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专业地评价或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或是其中的片段)

发布时间: 2022-07-15 09:01: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格列佛游记精彩片段和赏析,赏析多一些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社会,其影响力依然十分深远。198...

如何专业地评价或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或是其中的片段)

格列佛游记精彩片段和赏析,赏析多一些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社会,其影响力依然十分深远。1985年,《生活》杂志作过一次读者调查,这部小说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总票数排名第十一位,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之大。这部小说堪称英国乃至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在感受作品深刻的讽刺内涵的同时也要看到作品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各人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之一句话,要辨证地看待每一部文学作品,这才是科学的阅读态度。下面就主要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三方面来了解一下。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人物形象
要想深入理解《格列佛游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首先就要从人物形象上进行分析,特别是本书的主人公格列佛,因为他是贯串整部作品的主线,他不但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
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善良、正直,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道德评价标准。由于格列佛在行医的过程中不愿做出有违医德的事情,所以他的生意清冷,以致生活艰难,不得已当了一名随船医生,踏上海上的冒险之旅。由于他的善良,他甚至遭到小人国君臣的猜疑和迫害。
他是一细心的观察者和深刻的评论者。格列佛的所到之处,他不仅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而且还细心观察当地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等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将这些情况跟自己国家的情况作比较,从而做出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评判。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格列佛在作品中的评价功能也在不断增强。第一、二卷中,格列佛主要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中间插入一些评论,而到了第三、四卷,他已经逐渐从“参与者”的身份向“旁观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叙述者和评论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格列佛已经超越了“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资产者形象”,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个人价值标准的社会批判者。此时书中的格列佛俨然已经成了作者斯威夫特的代言人,格列佛的评论多少反映出斯威夫特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人公的批判视角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小人国中,他相对来说体形巨大,而且心地善良,跟小人国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比起来就显得更高大了,所以作品所采取的批判视角是俯视的。而在大人国的皇帝面前,格列佛的视角是先平视后仰视。通过与皇帝的争论,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文治武功和辉煌历史实际上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暗杀、屠戮、革命或流放”,从的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在飞岛国中,格列佛是一个旁观者,他接触到了政治、司法、科学、文化等领域中的种种丑陋现象,由此而开始反观自己国家的显示,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暴露和批判。而在慧骃国中,格列佛是一个内省者和人类社会的彻底的批判者,他虽然继续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抨击与批判,但讽刺的矛头已经指向以“耶胡”为代表的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作者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人物各有特色。虽然这些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一定的讽刺或影射内涵,但人物本身又是一群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还借格列佛之口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小人过皇后的怨毒、大人国皇后的和蔼可亲、小保姆葛蓝达克利赤的善良、飞岛国贵妇的怪癖和慧骃国女“耶胡”的情欲等,无不让人找到显示的影子。

文学作品赏析10篇每篇400字左右 赶着要

  文学作品赏析10篇

  1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2《羊脂球》
  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土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好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

  3.《茶花女》
  年轻貌美的玛格丽特是巴黎最著名的妓女,因酷爱茶花,人称“茶花女”。她与并不富有的阿尔芒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也就意味着她拒绝了钱财来源。玛格丽特身患肺结核,阿尔芒带她到乡下疗养,享受甜蜜生活,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于是,阿尔芒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他让阿尔芒去巴黎等他,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阿尔芒回到乡下,发现玛格丽特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甚。不明就里的阿尔芒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妓女作情妇,随时刺激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忍受不了,离开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处于弥留状态。她把事情的真相写在了日记里,交给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转交给阿尔芒。直到死去,阿尔芒也没能来看她。直到听说玛格丽特死去,来到她的遗物拍卖会现场,即作品开头的部分
  感触:一个娇媚放浪的女子与一个矜持娇贵的女子相比,我会毫不忧郁地选择第二者。在当今这个时代,女人们放弃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尊严,卑躬屈膝地用自己的肉体来得到物欲的满足。但是当我看到《茶花女》时,我的心为之震撼,我没想到一个妓女需要用钱来浇灌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如此的高贵。
  玛格丽特的生活,我不直该用什么来词语来形容。或放荡,或精彩,或悲惨,或深刻……这种浓浓的,令我挥洒不去的印象,促使着我写下个人对《茶花女》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再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一个如此高贵的妓女。她的身份是许多公爵夫人所耻笑的;是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有一点点权利的人都可以蹂躏的;是我们在谈笑时嗤之以鼻的;是……大概“妓女”这个字眼,充斥着大家的排挤、偏见。
  玛格丽特无疑是一个值得令人追忆的妓女。为了奢侈的生活,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为了纯洁的爱情,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了毫不相干的另一位女子,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她的一生,正如书中所说,“她的生命已经不属于她自己的了。”她都在为着别人而活。为着别人而活,本身高贵的人,我们就称之为“无私”;本身低贱的人,我们就叫作是“狗”。命运给予人们的,总是如此的不公平。
  玛格丽特没有干净的身体,却有一颗干净的心灵;许多让我们认为是“值得尊敬”的有身份的人,有着干净的身体,却缺少一颗干净的心灵。上帝有时会睡觉,但是又不能不关照着人间,于是上帝就如猫头鹰一般睁只眼,闭只眼。而玛格丽特,正巧是上帝闭着的那只眼中的一个不幸的妓女。
  一直到死,她都无法得到片刻的自由,片刻的安宁。她的心灵、生命就如一碗没有端平的鸡汤,虽然很珍贵,却始终还是要洒出来;就如一叶孤单的小舟,不、飘荡在渺无人烟的海域上,找不到能让她休息的港湾。
  4.《雾都孤儿》
  这是一部十分著名的小说,作者狄更斯,是英国的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奥里弗的孤儿,他的童年是在济贫院里度过的。后来,他被送到一个棺材铺里当学徒。因不堪忍受老板娘的压迫,他向伦敦逃去。路上,他遇上了一个外号机灵鬼的人,把他骗进了贼窝,在两次偷盗中,他都遇到了好人,把他留在家里抚养,但又一次次的被抓回去。终于,由于南西变好,告诉了他们偶然听到的一个秘密,说奥里弗的同父异母哥哥为了财产,要杀他,于是逮捕了贼窝的人,但出于同情,奥里弗放过了它的哥哥。奥里弗的灾难终于结束了,他被他第一次偷的那位老绅士收为义子。奥里弗才知道,他偷的两次,被偷的竟然是他父亲的好友和他的亲姨妈。
  整部小说曲折惊险,让人不仅为奥里弗的身世叹息,为坏人说愤怒,被善良人所感动,为奥里弗最后的幸福生活而高兴。而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在两次奥里弗陷入危难时,没有计较他偷了东西,而是十分同情他,并帮助了他的两个人。因为他们的善良,奥里弗才得救,也因为他们的善良,才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受苦的孩子,是将来少了一个贼,多了一个好人。如果世间的人都想他们一样的话,我想,世上便不会有受苦的人,不会有那么多的孤儿。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我也为其中的南西所感动,她是贼窝得一分子,但她没有被贼窝染黑了心,她知道悔改,知道去怜悯一个孤儿。但她也是被那个善良的人所感动了,可见如果多一个善良人,也许可以多感化一个在贼窝里的一刻还有一点点人性的心。但是,我也为南西所悲哀,她最后的结局十分惨,她被打死了,而打死她的人,确是她一直不舍得离开的人。南西曾有许多机会逃离那个肮脏的世界,但她放弃了,就是舍不得最后那个打死她的人。
  奥里弗,南西,善良的绅士和小姐,贼窝里的人以及《雾都孤儿》中的所有人,都使我知道了许多东西。《雾都孤儿》,一本好书。
  5.《红与黑》
  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表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6.《嘉莉妹妹》

