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篇读后感(求《论语》前五篇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7-11 04:57: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论语读后感,400字,学会做君子,自从我有了《论语》这本书,它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

阳货篇读后感(求《论语》前五篇的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400字

  学会做君子
  自从我有了《论语》这本书,它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这句话真是一句千古真理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别人不理解你。爸妈有时不理解你的感受,同学有时不理解你的行为等等,可是,只要我们不恼怒,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这样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有修养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班学习,在课间休息时,我发现前排同学张梁的书掉在了地上。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正想拾起那本书,张梁走了进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我:“你干什么,怎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还没等我解释,就转身把我的书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看着他,我还是默默地捡起他的书放在了他的课桌上,然后弯腰拾起自己的书走向座位。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走过来批评了张梁。张梁这才知道书是在自己走出座位时碰到地下去的。下课后,张梁忙向我道歉,从此我俩就成了好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品德。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些,不应该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6000字左右的论语读后感

.6000字左右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知道的人能发个联接
从章节看论语 ——读论语之政治思想感 ——读论语之政治思想感《论语》注译:刘胜利,出版社: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54187 ,出版时间:2006-12-01。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 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 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 “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 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 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 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对于政治思想,论语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治周礼的政治思想,在我 的阅读中的感受分篇阐述: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 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 16 章,内容 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 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 《为政》篇包括 24 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 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 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 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为政》篇包括 24 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 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 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 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八佾》篇包括 26 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 维护礼在制度上、 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孔子提出 “绘事后素” 的命题, 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 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第五篇包括 26 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 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 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公冶长篇》共计 28 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 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 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 ; 较大影响。 《论语·雍也篇》共包括 30 章。其中著名文句有: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vk 乐之者”“敬鬼神而 ; ; 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 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 、 说、 “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论语·述而篇》共包括 38 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 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 ; ; 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 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 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不可否认, 《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 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 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 时代大潮中, 《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 值。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子是我国教育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虽 然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 却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 生生不息, 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 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例如, 对于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人人都应有接 受教育的权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论,则强调发展学生个性, 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孔子主张仁、义、礼、 智、信,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学敏求,不耻下问,学 思结合,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 思、 行等四个阶段, 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 习、 并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 (《中庸》) 孔子重视启发教学,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孔子作出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 名论断。孔子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 子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 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 而时习之, 不亦悦之。 孔子指导学法, ”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强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学礼, 无以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巧言乱德。” 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在通过格物、致知做到 诚意、 (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正心 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炼教师人格力量,成才 德为首,树德先树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标准和发展模式,即便对 今天的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 格的力量是无言的召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 用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 丰富、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 爱心的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影响并形成 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他的地位 是永远不能动摇的。