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读后感(一篇不低于500字的科学24小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9-23 12:14: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狗狗被撞身亡,同伴相守读后感3月3日下午,在青岛市崂山区科苑纬三路上演感人一幕,一条狗狗被货车司机撞死后,另外两只同伴在马路中央苦苦相守,迟迟不...

科苑读后感(一篇不低于500字的科学24小时读后感)

狗狗被撞身亡,同伴相守读后感

3月3日下午,在青岛市崂山区科苑纬三路上演感人一幕,一条狗狗被货车司机撞死后,另外两只同伴在马路中央苦苦相守,迟迟不肯离去。这一幕,感动了不少过往的行人,大家不禁驻足观看,并有热心市民从单位食堂拿出馒头试图安慰两条“够义气”的狗狗,没想到他们连闻也不闻继续蹲守在附近,守护着同伴尸体。
下午4时许,记者接线索赶到位于科苑纬三路和高昌路交叉口的事发现场,被撞死狗狗已经被在附近中国铁建二十五局上班的杜先生挪到安全处,两条“够义气”的狗狗也守在一旁,不时用前爪拨动死去的同伴,另外一只狗用舌头舔舐着同伴伤口。面对突然到来的行人,两只狗狗顿时警觉起来,向记者的镜头呲牙咧嘴以示警告。记者看到,就在两条狗不远处,三个雪白的馒头仍然完好无缺。
据杜先生介绍,他在回家途中看到两条狗在路中央保护死去同伴的一幕,因为是个爱狗人士,看到后比较感动,他便停车将死狗挪到绿化带安全处,没想到两条“够义气”的狗狗紧紧跟随着杜先生,直到他把手中尸体放下。“它俩一直守着这条狗,咬它的耳朵,扒它的身子想让它站起来。”看到这里,他很感动,又驱车返回单位给这两条狗狗拿了三块馒头,扔在了小狗跟前,“它们连闻也不闻,继续守在尸体旁边。”附近驻足的两位市民看到这一幕,不禁说了一句:“这两条狗比人都重感情。”
截止记者发稿时,两条狗狗仍然在尸体旁守护,长达4个小时。

