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中1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2-06-14 00:57: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本人是初中一年级的,写作文,需要600或700左右,回答精彩可加分(1)“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

明朝那些事儿中1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怎么写)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

本人是初中一年级的,写作文,需要600或700左右,回答精彩可加分
(1)“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助”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2)“朱氏肃反运动”。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看到这里,我们要倒吸一口冷气了,还好我们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演变成“肃反”,不然今天的中国不知道会是什么窘况~
(3)朱氏法制思想。人治和法治其实“半斤八两”(人治半斤,法治八两),都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不然我们共产党员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入党动机和奋斗目标呢!人治有一大堆缺点,但有一点比法治强——效率高!当一个社会渴求效率的期望压倒渴求公平的期望时,人治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但这段时期过去后,人们又会抛弃人治而去追求法治,人治和法治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博弈,即便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朱氏搞了一套法外的锦衣卫制度,初期取得良好成效,后期则弄得社会秩序紊乱,遂又将其废除;先想搞法治,颁布了仿效《唐律疏议》的《大明律》,发现百姓不吃这一套,所以只好又弄来一套人治色彩浓厚的《大诰》,至此,政策压倒了法律,人治压倒了法治。作为我国“法律虚无主义”代表的毛主席,也不主张编纂法典,理由也是“百姓记不住”,这点倒和朱元璋很相似。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朱元璋,都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太了解了,他们深谙“中国人天生对法律有疏远感”这一真理~
(4)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这册书最经典的话是“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实在是至理名言啊!朱允炆在回答朱元璋如何应对藩王可能的叛乱时,竟说“先要说服教育,不然才兵戎相见”,着实天真得可以。想想在皇位的巨大利益诱惑下,又有几位有实力的藩王会乖乖地秉持“克己复礼”式的“愚忠”精神呢?根据这句经典,反思我们应对corruption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把“思想教育”的地位提得太高了呢?为什么不能把anti-corruption的制度建设置于思想建设之前呢?毕竟一项好的制度,不会像一个好人那样容易“rotten”,相信制度在anti-corruption问题上要比摇摆不定的思想教育更有威慑力!还不明白的,可以尝试阅读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

明朝那些事儿(一)读后感

想求一篇 明朝那些事儿(一)的读后感 600字左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们从上海书城买来了网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之二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
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
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
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
无论何时、何地,祸从口出!管好你的嘴!还有,无论情况多么恶劣,都不要放弃希望,尤其是不能绝望。比如像许三多他爸,“没了想”,结果酗酒把胃给喝坏了。
虽然你可以找到一些东西来麻醉你自己,但是终究你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有些事情你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还不如解决掉它。

明朝那些事儿 读后感

第1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1的读后感1000字

关于明初四大案件
明朝初年,天下还没有完全太平,所以要治天下,就要用严厉的法律,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使局势稳定。同时,为了整治贪官,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大开杀戒,四大案件竟杀了几万人!治国归治国,但我个人认为,老朱在这里是有一定报复思想的,毕竟,他家人都因元朝官吏的腐败而亡,他也深受其害,所以在杀人时也比较草率,死了很多无辜。同时还有一点,他杀功臣也是为了让他的儿孙能控制住朝政,不让大权旁落。唉,雉兔死狗肉烹啊!历朝为了巩固统治,开国之初一定要杀掉有大权的人,否则此朝命运难说了。晋朝就是开国后大权旁落,致使八王作乱,祸国殃民。没办法,这就是封建制度的铁的规则!不过,我觉得几个开国皇帝中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就是赵匡胤了,几杯酒就把兵权收回来了,还没开杀戒。其实李世民也挺讲究的。说远了,但这就是我从书中总结出的规律。
关于陈友谅和张士诚
明月说陈友谅很狠毒,很可怕,其实我觉得朱元璋比陈友谅还可怕。陈杀掉徐寿辉,朱不也把韩林儿弄死了吗?而且,朱的四大案件,哪个不是血雨腥风?哪个不比陈狠?那为什么最终还是朱元璋胜了呢?原因就是陈友谅只知杀戮却不会团结弟兄,总是带着不义的名声,没处理好内政。再有陈友谅的判断力似乎也比朱元璋差了点,总是决策失误。
再说张士诚,他虽然也算得上一名英雄,但他目光过于短浅,不会着眼大局。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从不帮盟友,试想如果陈朱鄱阳湖大战时张士诚能趁火打劫朱一把,也不至于让朱和尚那么嚣张啊!所以说,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把眼光放宽。
蒙古人
我以前一直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而自豪,读了《明朝》后才知道,元朝的建立者不过是野蛮的侵略者。他们的朝代谈不上一点文明,虽然在军事上很强,可是经济文化却不知比前朝宋落退步了多少!元朝灭亡再次验证了贾谊的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逆也”。武力只能使人民暂时屈服,却永远也不能消除人民内心的仇恨!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哎,最后中原的安逸生活终于使蒙古人的战斗力下降,最终败给了朱和尚。
本文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中1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753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一年级美篇(一年级读后感20字大全)三国演义读后感400感(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三顾茅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