现代教育不排挤传统,只要是优秀的,就永 远具有生命力,孔子教育思想就是这样。 作为青年教师, 我们应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呢?我 认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热爱这份事业是干好这份事业 的前提,我以身立教,树立为教育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我觉得这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我们青年教师不能一 劳永逸,应当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不 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常换常新的活 水。不可否认,我们每位教师的生活都是忙碌而充实的,不过我 看来越这样越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给自己充电,尤其是我 们青年教师更该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教育的理性发展将 使我们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进则退,一时的安逸也许 明天就会使我们被竞争所淘汰。 教育是科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索,为使我们的 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觉得总结回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 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经常进行冷静的回顾、分析,回想 一天工作中的得与失,不足之处,认真反思,加以改进,闪光点 加以放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充分运用。记录教学工作中珍 贵的点点滴滴,坚持写反思札记,我以为这能使我们青年教师在 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 力。 我们的工作不同于一般,因为我们的劳动对象是有头脑、有思想 的学生,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走到学生中去。一名好老师,首先 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所爱戴、尊重的,情感共鸣对教 学效果的影响,我觉得不可疏忽,如果一节课气氛轻松活泼,学 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配合,效果一定很好,相反,如果 师生之间有反感甚至厌恶情绪, 课堂上经常有师生不调和甚至相 互冲突的情况发生,课堂效益一定不会很理想。所以我觉得我们 青年教师应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感情,恰当 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要认识到学生和我们是平等的,和我们一样 有自尊心、要面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一次我正在很投入 地上课,忽然看见一个男生趴在桌上睡着了,当时我十分恼火, 就劈头盖脸地训了他一顿,后来我发现他对我似乎有抵触情绪, 作业经常不完成,成绩急流下降,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找他 谈话,才知道,那天他上课睡觉是因为前一天夜里宿舍里太吵, 他没睡好,而我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深深地伤了他的自尊心,他 产生了一种破罐了破摔的想法。我非常后悔,如果当时我对学生 多了解一些,换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就不会导致他的退步。因 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有人性味的,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 解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认为教师之间的相互扶持、团结协作,对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 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人都离不开集体,一个好的集体可 以带动所有成员的发展,闭门造车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 当学会取长补短,形成相携互助的合作氛围,所以说,我觉得每 一次集体备课都是我们青年教师虚心学习的宝贵机会, 是能使我 们业务素质得到提高的一个平台。 我认为我们青年教师应认真对 待每一次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取经,充实自己的机 会,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着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又成为社会的热 门话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涉及了处世、道德、从政、教学, 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 绝大部分对我们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论语》中学到了很 多教学心得, 将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可以帮助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简单介绍如下: 一、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 孔子收学生,不拘类别,贫富贵贱贤愚都收。对行了入门之礼,交了束滫,列为弟 子的,孔子是“未尝无悔焉”(《述而》),对那些没有列为弟子的,上至国君,下至 “仪封人”那样的小官吏,甚至是“鄙夫”,孔子都尽力解答他们的问题。我们的实际 工作中,也是这样的情况,每年的新生入学,生源参差不齐,有好有坏。不管是差生还 是好生,既然进了自己的课堂,都要尽心尽力去教导他们,不能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学 生分类思想,对差生疏于教导,听之任之。对待优秀学生,要发扬他的长处,使之取得 更大的进步,对待所谓的差生,也要认真分析总结,归纳出学生基础薄弱之处,进行针 对性的巩固和提高,帮助他取得学习的进步。中等学生占大多数,通常会成为被忽略人 群,我们用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同样的关怀。 刚教书的时候,每次都会用很严厉的目光扫视一下教室,常常会发现有几个学生坐 在那里想动,想说,还有几个学生会坐得很好,但是什么都不会,什么也没听进去,看 到那样的情形时,会非常生气,恨不得立刻把那部分孩子赶出课堂。多年教育小孩下来 才知道,赶出课堂小孩会什么也学不到,《论语》里有“有教无类”,其实就是说教育 机会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薄弱的地方,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差异,很多学生在学数学 的时候由于基础比较薄弱,也可能会在进入中学之后比较吃力,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公 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成功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自己的书中提及自己的读博士的那一 段经历,每次英语课,他都会做在教室的最前面,但是他什么都听不懂。想想我们的学 生,每次都是端正的坐满 45 分钟,有些同学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坐了 45 分 钟,很不容易的,在同一个花园里,不是牡丹花才开花,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做到“有教无类”。 二、诲人不倦——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 诲人不倦——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 —— 这与“学而不厌”一样,是孔子的谦虚之处。纵观《论语》,两万余字,孔子讲述 了自己对为人处世,道德礼仪,为官从政,教学相长等多方面的看法,对于别人提出的 问题,都做了耐心的解答,真正体现了一个教育者在传播文明方面的献身精神,是教师 的典范。 数学教师特别需要具有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尽到"诲人 不倦"的责任。 由于数学内容的抽象和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要提高基础差的学生的数学成 绩成为十分困难的事。 当多次讲解学生依然不懂,或教过不久就全然忘记,甚至学生不愿 意学习数学时,教师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而教师一次不耐烦的表现就可能使学生丧失 学习数学的信心,而致前功尽弃。孔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先天会有差别,但不是不可逾 越;而认为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自我努力却造成了人们的千差万别,所谓"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数学教师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刻关注他们思维的过程,努力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感悟数学思想,领 略数学的美,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 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 —— 《先进》中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对于同一个问题,因为提问者不同,孔子的回答也 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数学教学也 是一样,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吸收消化程度,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忘记和丢掉因材施教 的好传统,教学方式或解答学生问题的方式应根据学生水平与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对学习很好的,或点到为止,主要留给其自己思考,或旁敲侧击,让其触类旁通, 在课堂上 也可以给这些优秀的学生大一点空间, 尝试让他们做一些竞赛型题目, 思考一些范围广, 难度深的题目,既可以提高这些优等生的成绩,又可以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对 学习较好的学生,可给以适度帮助,促使他弄清问题,逐步分析探究,不仅解出题目,还要 理清思路,掌握方法,逐渐培养条理性,逐渐能够自己解决难题;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 则要耐心地教给解决问题的每个步骤,以及每一步的理由,让其弄懂并会做; 对于基础差 的学生,只能让其大体明白,先模仿去做,然后再图进一步理解与提高。