一篇不低于500字的科学24小时读后感

三十年风花雪月,传说与写真同化;三十年春风化雨,Science in 24 hours伴随着青少年读者一起成长。
天地氤氲,风雅钱塘,“龙凤戏珠”给了人间天堂一个璀璨的明珠西湖;星转斗移,沧海桑田,“科学的春天”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催生了另一颗明珠——《科学24小时》。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三十年,对于《科学24小时》却是“播种芳菲朝复暮,汗水流尽花成树”。
三十而立,雄风乍起,看今朝浪遏飞巨轮。
——题 记
量身裁衣的“发刊词”
宇宙间,似乎一直就在鸣奏着一种永远不会终了、却又听不见的奇妙乐曲。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
太阳是银河系一千多亿颗恒星当中一颗很普通的恒星;而我们所的居住的地球,则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中一颗极平凡的行星,她总是那么勤劳、愉快,默默地载负着人类沿着公转的轨道永不停息地向前飞奔,并且绕着自己的地轴不停旋转……
地球在太阳面前自转一圈所花的时间,叫做“太阳日”。但是,一年之中那365.25个太阳日,时间长短并不完全相同,把它们平均一下,便称为“平均太阳日”。“24小时”就是一个“平均太阳日”。
……
这是省科普作协首届副理事长、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物理系田志伟教授为会刊《科学24小时》写的发刊词的开头,寥寥数语,就点明了自然界一天“24小时”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论和微观的生命生活规律来阐释《科学24小时》这一命题所含的深意,文章深入浅出,非常含有哲理”。这是一篇以优美的散文笔调写成的“科普范文”,题材新颖,主旨鲜明,娓娓道来,意动神飞,引领读者的思维翱翔在知识的宇宙间。
殊不知,《科学24小时》这个刊名也是田老师提出的。
田老师告诉我,起初大家提出的刊名有很多个,有的叫“科学文艺”,有的叫“科学之春”,有的叫“科苑”,也有的叫“科学时代”、“科学之光”等等,不下十来个。但是,他总觉得这几个刊名太普通、太平常了,没有什么特色,因此就提出了“科学24小时”这个名字。
当然,田老师继续道,有的同志说“科学24小时”这个名字好是好,只是字数长了叫起来有点拗口,后来,它连同其他所提出的刊名,被放到“莫干山会议”上去讨论。
然而,由于北京有个会,田老师没能参加莫干山会议,待他从北京回来,别人告诉说,他提名的“科学24小时”通过了。
之后,他写的发刊词也通过了。
田老师说,当时他看了很多杂志的发刊词。他觉得,这些发刊词大多是大同小异,或者说,只要将文中的刊名换一下,那个发刊词便“放之四海而皆准”,即在任何一本杂志上都能用,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所以,我们刊物的发刊词一定要写得与众不同,“唯我独尊”——只有《科学24小时》才能用。
最后,田老师写的这个发刊词得到了一致公认。纵然在今天,大家也还那么评价,说“科学24小时”这个名字取得好,很时尚,很现代,越品越有味,越叫越爱听,仿佛宇宙间的一种韵律,“永远不会终了”。
叶永烈与家乡刊物心连心
一说起叶永烈,无人不晓,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小灵通漫游世界》,从纪实文学“‘四人帮’列传”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红色系列”、“叶永烈‘周游列国’”等等,可你并不一定知道,叶永烈老师还是我们《科学24小时》创刊时期的编委呢。
早在1979年5月,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之初,为了繁荣科普创作,推动四化建设,创办一种科普刊物作为发表会员作品的阵地的呼声很高,一个月后,理事会便成立了十五人组成的丛刊编委会。叶老师是其中编委之一,因而理所当然地参与了当年会刊拟定刊名及办刊宗旨的意见。
同时,他也积极地为《科学24小时》创刊号撰稿。据创刊人之一周文虎同志回忆:那时候,他“最难忘的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知道科学文艺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就一连寄来数篇科幻小说,供我们选用。”
1985年7月,我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进修编辑专业,其间我第一次上叶老师家约稿,那时他还住上海徐家汇漕溪新邨,我不知具体是哪幢,结果在附近邮电所一打听,谁都知道这位姓“科”的作家。从那以后,九十年代里我基本上一年半载登门拜访一次。有一次,因为我们是同乡,我给他母亲请去一尊工艺精致的“送子观音”,让这位老妈妈乐得合不拢嘴,原来她信菩萨。
然而,叶永烈老师信仰科学、崇拜科学家,与科学家广交朋友,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热情献给了中国科普创作事业。并且责无旁贷地把笔触伸向为科学家树碑立传的报告文学领域。
我向叶老师约写这方面的报告文学作品。
叶老师是个有求必应的人。八十年后期九十年代初,他采写兼副省长与科学家于一身的杨纪珂的《爱,在这片土地上》、采写被英国圣三一学院破格选为院士并且是第一位中国籍院士的曹天予的《曹氏四兄妹》、采写我国著名化学家汪猷的《八十春秋赤子路》,连续在《科学24小时》上发表,深受读者欢迎。
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我约来世界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中国大西北采写的特稿《中国的水土问题》,并亲自代写“编者按”(载《科学24小时》1988年第2期),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注意。
叶老师对家乡的科普创作和科普杂志富有深厚的感情。
去年11月,我为省科普作协成立三十周年庆编辑纪念专刊向叶老师约请撰写“卷首语”,结果他如期发到了我的电子邮箱。今年适逢《科学24小时》创刊三十周年,制作纪念专刊时,叶老师不仅再次不吝赐作,而且欣然接受邀请出席我们刊庆大会作科普创作报告。
从办刊角度说,有无名人作品,是衡量一个刊物在社会上或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的重大标志。许多杂志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和知名度,“名人效应”至关重要。叶永烈老师总是在关键的时刻为《科学24小时》举起了旗帜。
秦牧说:《科学24小时》办得很活
认识秦牧先生,那是我二十多年前的事。
1989年1 月,我被任命为科学24小时杂志社主要负责人,就稿子而言,当时脑子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要把《科学24小时》已编发的稿件撤掉再重来谈何容易,因为可用的稿子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有什么质量了。
暮春,我到广州去组稿,先是拜访了浙江籍著名科普作家、《科学24小时》创刊人之一、暨南大学蛇类学者劳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不少于三百字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不少于三百字
即使在
BBC
的一众艺术类纪录片中,这套
8
集的【艺术的力量】也绝对出类拔萃。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
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
Simon Schama
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每一集都超级震撼,实在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
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
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
式,难为制作者了。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

