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第三部第四卷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8-23 06:57: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悲惨世界读后感求悲惨世界读后感,分成十篇写每篇400字左右,如果好给10Q币,绝对信誉“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

悲惨世界第三部第四卷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求悲惨世界读后感,分成十篇写每篇400字左右,如果好给10Q币,绝对信誉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1848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183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186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 “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悲惨世界 读后感

450字左右,急
悲惨世界读后感
读完《悲惨世界》,我在思考――“书中真是一个只有悲惨的世界吗?”
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悲惨世界 第四部 读后感 300字左右

这几天,我读完《悲惨世界》,我不由得为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命运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贫农出身的穷工人,为了挽救饥寒交迫的侄儿,他不得不去偷一块面包,因此被罚苦役,囚禁19年!19年啊,仅仅是为了一块面包被罚苦役,囚禁19年,那个世道真是太不公平,穷人的生活真是太悲惨了!冉阿让虽然自己饱经沧桑,但出狱后还是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别人知道他的经历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他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最终他还是凄惨地死去了,好悲惨的世界,好悲惨的人呀,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况且他犯的也算不上什么大罪。
  幸好,《悲惨世界》的时代已经远离了我们,我希望世界充满和平,充满友爱,再也不要有冉阿让那样悲惨的人了!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

急需!!!!!!!!!!
读《悲惨世界》有感
冉阿让——一个饱经沧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芳汀——一个在临死前都没能看见自己女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主教大人——一个怀着慈悲之心,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
珂赛特——一个年纪轻轻就遇到厄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马吕斯——一个对父亲厌恶,但当父亲去世才幡然醒悟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这些,都是悲惨世界里的主角。
“他穿着黄粗布衬衫,打着一根绳子似的领带。蓝布棉裤已经是破烂不堪。”他就是冉阿让,一个犯偷盗罪判了四年,在狱中越狱四次的人。在出狱后,无人敢收留他,就连狗舍都不欢迎他。只有卞福汝主教肯收留他,冉阿让却贼性不改,依旧偷了主教的银器。主教依然慈悲胸怀。最终冉阿让良心未泯,化身成马德兰救助了一方水土。但难逃罪责,进了监狱。在狱中仍然觉得不能就这样被关进监狱,芳汀躺在病床上等着自己的女儿呢!于是照样越狱,找到了珂赛特,并同意让马吕斯和珂赛特成亲,最终病死在了床上。
“那女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着一个大包裹。”这是芳汀,一个不幸的女人。她讲自己的女儿亲手塞进了两个“像虾一样不断退向黑暗的人”,德纳第夫妇把她和女儿视为一棵摇钱树,不断地从芳汀的手中抢过十个百个千个法郎,就连芳汀躺在了病床上,都没见过女儿一面,死前还以为珂赛特生活的很滋润呢!芳汀说:“我盼望着能立刻见到她(珂赛特)呢!只要把我的孩子接来,我的身体就好了!”
“卞福汝主教原名叫米里艾,是一个瘦瘦的老头,有七十五岁了。”就是这么一个“瘦瘦的老头,却具有悲天悯人之心。他为了让病人更加舒适,宁愿住到医院里,还能收留冉阿让这个十恶不赦的囚徒,实在是慈悲之至。
“她穿的是破衣,赤着脚,套一双木鞋。”她是珂赛特,小小年纪就去扫大街,扫马路。同样的年龄,她要帮德纳第姐妹修补衣服,做针线活。她从一个漂亮的少女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尽受德纳第夫妇责打的女仆人。她的命运直到遇见冉阿让才有了转变,却一生都见不到自己的母亲了。
“马吕斯生活虽然很贫困,却一心一意地攻读法律,立志做一个律师,”马吕斯是一个发奋的青年,生活潦倒却没有阻挠他的学习。他讨厌他的父亲,但当父亲去世时才慢慢的醒悟,决定继承父业,为共和党做努力。他深爱着珂赛特,可战争要让他们分开。最终被冉阿让艰难的救回,终于与珂赛特结婚了。
《悲惨世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在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像冉阿让、珂赛特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不断自励,最终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而像卞福汝主教这样在上层社会的人,也懂得去救助百姓,救助落魄的人。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不同阶层的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冉阿让虽然偷盗,但是还是觉得有愧于良心,于是改过自新,为镇上的人民创造了新的生活,还收养了珂赛特一辈子。德纳第夫妇心狠手辣,无论任何人都不放过,都要狠捞一把,他们就连芳汀这样善良的人都不放过,直到她临死,都没有把珂赛特送到她面前,就连书信里都还要骗她说女儿过得很好。珂赛特忍着做仆人还要被德纳第打的悲痛,在寒冷无比的冬天还要清扫马路,稍有停息便换来一顿毒打,一顿臭骂,看着德纳第夫妇的女儿在火炉旁玩着布娃娃,心里很是伤心。我想,她那时一定想着妈妈来看看她。
《悲惨世界》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在生活中,我们要能像冉阿让那样做错了事能及时的改正,像芳汀那样珍爱家人,像主教大人那样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像珂赛特那样坚忍不拔,像马吕斯那样能改过自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走的更远。
貌似有点长啊

悲惨世界读后感400字

快点,急!!!!
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本文标题: 悲惨世界第三部第四卷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58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竹石读后感600字四年级(读竹石有感 举例说明)朱自清的春背影的读后感(朱自清《背影》读后感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