  18岁的嘉罗琳(嘉莉)离开自己的父母,到芝加哥找姐姐,想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之前曾经去过姐姐家一次,但毕竟对城市生活非常陌生。在火车上,被推销员德鲁埃认识,互相交换了在芝加哥的地址。

  到达姐姐家后,找工作并非非常的顺利,曾经在一个每周收入只有四块半的鞋店工作,但是,在给姐姐交完每周四块钱的食宿费后,只有五角钱的使用空间,而这些,并没有阻挡住对城市灯红酒绿生活的向往,富人生活的诱惑始终在吸引着她,但是,出路在哪里呢?

  由于工作的辛苦,淋雨病到后,这唯一的工作也就没有了。姐夫无法得到应得的食宿费补贴家用,让嘉罗琳产生回老家的念头。推销员德鲁埃在找到嘉莉后,了解她的情况,愿意资助她,又鼓起了她继续待在城市的念头。嘉莉给姐姐留了一张纸条后,就和德鲁埃一起在租住一个公寓里。

  从此以后,嘉莉就在德鲁埃的影响下,开始去适应城市生活,去看演出、吃饭等,此时的她,认为有钱的日子真舒服,也感到非常的幸福。这是她到芝加哥之后第一次感到幸福,特别是透过阳台的窗户,看到路边走过的,曾和她在鞋店工作类似的女工时,她非常满足目前的物质生活。

  通过德鲁埃,嘉莉也认识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相对对城市生活不太陌生的嘉莉发现,赫斯特伍德其实比德鲁埃更风趣幽默,更善解人意。其实要知道,他们两人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工作的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也就不同,而这些,嘉莉她不知道。

  在德鲁埃外出工作时,她发现自己和赫斯特伍德非常谈的来,频频的约会,心中会时不时地想起赫斯特伍德。但是,这种变化被德鲁埃发现后,告诉她,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的,嘉莉发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准备疏远赫斯特伍德。

  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但是追逐物质享受和交际的妻子,没有和丈夫有过多的交流,赫斯特伍德和妻子的生活没有激情。嘉莉的纯洁让他心动,可是自己的资产都在妻子名下,钱的问题让赫斯特伍德非常尴尬。

  为了和心动的人在一起,为了不受到妻子的讽刺挖苦,逃。赫斯特伍德一心想和嘉莉远离这个让他痛苦和烦闷的家,让嘉莉离开德鲁埃和自己在一起。一天营业结束后,赫斯特伍德拿了酒店的营业款,当夜找到嘉莉,欺骗她德鲁埃受伤把她拉上了开往蒙特里尔的火车。
  虽然离开了芝加哥,但是,侦探的到来还是让赫斯特伍德交出了大部分公款,同时,为了避免遇到昔日的熟人,他们到达纽约。
  纽约的生活水平,让赫斯特伍德认为必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否则的话,留下的钱无法长久满足嘉莉日常的开销,毕竟嘉莉没有太多城市工作的经验,生活的压力目前不应该让她有。

  赫斯特伍德把留下钱的一大部分与别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店,他负责经营。工作忙碌的他,渐渐没有时间陪在嘉莉身边,嘉莉打发时间,认识了新来的邻居万斯先生和夫人。他们三人会到百老汇吃饭、看演出。嘉莉意识到,在百老汇大街上游玩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钱人,他们不是单单地来游玩,是来摆阔的,让嘉莉非常羡慕。

  可是,赫斯特伍德合伙的生意受骗了,两人的生活开始拮据起来,经常为一些琐碎的事发生争吵。接连半年多的时间,逐渐年老的赫斯特伍德也没有找到工作,也丧失了继续工作的热情。无奈之下,嘉莉想起在芝加哥时,自己曾有过一次登台演出的经历,当时是帮助德鲁埃给别人许下的诺言,挽回了德鲁埃的面子。

  工夫不负有心人,嘉莉从合唱歌舞队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由于她热情的投入,迅速地得到经理的认可和提拔。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她还用自己的钱照顾赫斯特伍德,但是她发现,赫斯特伍德沾染上赌博的毛病,让她恼火。在给赫斯特伍德留下一部分钱后,和一个女同伴在外边单独租了一个住处。

  嘉莉的演出工作,一直比较顺利,慢慢地,她也成了百老汇出名的女演员。离开嘉莉的赫斯特伍德,最后也死去了。出名后的嘉莉,车马有了,豪华的住处也有了,银行的存款也有了,请她吃饭、玩的朋友也非常多,但是她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她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躺椅上,看着窗外,她觉得,物质生活满足的她,非常孤单。