艺术的力量

,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
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
8

8
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
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
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
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
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
17
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
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
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
国的参观者,

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
·
洛兰,描绘
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
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
DAVID
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为
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
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
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
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

(【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
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
不见天日,
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
炫目阳光,
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
片中说,
在梵高这里,

艺术取代了宗教。

毕加索集没人来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轰炸场面的黑白纪录片。本集的主线是,一个宣称要砸毁一切
传统标准的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艺术震人心魄的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在毕加索这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怎么写

是学会生存
(1) 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里,突然听见有人在敲门。一看,原来是一位叔叔,这位叔叔穿的有点古怪,穿着黑衣服、黑裤子,墨镜,黑皮鞋……显出一副坏人的样子。我在门里说:“你是谁呀?”那个叔叔说:“我是你爸爸单位的同事,我叫***你爸爸说,怕你一个人在家里不安全,让我来带你去找他。”我问:“那为什么我爸爸不自己来接我呢?”那个叔叔说:“你爸爸呀,太忙了,脱不开身,让我来接你去。所以,你跟我走吧!”我又对那个无聊的叔叔说:“等等啊,我给我爸爸打一个电话,等一下,很快就好。”于是我拿起家里电话,打了爸爸的电话号码,我扒在门上,大声的对爸爸说,好让那个“好叔叔”知道。我对爸爸说:“爸爸,你是让一个叔叔来接我到你的单位去吗?”爸爸说:“没有呀!”我说:“哦,我知道了,那我就跟这个叔叔去你的单位了。”爸爸说:“什么跟什么呀?你说什么呢,我怎么就听不懂呢?”我说:“知道了爸爸,我马上就出发。”于是放下电话,静悄悄的拿上了杀虫剂,走到门前,开开门,对着那个叔叔,猛喷。最后,那个叔叔,我这眼睛走了。哈哈,我看以后这个叔叔再来,我就哼哼,“玩死他”哈哈!~~
学会生存是每个人多要具备的一种自身报为功能,所以,大家一定要学我哦!
(2)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我也曾看过,可是相比之下《鲁滨逊漂流记》更真实,更贴切。主人翁鲁滨逊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却很清晰,因为他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做成的。
鲁滨逊这个人物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中产阶层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乐地过完一生,可是从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头促使他离开了家,展开了一段刺激的人与自然的生活。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多的艰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仅存的一点点人类文明所遗留下的生活资料向大自然展开顽强的斗争。其中,以安顿家园,造独木舟的情节可看出鲁滨逊善于发现和利用的特点。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降伏暴徒的事件,刻画了鲁滨逊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从而塑造了一个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面貌的形象。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满足于现状,最好是不经过任何风波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却不知道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是经不过任何打击和挑战的。有些人虽经过了一番考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一旦东西失去了,他们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怕再一次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大费周折。《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穿上鞋子去开始自己新的寻找。这样,他们的心态和心境才会更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懂得去追求,所以他们的远方就在不远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异军突起的菲尔普斯就是“勇于”的代表,年仅19岁,却在这次奥运游泳项目中已获得了5枚金牌,2枚铜牌,在参加的7个项目中一一获奖。虽然许多人在嘲笑他在奥运会前所跨下海口称:要一举多得7枚或以上金牌,破世界纪录。但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他才19岁,一个只会为自己而活的年纪,他却勇于夸下海口,他虽没有破记录,但他的实力足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实现这个愿望。他也勇于实现,他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苦练游泳的日子。
鲁滨逊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离开家,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钱,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捍卫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向世俗挑战:离家出走;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他勇于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舍身去救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战和磨练。
我想:我们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这样,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

