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读后感(求目标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0-01 14:54: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求目标,读后感,最近按照MBA《生产运营管理》老师的要求,读了《目标》一书,这是以色列物理学博士及企业管理大师艾利高德拉特以小说的形式诠释“约...

《目标感》读后感(求目标 读后感)

求目标 读后感

  最近按照MBA《生产运营管理》老师的要求,读了《目标》一书,这是以色列物理学博士及企业管理大师艾利•高德拉特以小说的形式诠释“约束理论”的一部管理学经典著作。在读这部作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管理类的书籍能够跟小说扯上关系,再加上本来对管理类的书籍就没有兴趣,因此,原本对这本书没有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事实总是出人意料的,虽然这本书在九十年代就已经风靡欧美,但对于我来说好像刚刚发现的新大陆一般,读完一章就想赶紧进入下一章。现在回味起来,吸引我的有很多东西,我想,我可以一一道来。
  首先,既然是小说,当然要说说它的故事情节。我们读小说其实就是听作者讲故事,故事的编排越离奇越出其不意,就会吸引越多的眼球。《目标》的故事情节可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主人公罗哥是一个工厂的厂长,工厂跟它的上一级商业主管部门一起遇到了很大的经营危机,他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工厂的业绩起死回生,而最终他做到了。当然,这其中还穿插着主人公罗哥与妻子茱莉之间的婚姻危机,而两个人如何破解这次婚姻危机也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总体来说,《目标》是一部没有王子公主般浪漫气氛,也没有爱恨情仇和生离死别般跌宕情节的小说,平淡甚至缺乏文学欣赏性,但是,为什么一旦读起来就让人有不忍释卷的感觉呢?
  答案是,这当然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甚至如果把它归类为小说的范畴里,就它的文学价值而言,只能算是一本蹩脚的小说。它之所以为人称道,令人爱不释手的原因,是因为它向读者传递的管理学的知识,一种颠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知识,就像该书序言中介绍的那样,这是一部关于“制约理论”的教科书。高德拉特博士把他创立的TOC制约法理论,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真可谓是匠心独运了。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故事讲管理的呢?
  高德拉特博士聘请了一个高超的助手,这个助手在整个故事中引导着读者不断地超越眼前文字的局限性,一次次的闯入管理学的范畴去寻找答案。这个高明的助手有着辉煌的名衔,他桃李遍天下,他的思想甚至左右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的,这个伟大的助手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用他特有的教育方式引领着《目标》的读者们去自我领悟高德拉特创立的“制约理论”,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与智慧只有自我领悟,别人是无法传授的。在《目标》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大教育家苏格拉底时而化作罗哥大学时代的物理学教授钟纳,时而化作罗哥自己,在小说中娴熟的运用《对话录》中的技巧,不断地启发读者要依靠自我探索去获取知识、获取智慧。高德拉特博士选择了一个好的方式来推销他的制约理论,而且事实证明没有比这再好的方法了,那么,他的制约理论,叫做“TOC制约法”的东西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现在才进入主题。刨去一切故事情节设计和苏格拉底式的指导方法,什么是制约法,才是高德拉特博士真正想要奉献给读者的饕餮盛宴。《目标》一书中,罗哥从起初完不成订单,到后来有充分的剩余产能反而需要更多的订单,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极为深入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索是在否定既定理论和原有惯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正因为否定了原有的理念,罗哥才会真正做到重新认识现在的状况。在钟纳教授的一步步引领下,罗哥先是找到了企业的目标——赚钱,只有确立这一目标,才能发现哪一个环节偏离了目标。而后罗哥在同儿子参加的远足活动中初步接触到了制约理论,他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影响队伍前进的制约因素,小胖子贺比,他的速度决定了整个队伍的速度。进而,罗哥把这种思考方法引入了他的工厂,也终于找到了制约整个生产线进度的制约因素,是一台积压了大量在制品订单的机器设备。在找到瓶颈后,罗哥和他的支持者们想方设法提高瓶颈的产能,因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制约法的真谛:系统的产能等于瓶颈的产能。由此,他们还总结出了制约法的几个关键步骤:一是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二是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三是其它一切配合上述决定;四是为制约因素松绑;五是如果第四步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则要回到步骤一重新找出新的制约因素。在归纳总结出制约法五步骤的同时,罗哥和他的同事们还围绕着生产系统的瓶颈总结出很多法则,比如:利用系统固有的简单性,找出制约因素,即运作中最弱的瓶颈,挖尽它的潜能;其他环节尽量迁就它、帮它松绑;发掘隐藏的产能;正确对待效率,并不要求所有人盲目追求高效率;严格控制物料的发放;在生产线上的战略性位置设立缓冲;关注物料是否畅顺流通,而并非产能是否平衡等。