  故事到这就讲完了。享受物质生活的嘉莉为什么不幸福呢?任何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想过富裕的生活,希望自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什么得到这些条件的嘉莉不幸福呢?其实,她刚到芝加哥的时候,在火车上,她也是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执着的向往,真正得到的今天,却不幸福,感到孤单?为什么?到底生活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才能让人真正感到幸福呢?
  其实追求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活,永远都不会错。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但不是目的,人应该过有意义的生活,有真正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7.《双城记》
  双城记》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的交织体。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正映照了当代的时代气息。它用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杠架,细致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成就和错误,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成为亮丽的一笔。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性格都十分鲜明,在每个人的身上蕴含着一种单纯的情感。曼内特是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历经磨难后仍然宽容地将心爱的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露西是温柔善良的典型的贤妻良母,为了可能让丈夫看到自己一眼,每天下午风雨无阻地到大墙对面站两个小时。达尔内正直、豁达,是个在当时社会少有的贵族,他为了自己"神圣的目标"和真挚的爱情,放弃了爵位与财产;为了搭救老管家而只身回到险象环生的法国。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也就是那个有点令人憎恶的泰雷兹.德发日了。但是她也是极其悲剧意味的人,失去亲人的悲惨经历使她从一开始就苦大仇深,在她看来,活着的意义就是在革命胜利到来之时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可是等到革命胜利时,她许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仇却失去了对象,她的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为了发泄积愤却拿侯爵兄弟的儿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条与那些伪贵族同样残忍的道路,于是她的种种行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读者同情与谅解。而小说的戏剧性在于,泰雷斯因为手枪走火而结束了她那咄咄逼人的生命,也许这才是她最佳的结局。

  他爱上了露西,却不愿去追求,他内心的善良使他担心自己"难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着她一起堕落。"他的爱是无私的,奉献的,他满足于偶尔看看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儿,他羡慕达尔内,他恨他,但在痛苦情绪纠缠中,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他们永远幸福,因为"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好贪杯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个极崇高,极纯洁的人。最后,他向露西表达了爱情,那段话是我一直铬记在心的,每次读起,都不免心中感到酸楚,如果他能多给自己一点儿信心,或许这个悲剧也不会如此的伤人。"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的最后的梦。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见到了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这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已死灰的往日的梦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我曾有过许多没有成形的想法:重新奋起,改弦更张,摆脱懒散放纵的习惯,把放弃了的斗争进行下去可那只是个梦,整个儿是个梦,一个没有结果的梦,醒来时还躺在原来的地方,不过我仍希望你知道你曾唤起过我这样的梦。"
  8.《飘》
  我觉得《飘》的最大魅力在于深刻描述了男女之间因为情感的错位而产生的一种扣人心弦、揪心抓狂式的感受。每每男女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彼此的那种情景出现就特别想骂他们傻,其中最令人心里堵着的地方就是小说的结尾,一方幡然醒悟,而另一方却去意已决。也许每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要懂得珍惜真正爱你的人。而这恰恰最能够直抵自己对待情感的态度和状况。每一个人都渴望爱情,你爱着一个人,你是多么的希望他/她懂得珍惜,对不对?另外一个人在爱着你,他/她同样也希望你懂得珍惜,难道不是吗?如果你和对方的爱出现了错位,那么作为第一种情形,你会向他/她推荐,看一下《飘》,甚至还特别想把最后那个章节翻给他/她看:珍惜我吧,再不珍惜,我可要走了哦
  如果是第二种情形,他/她就会向你推荐,看一下《Gone with the wind》,而且也是多么想把最后那个章节翻给你看。因此,在我看来,天底下的爱情就可以归结为N个错位的情爱交流,只有真正找到彼此相爱的人的时候,才能够使得双方的位置准确而且才能奏出美妙的爱情之歌。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彼此相爱的人、真正值得厮守一生的人呢?并不是所有你爱的人,也并不是所有爱你的人都值得真正的珍惜并与之结合。爱斯佳丽的人何其多啊?但是真正值得她依靠和相守的却只有瑞特一个,但她却不那么懂得珍惜,而斯佳丽一直爱着的、眷恋着的那个阿希里却并不适合她。于是,我们遇到几乎人人都会有的困境:面对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们该怎么选择呢?
  有这么一句话:聪明的女人会嫁给爱她的男人,而愚蠢的女人才会嫁给她爱的男人。在理论上,这是非常经典的判断。而事实,在恋爱里,没有谁是聪明的,其实全都是傻瓜。在爱情里,只有运气好的傻瓜和运气糟糕的笨蛋而已。一个傻瓜爱上了一个笨蛋,却居然发现这个笨蛋也是爱着自己,这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对——笨蛋配傻瓜,当然他们是幸福的。
  而在《飘》里,像瑞特这样在爱情上表现得极端聪明游刃有余的成熟男人,换一个角度看,他其实是个大笨蛋(斯佳丽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这么一个女人真心付出但是一直都没有能获得她内心多年来像对待阿希里一样的爱。但是面对爱情,我们还能说什么呢?爱情的奥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只要你用心经营,同样会有一曲自己的爱情之歌,希望它少些哀怨和忧愁,多一些欢乐与幸福。
  恢弘悲壮的南北战争都只是成了爱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已,其中令人荡气回肠、哀怨曲折的爱情啊~并不会随着老南方的远去而GONE WITH THE WIND~
  9.《复活》
  当我第一次看到“复活”这个书名时,我心里就产生了疑问:谁,怎样就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时,我知道了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的白纸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叫它“复活”的用意。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家中的女仆卡秋莎产生了爱情,但没有过多的表露。当他做了几年的军官回来后,原本善良的他变成了一头野兽,他玷污了卡秋莎,给了她一笔钱后就抛弃了她。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目睹了审理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马斯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悔恨情绪。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与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马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马斯洛娃,一个妓女,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10.《九三年》
  西穆尔登对于郭文的感情如同高山流水,无边无际同样深深的打动了我.当他知道郭文放走了人犯时:脸色苍白的像是一具死尸.他动也不动,好像一个受了雷击的人.他仿佛是停止了呼吸,一大滴汗珠在他额上出现. 在决定是否判郭文为死刑时:他的脸色不再是苍白色,也不是青灰色的了,了的脸色是泥土色.即使再场的人都是裹着尸布的死人,也不会比当时更静寂.还有一段:一个注视自己婴儿的母亲,也不会比他此时的目光更慈祥,更无法形容……..然后他跪下来,轻轻地拿起郭文的手,把自己的嘴唇凑上去………西穆尔登深沉的心没有什么涌出来,他只能够喊一句:郭文!这种深情让我怎能不为之动容?让我怎能不为之落泪?我的感情溶入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汇成一股不可名状的感情猛烈的冲击着我的心!