《小棉和我》主要内容?

在现实社会当中,战争阴云依旧笼罩在人类社会的上空,而东南亚的柬埔寨,就是一个饱受战争危害的国家,曾经和平繁荣的国家,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
持续二十多年的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至今,在柬埔寨境内还留有300万枚地雷。
这些地雷完全被排除至少需要百年的时间,柬埔寨也因此被称为“地雷之上”的国家。
就在柬埔寨政府已经对国内的地雷问题感到绝望之时,结果一只老鼠的出现,让整个国家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一:战争阴云,地雷之上的国度
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的南部,东部和东南部与越南为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泰国接壤,全国国土面积约为18.1万平方公里。
柬埔寨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吴哥文化,但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柬埔寨不可避免地沦为他国的殖民地,直到1953年才获得独立。
独立之初的柬埔寨选择采取"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局势的变化,柬埔寨渐渐有"亲共"的倾向,这让美国警惕起来。
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柬埔寨和北越达成合作协议更是让美国人恼怒,决定搞垮西哈努克亲王,暗中资助柬埔寨以郎诺首相为首的反对势力,向西哈努克亲王施压。
1970年10月,柬埔寨首相郎诺宣布成立高棉共和国。
由于郎诺政府实施的"新高棉人主义",大肆地宣扬反越南民主思想,导致柬埔寨东部临近越南省份的越裔族群几乎灭绝,给后来越南入侵柬埔寨埋下祸根。
柬埔寨经过一番政变后,亲美派上台执政,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当中。
为了尽快结束越南战争,加紧了对越南的封锁和围堵。
在这种艰难的背景之下,"胡志明小道"应运而生。
大量的军用物资通过胡志明小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战争前线,被北越方面视为生命线的胡志明小道,自然就成为了美国方面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彻底切断这一条生命线,美国人对胡志明小道进行轰炸、围剿等手段。
美国甚至公然违背人道主义精神,在柬埔寨境内埋下了大量的地雷,企图以此来破坏胡志明小道。
不义之战终究会失败,美国在越南战争当中折戟后,撤离柬埔寨时非但没有将其中的地雷排除,甚至还将雷区图给烧毁了,可谓丧心病狂至极。
就在美国撤军之后,柬埔寨共产党也推翻了原来的郎诺政权,建立起了红色高棉政权。
但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柬埔寨和越南之间的摩擦日益升级。
先是红色高棉派军进驻富国岛,后被越南方面驱逐,最后因为红色高棉下的武装部队进入越南百春村进行屠杀,数千人遇难。
此次事件爆发后,越南当即组织约20万大军对柬埔寨进行全面的侵略。
红色高棉政权方面无法抵抗,节节败退,一度被赶到了泰国边境地区。
越南军方为了防止红色高棉政权返回柬埔寨,在长达750公里的地界上埋下了大量的地雷。
随着战线的转移,红色高棉政权也有样学样,为了对付越南军队埋下了更多的地雷。
地雷,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长达十余年柬埔寨越南战争之后,越南国内已经难以为继。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时候,全国有一百多万青壮年应征入伍。
而当时整个越南的总人口不过才五千万人左右,每年的军费开支占据了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就连越南当局也不得不承认"越南什么也没有",已经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有名的乞丐国度。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成为了必然。
1991年10月,柬埔寨和越南正式签订了相关的协议,标志着长达十余年的柬埔寨越南战争正式落下帷幕,但留给柬埔寨人民的苦难却远远没有结束。
当时的柬埔寨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战争后,已经沦为亚洲最穷国家,没有工业,没有现代化,农业成为了这个苦难的国家最后的希望。
而在柬埔寨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埋藏着数以千万计的地雷,柬埔寨当时的总人口也不过一千多万人,如何解决这些地雷,成为阻碍柬埔寨恢复国力的最大问题。
二:无尽苦难,巨大的排雷工程
柬埔寨的地雷几乎遍布柬埔寨全国所有的地方,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马德望、奥多棉吉、柏威夏三省境内特别是在柬埔寨和缅甸边境这一带,有着极高密度的雷区。