按照这些法则,可以增加有效产出,降低成本,生产线上的制品库存减少,维修所需时间缩短,物料不再需要花大量时间排队,出货速度加快,而且加班和工作压力减少,也有助于提高品质。制约法理论还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跳出原有的成本会计框架,转而去重视投入产出,也就是说,把整个生产线看做一个系统,不再一味的苛求系统中某一部件的单一成本。这么做的好处是,确保企业的核算体系也能跟企业拥有一样的目标,那就是盈利。总而言之,高德拉特博士想通过《目标》传达给读者的是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套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有了这套理论,读者靠自己单枪匹马就可以让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这类问题迎刃而解了吗?
  当然不可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考也不可能把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丝丝入扣。小说主人公罗哥也并非独自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尽管有了钟纳博士的提示,他也是需要他的团队共同完成整个计划。正是有了生产经理唐纳凡的调度、会计刘梧的核算、史黛西的存货控制和雷夫的电脑模拟等,才使得罗哥能够在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里,运用TOC制约法取得起死回生的奇迹。因此,TOC更加重视团队的配合,只有更多的人了解了企业的目标,并且所有的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整个系统才不会偏离方向。如此一来,有了统一的目标,有了强大的理论,更加上团队的支持,就一定会成功吗?
  即使成功,也只是事业的成功而已。人生的成功,在经营好事业的同时,也要学会经营家庭。这也是高德拉特博士希望通过《目标》一书向读者传达的另一个真理。作为整部小说的另一条辅助线索,罗哥与茱莉的婚姻危机也如同工厂的命运一般,先是面临分裂,而后经过两人的努力慢慢转危为安。如果也用制约法来分析二人的婚姻危机的话,那么出现危机的瓶颈就是“沟通”。开始从茱莉抱怨与丈夫聚少离多,到中段因为缺少丈夫的关爱而离家出走,都是由于两人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到后来,罗哥学会了向茱莉倾诉工作中的烦恼、茱莉也试图学着去帮助丈夫的时候,二人产生了良好的沟通,危机也就烟消云散了。也许现实中的家庭问题并不如罗哥与茱莉面临的问题这么简单而易解,但是,如果用心去思考导致问题出现的关键所在,相信任何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
  说了许多,都是作为旁观者在解读和品评,那么,现实的工作中,我有没有遇到过可以通过TOC解决或者解释的难题呢?
  答案当然是有,而且很多。前一段时间我与软件开发人员一起调研电子档案扫描工作流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本人也感触良多。我们单位需要扫描来此登记的所有企业的书式档案,这是作为电子化办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每年的企业年检集中在上半年的三个月时间内,在这一阶段会产生将近5000份书式档案,而要求扫描入库的截止期限很短,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档案堆积,即使加班加点干往往都要超出预期好几个月,严重影响了电子化办公的开展。通过对整个档案电子化流水线的调研我们发现,高速扫描仪能够做到1分钟扫描60页,而且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扫描进去的图像需要质量检查,而一个人对60页的质检工作需要用时5分钟。也就是说,扫描一个小时的档案量,需要用一天去进行质量检查才能入库。而质量检查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每一页图像到了这个环节都会进行去黑边、摆平角度、去污迹等重要操作,因此不能苛求减少质检时间。毫无疑问,质量检查是整个档案扫描工作的瓶颈所在。根据制约理论,我们应该减少利用扫描仪扫描档案的人手,转而增加质检岗位操作人员,在总的操作人员数量相对固定,也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应对方法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虽然收效甚微,但是总归是已经尽力做到了瓶颈环节的最大产能。在人员不可能增加的前提下,唯一能够解决瓶颈产能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软件手段,减少每一页档案文件的质检时间。经过讨论,在下一步档案扫描软件的更新换代中,我们将会把质量纠正检查这一环节的智能化、高效化作为重点进行开发,以最大程度提高该制约因素的工作效率。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理解了瓶颈的含义,正是许许多多的这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才会让我们感受到了工作中时时存在的压力。然而,当我们掌握了寻找制约因素、解决制约因素的方法后,再来面对这种压力,又是如此的轻松与惬意。
  我也当然知道,我对《目标》的了解或者说感悟,可能很肤浅,有可能只是它真实内涵的沧海一粟,而我对TOC制约法的理解更是其经典中的万分之一,这种浅显的领悟离真正理解和能够合理运用这套真理还相去甚远,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会采用高德拉特博士教给我的方法,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因为任何真理都是需要自我感悟的,不是吗?
  最后,用《目标》全文最后一段中刘梧的一句话来做个总结:“我们都应该做自己的钟纳。”
  虽然这篇读后感写完了,但是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对《目标》的感悟只是刚刚开始。