  郭文沉思时有大段大段的说理,而此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烦躁!那些语言势如破竹,汪洋辟捭。虽是说理却字字句句流露出了千情万感.看到后面我竟然如同在看悬念小说,急切的想再看下去.故事情节并无悬念却能这样的吸引我,因为___情!我急节的想要看到西穆尔登将如何面对郭文?他将会有怎样痛苦的表现?我虽早知道孩子被救了,却仍旧想知道孩子是怎样被救的?为几个孩子深深的担忧,以情引人竟能有这样的效果,真不愧是雨果!真不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草房子的精彩片段+赏析

thanks
《草房子》佳句 赏析

1.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声。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切植物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气的干燥炎热。并且写孩子们一个一个游泳与行人匆匆的走,也侧面烘托出太阳的炎热难耐。写出了农村夏季风情的景色。对太阳描写的一系列动词优美恰当,如:滚动、袭击、露。。。。给文章添了文采。

2.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鸽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系列人的动作:俯冲,拔高与穿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写出白鸽们飞翔时的形态,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天空低垂,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的飘逝,从此,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雨大时,仿佛天河漏底,厚厚实实的雨幕,遮挡住了一切:树木、村庄。。。。。就只剩写了这厚不见底的雨幕。若是风起,这雨幕飘飘洒洒,犹如巨瀑。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到处在筑坝、围堤。坝中又有坝,堤中又有堤,好像在准备随时往后撤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幕比作巨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的气势浩大、雄伟磅礴的景象。环境描写也为下文细马家被淹作铺垫,引发读者思考与担忧。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烘托出当时农村环境的恶劣。

4.夕阳正将余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衬了一个细长条儿。余辉育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赏析:利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寂静安适的氛围。结尾意味深长,暗示了细马已经懂事,已经能担负家庭重担,引发读者思考。

5.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枝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的竖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绽开的荷花比作硕大的毛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未绽开的荷花的挺立墨黑的模样。烘托出一片和美安适的情景,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其中“翻卷”一词用的很好,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微风的轻柔与微风吹拂时情态,引人入胜。

6.桑桑再往前看,朦胧的泪眼里,那个黑点已完全消失在黄昏时的风雪里……

赏析:传神的写出了桑桑难过、后悔的心情,想挽留却没勇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它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写出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却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以感人心魄之感,有时更会催人泪下。
  《草房子》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蒋一轮与白雀的美好恋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以浪漫与温馨为开端的。蒋一轮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长得好,笛子吹得好,篮球打得好,语文课讲得好……在桑桑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白雀是被蒋一轮悠长的笛声打动的。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白雀在田野上走总会把很多目光吸引过去。她就那么不显山不露水地走,在人们的眼里,却有说不明白的耐看。她往那儿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很耐看。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正是《红菱船》这出小戏将蒋一轮与白雀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便有了荷塘边草地上那动人的一幕。微风翻卷着荷叶,微微绽放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帅气的蒋一轮用迷人的姿势倚在柳树上,奏出悠扬的笛音。白雀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下,动作格外的柔和。这一切如梦如幻,正有如两人之间的恋情。但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在生活的压力与诱惑面前,却显现那么脆弱与无奈。白雀对蒋一轮的情感发生动摇,是和她的生活中出现了谷苇———这个从世俗观念看比小学教员似乎更为有权有势的镇上文书分不开的;就这样生活的现实与琐碎构成了爱情途中最大的障碍。
  《草房子》里一直回荡着“悲悯”的情怀。比如温幼菊长期与药罐为伴;桑桑得了绝症,只是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复生;秦大奶奶既寡且独;邱二爷无后代,住房被淹没,又得绝症死去,杜小康家遭破产,纸月不知生父为谁,孤苦伶仃地与奶奶为伴,最后不知道下落……这些情节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会压在读者心头,也许这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悲悯的感觉也会让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俯视和亲近的力量。无论是人性美、人情美、悲剧美在曹文轩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他说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这两者都很重要。充满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苦难给了他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他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好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体裁、主题和故事。开门见山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由此,以自己的困苦童年为依托,曹文轩试图引导读者透过人物的困苦历程,咀嚼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从而企图借助他所谓的“苦难”的刻刀,在青少年的心灵上留下印记,让人变得充实和坚强。
  《草房子》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这里有水网密布,垣篱交错的江南水乡油麻地,有掩映在红色枫树中的金色茅草房,有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通过风景描写营造了一个个具有梦幻感的和谐的美丽家园。乡野的纯美与宁静,散落在油麻地竹丛与夕阳下的那片金色的草房子,微风吹动艾叶哗啦哗啦的翻卷声,清风吹拂荷花飘散在空中的清香……这一切都充满了无尽的情趣与诗意。“草房子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的。那些生长在海滩上的茅草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掩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的都长得很有韧性。”“油麻地小学的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油麻地的草房子美得精致、美得纯粹。”