数学课堂本身就 比较注重精讲多练, 认真讲透彻每一个例题, 让不同的学生能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知识, 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 《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 章就明确表现了启发教学的思想。数学内容抽象,只有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才能使学 生在数学活动中深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发展数学能力, 使数学教学充 满活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所教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后进行教导,让其领悟到。学生 思考后不明白,不得解,教师这个时候要进行启示,学生有了想法,不知道确切表达, 教师引导其确切流畅地表达。学生处于如此状态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教学效果 最佳。教学时,教师举一,学生应以三回证,才能达到推广并融会贯通,真正领悟所学 知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应该鼓励学生发思考,让学生“愤”” 悱”,然后再进行启发讲解。 我一直从事的是初中数学教学,每一次在讲到几何教学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就会很 混乱,可能依葫芦画瓢会知道一些,但是不知所以然,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几何证明题目 的时候, 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地导出, 因果关系要做到紧凑, 做不把条件全部用上, 不多也不少。就象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整理书包一样的,同一门功课放在一起,让孩子 自己动手,家长在边上指导,有些家长,每次都是亲自帮孩子整理书包,孩子也许长期 不知道怎么自己去整理。同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尝试整理条件,利用条件,老师 只是给出适当启发,不可包办代替,这样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教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 一层楼。他对那些善于思考,好跟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 们的启发。《八佾》子夏将学《诗》心得告诉孔子,孔子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 数学思维中的求变,求异,求新,与青年人头脑中框框少,敢想,敢于突破的特点相一致。 学生的见解给教师以启发,乃至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超过教师,是很正常的事。 教学相长在 数学教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可谓数学教学的真谛。 数学相长的思想也源于孔子,韩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为人 师者,也应该有这样的度量,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了教学中的错误或者找到了 更为便利简单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该鼓励赞赏,而不要觉得面子挂不住,知错不改,打 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对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帮助。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颜渊就曾经感慨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其实只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儒家教学观, 就可以把中国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找到 一把短时高效的钥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语》读后感 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 20 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 《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 《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 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 名丘, 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 又名叔梁纥, 曾做过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 3 岁时, 父亲就死了,17 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 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 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 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 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 颠沛流离 14 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 484 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 苍的 68 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 479 年,孔子去世,享年 72 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 一书,共 20 篇,计 492 节,合计 12700 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 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 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 “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 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 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 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 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 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 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 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 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 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 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 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 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 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 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 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 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 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 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 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

速求, 一篇论语的读后感,1500字,,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日记日记300字http://www.0S.Net.Cn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初二:周雯婧
论语读书笔记_1100字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相关作文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_600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急求一篇论语关于学习方面读后感!!

急求一篇论语关于学习方面读后感!!7、800字左右要求是中学生写的那种。只要关于学习方面的、以及我的感受。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标题: 阳货篇读后感(求《论语》前五篇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861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诺曼征服读后感英文(英语读后感的格式是什么)医务工作者真情沟通读后感(对医患沟通的感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