在当时,这些地雷常常埋在指挥所、防御阵地、战略要道以及一些桥梁公路旁边,甚至有些当地居民还把地雷当作是家庭防抢劫和盗窃的工具,埋在自己的院子里面。
从某些方面来说,柬埔寨就是一个巨大的雷场。
柬埔寨的地雷除了数量巨大之外,还有种类多的特点。
柬埔寨原本是不生产地雷的,但由于国家长达数十年的动乱,各派势力又受到不同国家的支持,自然而然地就有各种不同样式的地雷流入到柬埔寨。
从国家来看,这些地雷有来自苏联、美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
这些地雷主要是防步兵和反反坦克地雷,杀伤力极其巨大。
地雷,图片来源于网络
柬埔寨境内的地雷被埋藏的年代非常久远,从抗法战争到内战持续几十年的战争,地雷就不停地埋,埋雷的人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没有人知道这些地雷被埋在的何处。
综上所述,柬埔寨境内的排雷工作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
其中的困难,也不是柬埔寨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所能克服的。
柬埔寨境内的地雷,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柬埔寨的发展,以至于有人说,柬埔寨没有花费一分钱"进口"了数不清的地雷,同时也免费为人民"种植"了无穷的苦难。
排雷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地雷严重威胁着柬埔寨人民的生命安全。
地雷容易炸掉人四肢,炸伤的人又往往是炸死的两倍,在柬埔寨,残臂断腿的伤残人随处可见,且绝大多数失去了生活的能力,毫无经济来源,每天都在与死神作斗争。
据相关数据统计称,柬埔寨被地雷炸伤的人约有6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0.6%。
直至今日,柬埔寨每天还大约有100人被地雷炸伤,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与儿童。
地雷,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遍布的地雷还严重地制约了柬埔寨农业的发展。
柬埔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5%以上,就单从自然条件来看,柬埔寨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柬埔寨境内的可耕种面积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湄公河以及洞里萨湖两岸,拥有着大片肥沃的土壤,是妥妥的天然粮仓。
但柬埔寨存留的大量地雷让这些土地无人耕种,农民有地却也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耕种,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柬埔寨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柬埔寨的发展陷入停滞当中。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严峻的扫雷形势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据联合国有关数据统计,在世界70多个国家当中,埋有高达1.1亿颗地雷,按现有的技术要完全清除这些地雷,需要花费330亿美元和1100年的时间。
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地推动"加拿大公约"的签订和研究开发扫雷新技术。
在加拿大渥太华会议上,全球125个国家代表签署了一项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的公约,并且当中的大多数国家同意停止制造、出口和使用地雷。
地雷,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联合国的推动之下,一些大国加快全球人道主义扫雷行动,而柬埔寨自然是重点帮助的对象。
柬埔寨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地雷,作为雷患最严重的国家,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自1991年巴黎和平协议签订以来,联合国一直在柬埔寨派驻有扫雷工作队,法国等一些国家也积极为柬埔寨培养专业的扫雷人员。
尽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柬埔寨的扫雷工作仍然进展缓慢。
雷患,图片来源于网络
柬埔寨扫雷工作缓慢的原因除了时间长、范围广,无法得知具体的埋雷地点之外,柬埔寨本国自然特点也给扫雷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比如热带植物生长过快,加上红土地区的土壤富含铁铝等金属元素,一般的扫雷探测器并不管用。