  艺术手法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草房子》的温情触及宿命、悲剧、死亡等形而上的母题,也可以在宁静、高雅的风气中抵达哲思的深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阐发是与悲剧性杂糅在一起的,作品的主要人物诸如桑桑、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蒋一轮、白雀、温幼菊、桑桑的爸爸、秦大奶奶等人无不经历过人生中无法逾越的藩篱和沟壑。他们承担的或许并不是那种彻底的、撕裂的悲剧,而“是一种深蕴的、无声的,却又是震撼人心的日常命运悲剧和心灵悲剧,吻合传统的蕴藉、敦厚、含蓄的美学风韵。在他用‘感性的、直觉的、整体把握的和审美的方式构筑的悲剧世界中,我们看到了悲剧后面的温情与美丽”。《草房子》中最动人的悲剧是爱的苦涩与幻灭。蒋一轮与白雀因为排演小戏《红菱船》而擦出爱的火花,无奈因为白雀父亲的反对,他们只能依靠桑桑这个机灵的小信使暗寄情笺,桑桑在月光下摇着大船将一对才子佳人荡进芦苇深处时的情景又是多么富有诗意。这段苦恋经历了桑桑“丢信”的误会、白雀遇到谷苇(物质)后的迷失,在蒋一轮结婚后,它仍然没有完全破碎,鸿雁传情的故事仍在重演。在蒋一轮凄楚的笛音、白雀脱俗的秀美以及月朦胧鸟朦胧的芦苇丛中奏响的这段爱情小调注定是场悲剧。作者将悲悯、爱抚的眼光投注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知道隐情后的蒋妻终日以泪洗面,“瘦如白纸”,蒋一轮扶着妻子到田埂上吹笛,只是不知道那笛声究竟为谁而鸣,白雀远去江南将一包信件留给了桑桑,而桑桑在这场波澜中隐约初识了关于爱、关于幻灭的隐痛。
  《草房子》格调高雅,展现在许多个方面:一个诗化的主题、一些干净而优美的文字、心灵圣洁的女性形象、一种不同流俗的精神境界,但最主要的方面,却竟然是风景。例如,“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草房子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的。那些生长在海滩上的茅草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掩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的都长得很有韧性……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油麻地的草房子美得精致、美得纯粹”。它确实像作家用文字描绘出来的风景画镶嵌在故事中,散发着纯淡、恬静、神奇的光芒,使人不禁身陷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氛围中。再比如“那隐藏于深院中的浸月寺,四角翘翘,寺后有几丛竹林,几株高树,寺前有棵苍虬的古槐,风起时挂在四角的风铃则丁当作响。里面藏着一个年轻英俊的儒僧,和一段凄凉、绝美的爱情传说。有一个叫纸月的女孩经常来这里,跟着这个僧人习字吟诗”,这样的情和景,怎么说来都是一副令人沉醉的诗画。
  《草房子》的风景描写,不仅仅是美的调和剂,也是在展示一部自然的圣经。“自然与人从根本上具有生命的同质性,甚至高于人的生命,它蕴藏着有关生存、灵性的大智慧,人的很多思想、行动皆是由自然的启发而生成。我国古代艺术的精粹无不与自然结缘:诗词歌赋中的阳春白雪,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中国画的淡墨清竹、山水写意;古今中外的很多小说家也都是风景画的大师:契柯夫、蒲宁、屠格涅夫、川端康成、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等”。风景的作用除了营造氛围、孕育美感之外,在参与小说的精神建构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阳光照着院子里的一棵柿子树,树叶就将影子投在了院地上,无风时,那枝叶的影子很清晰,一阵风,就把影子摇乱了,乱得晃人眼睛。风掠过枝头,总是那番单调的沙沙声。”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讲究品位并曾获得过公认性奖项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中讲述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内容梗概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佳句 赏析

1.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声。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切植物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气的干燥炎热。并且写孩子们一个一个游泳与行人匆匆的走,也侧面烘托出太阳的炎热难耐。写出了农村夏季风情的景色。对太阳描写的一系列动词优美恰当,如:滚动、袭击、露。。。。给文章添了文采。

2.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鸽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系列人的动作:俯冲,拔高与穿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写出白鸽们飞翔时的形态,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天空低垂,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的飘逝,从此,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雨大时,仿佛天河漏底,厚厚实实的雨幕,遮挡住了一切:树木、村庄。。。。。就只剩写了这厚不见底的雨幕。若是风起,这雨幕飘飘洒洒,犹如巨瀑。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到处在筑坝、围堤。坝中又有坝,堤中又有堤,好像在准备随时往后撤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幕比作巨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的气势浩大、雄伟磅礴的景象。环境描写也为下文细马家被淹作铺垫,引发读者思考与担忧。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烘托出当时农村环境的恶劣。

4.夕阳正将余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衬了一个细长条儿。余辉育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赏析:利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寂静安适的氛围。结尾意味深长,暗示了细马已经懂事,已经能担负家庭重担,引发读者思考。

5.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枝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的竖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绽开的荷花比作硕大的毛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未绽开的荷花的挺立墨黑的模样。烘托出一片和美安适的情景,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其中“翻卷”一词用的很好,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微风的轻柔与微风吹拂时情态,引人入胜。

6.桑桑再往前看,朦胧的泪眼里,那个黑点已完全消失在黄昏时的风雪里……

赏析:传神的写出了桑桑难过、后悔的心情,想挽留却没勇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草房子》佳句 赏析
1.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声。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切植物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气的干燥炎热。并且写孩子们一个一个游泳与行人匆匆的走,也侧面烘托出太阳的炎热难耐。写出了农村夏季风情的景色。对太阳描写的一系列动词优美恰当,如:滚动、袭击、露。。。。给文章添了文采。
2.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鸽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系列人的动作:俯冲,拔高与穿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写出白鸽们飞翔时的形态,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天空低垂,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的飘逝,从此,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雨大时,仿佛天河漏底,厚厚实实的雨幕,遮挡住了一切:树木、村庄。。。。。就只剩写了这厚不见底的雨幕。若是风起,这雨幕飘飘洒洒,犹如巨瀑。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到处在筑坝、围堤。坝中又有坝,堤中又有堤,好像在准备随时往后撤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幕比作巨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的气势浩大、雄伟磅礴的景象。环境描写也为下文细马家被淹作铺垫,引发读者思考与担忧。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烘托出当时农村环境的恶劣。
4.夕阳正将余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衬了一个细长条儿。余辉育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赏析:利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寂静安适的氛围。结尾意味深长,暗示了细马已经懂事,已经能担负家庭重担,引发读者思考。
5.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枝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的竖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绽开的荷花比作硕大的毛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未绽开的荷花的挺立墨黑的模样。烘托出一片和美安适的情景,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其中“翻卷”一词用的很好,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微风的轻柔与微风吹拂时情态,引人入胜。
6.桑桑再往前看,朦胧的泪眼里,那个黑点已完全消失在黄昏时的风雪里……
赏析:传神的写出了桑桑难过、后悔的心情,想挽留却没勇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草房子》佳句 赏析