急求高德拉特的《目标》读后感

06年的5月份我第一次读了《目标》这本书,当时感到很震动。很多情节似曾相似,罗哥遇到的一些问题恰恰是制造部经常面对的难题,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的瓶颈理论。再看《目标》,真是收益非浅。震动程度更甚于第一次阅读。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跳跃,种种旧思维中的定式逐渐被打破,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在深思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以前所想象的那样。
赚钱是企业的目标,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是工厂表达目标的三个衡量指标,生产过程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解决和减少瓶颈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预知瓶颈或者称之为预测瓶颈。如何预测瓶颈呢?首先,要建立观测点。对于以往出现瓶颈次数较多的工程和工程能力相对较低的工程建立观测点,根据工程能力负荷情况和以往的历史数据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瓶颈的工程。其次,注意瓶颈出现周期。客户需求的产品总有淡季和旺季,根据以往出现旺季的时间和需求产品的种类,预测出哪些工程可能会出现瓶颈。提前预知到瓶颈对于解决瓶颈问题和减少瓶颈带来的影响赢得时间。
如何解决瓶颈问题呢?
1.扩大瓶颈工程的联系点。对于瓶颈工程互相联系的点认识得越广泛、越深透,对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越多,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确定的方向;
2.根据工程特点拟定解决瓶颈问题思考角度的“清单”,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以往的方法可否重复使用,创新的方法能否适用,这样可以填补思考的空白点,减少漏洞。
3.解决瓶颈问题后要进行总结。通过对瓶颈的产生和解决过程的总结和思考,形成新的解决瓶颈问题的清单,能够形成标准的要固化下来;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解决瓶颈问题还要注意以下的操作细节:
l 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机床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所以必须接受市场波动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根据瓶颈工程的出产,协调好与之相匹配的供产;
2保证瓶颈工程100%的“利用”。
正如《目标》一书所言:“瓶颈”上一个小时的损失则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小时的损失。 一般来说,生产时间包括调整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但在瓶颈资源与非瓶颈资源上的调整准备时间的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在瓶颈资源上节省一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则将能增加一个小时的加工时间,相应地,整个系统增加了一个小时的产出,在瓶颈资源上中断一个小时,是没有附加的生产能力补充的。所以,瓶颈资源必需保持100%的“利用”,尽量增大其有效产出。为此,对瓶颈资源还应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
3通过改变加工批量,加快产品流转速度。
对于数量较大的特注品订单,批量大小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同一种工件在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上加工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批量,在不同的工序间传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运输批量,其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决定。
4合理地进行排产。
根据订单需要的紧急程度和最大出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瓶颈工程的在产和待产品进行合理而有序的排产。瓶颈工程必须按照排产表安排和组织生产,对于待产品要及时拉动。
5 编排作业计划时考虑瓶颈工程的资源。
涉及瓶颈工程的作业计划应采用有限能力计划法,根据瓶颈工程的负荷和排产状况,先安排瓶颈工程的生产进度计划,以瓶颈工程为基准,把瓶颈工程之前、之间、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并进行一定优化,接下来再编制非关键件的作业计划。
人生本来就处于错综复杂的问题矩阵之中,要解决问题必须把瓶颈问题解决,如果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整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解决问题的优先权就自然放到了瓶颈问题这里,资源的分配自然也要偏向这里。出现瓶颈问题并不可怕,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有效出产的目地。《目标》为解决瓶颈问题提供了思路,生产控制如此,人生何尝又不一样呢?

求高德拉特《目标》一书读后感

《目标》一读后感
《目标》描述罗哥在观察孩子们掷骰子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上帝不掷色子。晚年的爱因斯坦内心是孤独苦闷的,爱因斯坦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后,脱离了主流物理界,开始苦苦寻求一个更通用、更简单的总理论框架——“统一场论”来描述整个世界,但是至死都没有完成心愿。因为他发现了量子世界,但这个世界和符合日常经验的所谓“牛顿世界”是分裂的,他无法用“一个伟大的适用于世间万物的理论”超越广义相对论。我们也许从这个角度给IBM为什么要把thinkpad卖给联想一个合理的解释:属于硬件的PC thinkpad已经是一个没有悬念的市场,它属于“牛顿的世界”,而软件和服务却属于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量子世界”,IBM无法统一这两个世界,所以必须将PC thinkpad剥离IBM。最终IBM把PC部门出售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硬件的束缚,转型向软件服务和电子商务的生意(注:因为真正赚钱的是软件服务业且价值等于E=mc^2)。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收录: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但重硬轻软,应用软件开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广东省珠三角发达地区各级学校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且基本实现1:1的人机配比,“硬件配齐了以后,教管领导及学校老师马上就发现教育信息化软件是个问题。我们不断和一些公司联系,希望能够把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各方面的软件整合起来,但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公司。”某学校信息科老师反映,学校现在用的产品很杂乱,资源库是一家公司,校园网平台又是另一家公司,不同公司开发的产品之间兼容度不高,不仅操作麻烦而且不能形成系统,成为学校进一步信息化发展的障碍。按照一个发达省份每年在教育信息化上投入10亿元计算,其中仅仅有0.4亿元或者0.5亿元用到现代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上(注:国外比较成熟的国家来比较差距巨大,正常的硬软件投入比应该是1:1)。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既忽略客户价值又在没有任何商务模式的情况继续自然演变。事实证明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育软件。未来教育信息化软件的发展将进一步面向服务,由卖软件向卖服务转变,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也将变得更加智能、更具交互能力,现只有将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为主要的工作目标的软件开发公司才能继续发展与生存。
本文标题: 《目标感》读后感(求目标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69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慧马国游记读后感200字(格列佛游记之慧骃国读后感)小说巴尼读后感(兔子巴尼的圣诞礼物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