时发出了哀嚎:像对待一个人那样对待一个村庄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喜欢《猫庄史》的芜杂与阔大,但更钦佩它的诚实与无畏。立足于湘西乡村世界的变迁,若要精彩好看,巫、傩、蛊术稍事点染就足以要人老命,还无须改朝换代的沧桑变化。而且我发现,猫庄的民俗扎根于方圆十里之内,与笼统的湘西民俗文化相比,它甚至无关传说中的湘西风貌,然而它闭塞的特点却并非有意为之,倒是应了一句老话:十里不同天。这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是非常赞赏的,姑且不论孰真谁假,单是打卦、扶乩,上刀梯、下火海这些名堂就足以让人心烦意乱了。我觉得这里的巫术与任何一处的巫术也都并不神秘。我们这里大凡跟巫师打个交道的都知道,仪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牢固的世界观,是诚实与信赖回报的力量。
巫师的身份其实并不重要。在我的阅读过程中,重要的是猫庄的人。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如同一缕缕的光,在我想象中,在我驻进猫庄的那一时刻起,我就担心他们很难活出来——不是同情,而是这种人我听过也见过,深知其命运暗藏的代价。谁都不能保证,一些如同草芥的事物,他们在消亡的一瞬是否真的照亮了历史,甄别了真相与谎言。然而之所以并不为之感到悲哀,甚至体会到一丝温暖,是因为我觉得庄主于怀岸是明了于心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猫庄史》绝不单是一个湘西色彩的现代寓言。

本文标题: 《猫庄史》读后感(于怀岸的人物评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05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象警》的读后感(最后一头战象象警好词好句读后感)家有儿女读后感(看完家有儿女的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