1.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声。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切植物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气的干燥炎热。并且写孩子们一个一个游泳与行人匆匆的走,也侧面烘托出太阳的炎热难耐。写出了农村夏季风情的景色。对太阳描写的一系列动词优美恰当,如:滚动、袭击、露。。。。给文章添了文采。

2.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鸽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系列人的动作:俯冲,拔高与穿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写出白鸽们飞翔时的形态,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天空低垂,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的飘逝,从此,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雨大时,仿佛天河漏底,厚厚实实的雨幕,遮挡住了一切:树木、村庄。。。。。就只剩写了这厚不见底的雨幕。若是风起,这雨幕飘飘洒洒,犹如巨瀑。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到处在筑坝、围堤。坝中又有坝,堤中又有堤,好像在准备随时往后撤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幕比作巨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的气势浩大、雄伟磅礴的景象。环境描写也为下文细马家被淹作铺垫,引发读者思考与担忧。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烘托出当时农村环境的恶劣。

4.夕阳正将余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衬了一个细长条儿。余辉育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赏析:利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寂静安适的氛围。结尾意味深长,暗示了细马已经懂事,已经能担负家庭重担,引发读者思考。

5.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枝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的竖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绽开的荷花比作硕大的毛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未绽开的荷花的挺立墨黑的模样。烘托出一片和美安适的情景,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其中“翻卷”一词用的很好,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微风的轻柔与微风吹拂时情态,引人入胜。

6.桑桑再往前看,朦胧的泪眼里,那个黑点已完全消失在黄昏时的风雪里……

赏析:传神的写出了桑桑难过、后悔的心情,想挽留却没勇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老舍作品片段及赏析