而当时主要使用的澳大利亚研制的F—1A探雷器,对于那些埋藏深度深的地雷又不起作用。
总之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之下,柬埔寨的扫雷工作进展缓慢。
扫雷,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小老鼠,大作用
就在柬埔寨政府对此感到绝望之际,一只老鼠的出现,让柬埔寨的排雷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人们对于老鼠的印象似乎并不是这么的好,不仅仅给偷吃人类的粮食,甚至还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疾病。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鼠在众多科学实验当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海湾战争当中,美军的随行队伍当中就有大量的老鼠,它们的任务就是用来测量化学毒气。
老鼠,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的,在排雷领域,老鼠们的贡献也一样巨大。
当时负责研究"探雷鼠"的机构,是一家名叫阿波波的研究所。
专家们先是培育出爱吃"火药味"的饲料的老鼠,使它们无论在任何场合,只要一嗅到火药味就会立刻兴奋起来,然后再找一根类似于钓鱼竿的控制杆,将小巧的探雷鼠绑在"鱼钩"的位置,反复训练。
一旦探雷鼠嗅到地雷,就会离开奔跑过去,同样手持探雷杆的工作人员也会得到警示。
探雷鼠,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有时探雷鼠也触发地雷,但由于其比较灵活机敏,很少发生死鼠伤鼠的事故。
探雷鼠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柬埔寨的排雷工作效率。
传统的金属探测器在应用当中效果不尽人意,在几百次探测当中,往往只有一两次是真的。
而如果使用训练有素的探雷犬的话,其效率能够提高五倍以上,但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当发现几颗地雷之时它们会显得非常兴奋,丧失注意力,开始敷衍了事。
排雷,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探雷鼠则不一样,在工作期间,即使把它们最爱的花生米和香蕉放在一边,它们都不屑一顾,直到完成任务之后才会回头饱餐一顿。
探雷鼠在工作时,也不会受到硫磺、化学药品和各种土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且探雷鼠的训练成本也很低。
相比于训练探雷犬,探雷鼠只需要大概一半的时间,费用也仅仅需要训练探雷犬的三分之一左右。
探雷鼠,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有关数据表明,一只地雷鼠每天至少能排出上百颗地雷。
柬埔寨政府在得知排雷鼠的作用后,立马派遣专业人员去国外培训驯养地雷鼠的技巧,同时还大量进口这种老鼠。
在这群排雷鼠的帮助之下,柬埔寨的排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探雷鼠,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柬埔寨政府就把排雷行动当成是政府的优先事项。
在排雷鼠帮助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柬埔寨政府到目前为止,已经清除了2138平方公里的雷区,探测并销毁了超过109万枚杀伤人员地雷以及超过288万枚战争遗留爆炸物,地雷导致的伤亡人数从1996年的4320人下降到2021年的65人。
根据柬埔寨最新发布的《2021—2025国家排雷行动战略》,计划在202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清除战争遗留地雷。
雷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孝文.揭秘非洲排雷鼠:10只老鼠排掉上万平米地雷[J].今日科苑,2008(17):38-39.
[2]酸奶没泡沫.柬埔寨:一个踩在地雷上的国家[J].中学生百科,2021(33):32-34.
[3]潘一宁.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对柬埔寨中立的干涉(1956-1971)[J].南洋问题研究,2021(01):19-26.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shxyo.com
本文标题: 科苑读后感(一篇不低于500字的科学24小时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23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起长大的朋友读后感(我们一起长大读后感)圆明的毁灭读后感250(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2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