老舍作品片段及赏析rn不要复制!!只要片段,不要太长。哪位好心人帮帮忙啊!谢谢了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认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满族的隐含的、深沉的、难以言语的真挚的感情。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谈《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的处理:  鲁迅说过:"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究竟以后一种为好"①。古今中外的著名剧作,无不是通过导演、演员等人的共同努力,才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正是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演员等人的创造性劳动,才得以在国内脍炙人口并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给老舍带来了"世界文豪"的声誉②。
  北京人艺的同志是了解老舍的。他们从演出《龙须沟》起,便在自己的戏剧活动中与老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茶馆》的演出中,总的说来,他们是忠于老舍的作品的,以他们精湛的艺术,传达出原著的精神,丰富了原著的生活内容,给了观众美妙的艺术享受。不过,对《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他们都采取了与原剧本不同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收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是,这是不是唯一可能的选择?能否有别的,甚至是与老舍原著更为吻合的处理?本文想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  《茶馆》第一幕的结尾,最初在《收获》发表时,落在康顺子晕倒,庞太监说"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接着发出一阵怪笑这样一个令人发指、使人战栗的情景上。后来,导演焦菊隐同志有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尾:康顺子被刘麻子用凉水喷醒过来,庞太监怪声怪气地说:"哟!她又活了!"接着发出怪笑。这时,从开幕起就一直在下棋的茶客乙忽然站起来朝对面的茶客甲大声说:"将!你完了!"庞太监等一愣,然后闭幕。
  对于这样一个结尾,许多同志是很欣赏的。北京人艺的同志认为:"'将!你完了!'既是人物的台词,又寓意着对庞太监所代表的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警告。"③"棋迷的一声高喊,既合乎人物此时此地的思想动作,又预示出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命运,这不仅是一幕戏的闭幕,而且是寓意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④有的同志还认为"将!你完了!"是"带三关意义的台词","第一是指它直接表示棋势的定局;第二是指它暗示受害者的命运;第三是指它象征腐朽的清王朝。"⑤
  不过,这个结尾处理给我的印象却不一样。当我看演出(录像)时,总觉得这是"多此一举",读了上述分析再去看时,更觉得它是多余的了。因为不管是双关也好,三关也好,有意安排的结尾都是在对剧本的思想作并非必要的提示。因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主题,早就贯穿在这一幕的始终,通过那一系列离奇而又富于时代特征的事件显示出来了,也就是说,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⑥了。不是连常四等这样的旗人,也从具体实例中看出"大清国要完"吗?又何须在结尾再来提示呢?作这样的提示,不啻是不放心观众,不放心剧本本身形象的力量,而要在最后把思想倾向直接间接的"特别地说出"⑦。这对于已经理解了舞台形象的意义的观众,就成为一种累赘了。而且,那样一来,也把观众对于康顺子命运的关注冲谈了--而这正是连接一、二幕的重要纽带之一。至于那既暗示被清王朝迫害的人的命运又象征清王朝这样截然相反的双关意义,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
  老舍后来在《茶馆》出单行本时,部分吸取了它,改为: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静场、
  "茶客甲(正与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这里,与其说是为了突出"你完了"的双关意义,不如说是为了以那样一个残忍阴冷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从幕布拉开后逐渐明确起来的思想:这样的时代非完不可。在庞太监说完那句没有人气的话后,老舍有意安排了一个静场,以强调表现出其他当事人在听到这种出乎意料的毫无人气的话后的发怵状态,并让观众也一起思考。正当人们缓过气来,让憎恶和愤怒的感情控制住自己的时候,听到却是与自己关心的场面、人物与事件毫无关系的棋语:"将!你完了!"这不能不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两个棋迷使我们想起老舍在《正红旗下》中所描写的只知讲究吃喝玩乐的中、上层旗人们。"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这样的人们维持的政权能不完吗?一边是令人发指的人身买卖,一边却视若罔闻,只顾自己消遣、玩乐,这样的现象能继续下去吗?
  导演焦菊隐同志在排演时提示说:
  "这一对棋迷,从一开幕就在专心下棋,周围的动静丝毫丝毫影响不了他们。当二德子寻衅打架时,他们仍然旁若无人,沉浸在酣战之中。周围的'动'衬托了他们的静,使观众注意到这两个棋迷,为第一幕结尾作铺叙。可以这么设想,最后讲话的那个棋迷,从开始下棋一直是败局,心里着急,总想战胜对方,仅过反复苦战,这才转败为胜,他十分兴奋,不觉站了起来,得意地喊:'将!你完了!'甚至可以畅快地笑出声来。"⑧
  这里我觉得也看不出有强调这一安排的"象征"或"双关"的意义在内。是
  不是删削些"象征"或"双关"之类的意图,而将一边是阴狠残酷,卑鄙无耻;
  一边却视若罔闻,只顾玩乐对比得更鲜明些,更符合作者意图,更能引起读者的
  严肃思考呢?否则,回到在《收获》最初发表时的结尾,也比强调"双关",更
  能启发(不是代替甚至阻塞)读者思考: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怪笑)哈哈哈……!"
  这些无人性的冷血动物的血腥语言,简直使观众愤怒地透不过气来。他们对
  于那个时代,简直一刻也不能容忍了。第一幕就到此为止了。那么康顺子是死是
  活呢?前面已有了暗示,且把她的命运作为一种悬念,留在观众(读者)的想象
  中吧。这样也便于和第二幕(相隔十几年)相照应,在结构上也是顺利成章的。  二  北京人艺的演出对《茶馆》二、三幕的处理,似乎又是一种情况--虽然也
  许有人会根据有些同志对第一幕结尾的解释,把刘麻子之死看作北洋军阀时代灭
  亡的象征,说三个老头自奠自祭是为旧时代送葬,王利发的自杀象征着国民党统
  治的完蛋,但我想这究竟是站不住脚的--它一反第一幕起就形成的没有中心人
  物,没有中心情节的特点,而是尽可能的把王利发突出了,似乎是把他作为中心
  人物,把茶馆几十年的变迁为中心事件来处理了。
  《茶馆》第二幕的结尾,原剧本是刘麻子被捧"大令"的官兵当作"逃兵"
  绑走后,两个特务还要到后面去抓两个学生:他们刚刚参与草菅一条人命--刘
  麻子固然不值得同情,而他们指鹿为马的行为也不值得赞扬--又要去以学生的
  命来赚钱了。它是在观众对旧时代恐怖和憎恨的情绪中结束的。演出本补足了原剧本结尾处的一处疏漏(安排林、陈下场),但把结尾落在了王利发身上,把他对两个特务的敲诈说出的可怜巴巴的话推迟到最后,("我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让他觉着他对茶馆的改良(与这一幕开头呼应)真是越改越凉,在特务洋洋自得的行为中呆立着,闭幕。
  第三幕的结尾,原剧本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在小刘麻子引导下上场,把霸占茶馆的行动具体化,小丁宝为王利发说情,让他在茶馆被占后有个立身之地,不致被扫地出门。沈处长下令"传",小刘麻子进去后又跑出后报告说,他吊死了。这时,沈处长说:"好(蒿)!好(蒿)!"--强占茶馆,留下这个"老头儿商标"固无不可,而死了却更省心。观众在这两个"好"字中,看到了国民党官僚的冷酷,残暴和无耻,也由此认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败和荒唐,幕就在这时落下了。演出本把这些都删去了,而把结尾落在三个老人回顾往事,自奠自祭之后,王利发的自杀上。王利发撒完纸钱,拿起腰带,慢慢向后院走去。这成了第三幕,也是全局的结尾。
  演出本对二、三幕结尾的处理,都令人感到是突出王利发以及他的茶馆的命运的意图,这样就把原来在全剧中并不占中心位置的线突出了:茶馆从兴旺发达(第一幕)到越改越凉(第二幕),终被霸占(第三幕);王利发,从能说会道善于经营(第一幕)到穷于应付(第二幕)、被迫上吊(第三幕)。使观众(读者)过多地把注意集中在这条线上,就往往对将整个剧的主题("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思考,相对地削弱了。观众通过目前的戏的结尾处理,可能更多的是被这样的思想抓住了,这就是:"这个王利发心地善良,聪明能干,可是在那三个旧时代中,却一天不如一天,他的茶馆也越改越凉,最后不能不落入国民党官僚、特务之手,他本人也被迫自杀了,这好惨哪!可见在那个时代好人是没有出路的。"而这还只是它的主题的一部分。
  我觉得还是原剧本的结尾,能使观众(读者)想得更宽广、深刻一些。它三幕戏的每一个结尾,都突出表现了旧时代的可怕和荒唐。它使观众(读者)带着对三个旧时代的愤怒、憎恨和轻蔑的心情看完全剧,从而想到:"这个社会是多么黑暗、冷酷和腐败啊!好人无法生存,而那些披着人皮的东西却'如鱼得水',活得'有滋有味',这样的时代的确早该完蛋了。"想到这里,每个人都将自然而然地把对旧时代的诅咒和新中国的必然诞生联系起来,从而对新社会生出由衷的热爱。这正是《茶馆》要达到目的。它的三幕戏的结尾,无论是庞太监的跋扈(第一幕),"大令"的出现和特务的横行(第二幕),以及沈处长的无赖无耻(第三幕),都是围绕这个目的,侧重在"透露"旧时代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这样的政治消息的。
  尤其是最后一幕,那个沈处长,他是全局出现的唯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代表。他的装腔作势、毫无人性,都从八个"好(蒿)"与一个"传"中暴露无遗了。这个形象使人认清了国民党官僚的真面目,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加深了人们对它的必然灭亡的确信。目前的演出本删去了个形象,不仅删掉了剧本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人少听了那几个"好(蒿)"与"传",而且至少是把作者所透露的"消息"冲淡一些了。
  老舍是虚怀若谷,善于听取意见的,但他在《茶馆》的结尾上,虽也同意导演的"就结束在王、秦、常三人撒纸钱那里"⑨的意见,可是在定稿本中却坚持不改,这是不无道理的。  三  对《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的处理,关系到对全剧艺术风格特别是戏剧结构特点的理解。《茶馆》这个戏,以一个茶馆,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七、八十个人物,近五十年的历史,完成了埋葬旧时代的主题,从侧面"透露"了历史发展的消息,简直是我国戏剧史上空前的杰作。老舍在他的写作上有许多新的尝试和创造,"没有叫老套子捆住"⑩。他对于传统的戏剧观念、结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革新。它的结尾也不同于一般,应该从全剧的特点来理解它。
  按照传统的编剧理论,一个戏必须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在西方,从亚里斯多德时代起就强调"情节的整一性","有头,有身,有尾",有"节"有"解",并且"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11;十六世纪古典戏剧理论家又提出了时间、地点、情节"三整一律"的法则。这些历来都被看作经典性言论。在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提出了"一人一事"以及"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⑿等一系列原则,也曾被奉为圭臬。而《茶馆》却把这些传统的戏剧观念统统打破了。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不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也没有中心人物,而是一出以众多的人和事来反映时代风貌的戏剧。它在情节结构上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安排了一系列平凡而又新奇的小事件,使其一桩未了,一桩又起,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始终维持着观众的兴趣,以此组成了那三个时代的画面,完成埋葬旧时代的主题。这些事件是彼此相关的,因为它们都发生在茶馆,发生在出没茶馆的人物身上,都和那个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这些事件又是彼此不相关的,因为这一事件与那一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它们自成起迄,并不是某一个完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构成统一情节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才使得导演在处理上加强或删削、调整某些情节,改变原剧本的结尾成为可能。但这也就说明了,它和一般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剧本不同,不一定非得结束在冲突的解决、人物命运的确定或终结之处不可。它的事件是层出不穷的。它总是在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最能使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否定、憎恨和蔑视的情绪达到顶点的事件上结束。这时,幕虽然闭上了,观众却并不觉得事情已到此为止了,而是感到刚才见到的那样的事件还在那里不断发生,直至那个时代的灭亡。换句话说,《茶馆》所展示的是活泼泼的流动着的生活,它使人感到幕虽闭上了,而生活的进程却在继续。
  《茶馆》在情节结构上的上述特点,不能不影响它的演出风格。其中重要一点,是它自然而然地给观众一种距离感。使得观众不能完全"入戏",而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一点,我觉得与德国现代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强调的"间离效果"是一致的,老舍的创造性意图是与其不谋而合的。)这是因为;由于没有贯穿全剧的完整的情节和戏剧冲突,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观众的情绪就有涨有弛,注意力不必全神贯注地集中在统一的事件上,不至于像观看一出情节整一的戏剧那样沉浸在对于整个剧情的发展的紧张的期待之中,因此他能够在那些自成起讫的小情节事件的起落之中,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评价。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不断出现在舞台上,也使他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一、二个人物身上。他不会被他们牵着走,他知道自己在看戏。这就造成了一种犹如布莱希特所希望的那种"间离效果"--根据北京人艺同志的建议加入了大傻杨一角,增加了叙事因素,也加强了这种效果--使观众既为舞台形象所感染,又能积极地对这一切进行分析和批判,在欣赏中思考,又在思考中欣赏。如果过分强调了某一角色和他的命运,让情节单纯化,向这个角色靠拢,那就会损害这种效果,从而背离作者的意图。
  因此,我觉得,在处理《茶馆》三幕戏的结尾时,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把观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对某一人物的命运的关注上,而应把它引向对旧时代的愤怒和思考上去。这样,可能更加符合剧本的特点,因而更加能显示这一剧作的独特的风格。具体的做法,我想应该是集中力量处理好老舍所写的三幕戏结尾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使观众对旧社会憎恶、仇恨和蔑视的情绪达到顶点,并对每一幕都有一种似完非完的感觉,因而被迫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怀着对新社会的热爱,怀着新时代主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深深体会到: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四  北京人艺的同志们,特别是导演焦菊隐同志、夏淳同志根据自己对《茶馆》的理解,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这个剧本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并且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他们对于《茶馆》的深刻把握和精湛的艺术表演,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们对我国话剧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这已经有了公论。这样,对于他们对原剧本的处理,似乎就不该妄加评论了。不过我想: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建是没有止境的。北京人艺所树立的艺术高峰,也应该有人超越,甚至超过。因此,也就大胆的根据也许是对剧本的偏爱,对这三幕戏的结尾的处理提出一些参考的意见。同时,也非常希望有不同方式处理的演出出现,以便加以对照,使《茶馆》这颗艺术明珠不断放出新的光彩,并且推动我国话剧艺术的前进。
  要在北京人艺的《茶馆》演出的光辉成就面前,对《茶馆》三幕戏的结尾重新作一些思考、处理,也许是困难的。但是,《茶馆》的魅力来自生活。它所提供的是逼真的生活场面,活生生的人物,使用的是从生活底层深处涌出的语言。焦菊隐同志当初在导演思想上抓住的,正是再现《茶馆》所描绘的那段时期的生活。当他和夏淳同志一道研讨遇到的困难时,他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以回忆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生活为钥匙,来解决这些疑难的⒀。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被现成的东西束缚住的,他必然会根据他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的需要,创造出与此相应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老舍写作《茶馆》本身,就是一个光辉的榜样。  1983.7.于上海师院  注释:
  1、1934.11.1致窦隐夫,《鲁迅书信集》,655页
  2、《西欧报刊评〈茶馆〉》,《文艺研究》1981年第一期
  3、4、8、13、《〈茶馆〉的舞台艺术》,215页,225页,214页,222页
  5、9、《老舍的话剧艺术》,442页,394页
  6、7、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38页,6页
  10、《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老舍剧作选》367页
  11、亚里斯多德:《诗学》七、十八章,《诗学·诗艺》,25页,60页,28页
  12、季渔:《闲情偶寄》,《中国历代文论选》(下)11页
推荐你去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List.asp?ClassID=31自己去看吧
哈哈哈和规范化的非官方的
本文标题: 如何专业地评价或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或是其中的片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880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城崎读后感(求clannad观后感)泉原狐读后感(写读后感 要一篇《泉原狐》的读后感参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