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海散记

发布时间: 2019-11-02 10:4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06

一、不好抽烟的——上海人的轻淡 我是北方人,到上海吃不惯他们的菜肴。我们喜欢辣的、咸的,他们喜欢甜的、淡的。不管什么菜,不但盐放得不到位,而且还常常带上点甜头,吃到嘴里,腻歪。 其实,这样的口味反映的是上海人的一种风格——轻淡。上海人说话的腔口也能体

游上海散记

  一、不好抽烟的——上海人的轻淡

  我是北方人,到上海吃不惯他们的菜肴。我们喜欢辣的、咸的,他们喜欢甜的、淡的。不管什么菜,不但盐放得不到位,而且还常常带上点甜头,吃到嘴里,腻歪。

  其实,这样的口味反映的是上海人的一种风格——轻淡。上海人说话的腔口也能体现着这样的风格。北方人的发音在口腔里往后靠,大抵在嗓子里或鼻腔里用力,浑厚沉重,带着一些“狠”劲。上海人说话发音在口腔里往前靠,大都在舌尖上和牙齿间用力,轻飘婉转,带着一些“柔”情。

  上海人的轻淡风格,还可以从他们说话时的遣词造句中体现出来。这次到上海来,就体会了一把。

  来到酒店,一个同伴办理入住手续,我和另一同伴就坐到大厅角落的沙发上去抽烟。这时一个男生跑过来,鞠个躬对我们说:“先生,这里不好抽烟的。”我们连声说“对不起”后,赶紧跑到大厅外去抽烟。

  “不好抽烟的”与“严禁抽烟”“不准抽烟”“不能抽烟”“不让抽烟”的意思相同,表达着说话人的同一个愿望,但“不好抽烟的”一句的语气却最轻。

  “禁止抽烟”语气最重,带有强制的味道,没留一点余地;“不准抽烟”虽然也是不留余地,但少了些强制的味道;“不能抽烟”带有建议的味道了,说话人的口气与说话对象的地位接近平等的意味了;“不让抽烟”说话人不敢直言,他以替别人转话的身份说话,口气就很轻淡了,但还轻不过“不好抽烟的”一句。

  “不好抽烟的”含有“抽烟不好”“不该抽烟”“不方便抽烟”“最好别抽”等诸多带有规劝的意思在里边,这些意思要靠听话人去理解,话就有了曲折、绕弯子的味道在里边。说话的语气明显又轻又淡,最轻最淡。

  “不好抽烟的”这样的遣词造句,可以看出上海人轻淡的风格。

  二、淋雨于上海街头

  住进酒店之后,下午没事,几人相约到上海的街头去走一走。

  走出酒店才感到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遛,往哪儿走。因为住在静安区,就在手机百度上搜静安区的景点,最后决定去静安寺看一看。在手机导航的引导下,我们开始摸索着往前走。

  上海老城区的市面确实有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零碎,街道非常的密,路口与路口之间很难有超过200米的,居民住宅区就被这样的街道切割得零零碎碎。第二个特点是小巧。大街两旁的门面的宽度大多数在3米上下,里面有卖小吃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开饭馆的,有卖服装的……店面虽不大,但里面都拾掇得干净、整洁、精致。第三个特点是歪斜,过了十来个十字路口,没有一个直南直北、直东直西正儿八经的十字路口,都是斜着,错着,歪着。这样的十字路口在北方是不多见的。

  从酒店出来,天就阴得很重,才下午四点,就像到了傍黑。越走阴得越重,到离静安寺还有500米左右的时候,老天就像一个患了前列腺炎的老人,哩哩啦啦地滴了下来。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干紧买伞。可惜了,偌大的上海,竟然没有一个让我们买伞的地方,到处找,就是找不到卖伞的店。四处去打听,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没办法,我们只能敞着头淋。很快,头发就啪嗒啪嗒地往下滴水了,只好躲到屋檐下,看着一个个打伞的人从我们的眼前经过,就感到他们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我们是多么可怜的人!那时,我的内心好有一种冲动,想走上前去夺下一把来,但终于没有行动。因为心里清楚,即使法律允许,我也未必夺得过人家。即使夺得过人家,把人家的伞抢过来,我不淋雨了,他不是也要挨淋吗?何必把自己的痛苦移嫁给别人呢?

  于是我们决定打的。可是,上海的老城区的的士比乌龟爬得还慢,想一想吧,200米一个红绿灯,每个红绿灯都要等上十来分钟,这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啊!问题是,即便如此,十个的士有九个都是满载,站在雨里等了20分钟,也没有等到一个的士。看来打的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还好,在离静安寺还有192米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地铁站。于是我们果断决定,不去静安寺了,而是要坐地铁打道回府。

  进了地铁,正赶上晚高峰,这时你才知道什么叫上海,上海就是人多。整个地铁站里密密麻麻尽是人,人挤人,人挨人,就像乡下的赶庙会。车厢里,每个人的体积至少也要缩小五分之一,这里没有特权,人人一样,平等无比。当时我就在想,胖子最好能天天坐地铁,可以省去不少减肥药的开销。

  当了十好几分钟的肉饼子之后,终于在6:30之前赶到了酒店。临行前被告知,晚饭6:30开始。

  三、上海人不再洋气

  很小的时候,村子里住着一个上海下放知青,穿着打扮跟别人不一样,觉得很好看,大人告诉我,那叫“洋气”。于是“上海人洋气”的感觉就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了根。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到的上海人越来越多,我对这种感觉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了。后来慢慢发现,不仅是我有这种感觉,也不只是我们村的人有这种感觉,仿佛所有内地人都是这么评价上海人的。

  上海人的穿着打扮的最大特点是“新鲜”。他们穿着的款式、色彩常常是内地人没见过的。穿某种新的款式、某种新的色彩搭配,都是先由他们开始穿,然后再流传到内地,影响到内地,接着就在全国形成某种潮流、某种时髦。上海人永远都是站在时髦、流行的潮头上、浪尖上,我们内地人都是跟着他们屁股后面学样。

  上海人的穿着打扮不光是“新鲜”,还得体、干净、整洁、利索、雅致,看上去就叫人感到舒服,这些就形成了上海人穿着打扮上独特的味道。所以,后来见到一个上海人,他不说,都可以判定他是上海人,因为,别的地方的人衣着穿不出那种味道来。

  上海人的这种气质是天生的。上海自从她诞生以来,就具有了这种气质。上海本来只是一个小渔村,城市的历史也只有200来年,她一诞生,就与“洋”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成长,与外国人的入侵中国是同步的,晚清时代,她作为一个开放码头,面向所有外国人,外国人怀着不同的目的纷纷入住上海滩,把他们的“洋”的味道首先带到了上海滩,上海滩也就这样一直地“洋”着。

  解放了,上海纯粹地回归到了祖国怀抱,但是,多少年来养成的“洋”的品格,至少在着装方面保持了下来,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在人的穿着打扮上一直领导着内地人的潮头。

  所以,我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到上海来,我都很着意观察大街上行走的人,根据他们衣着来判定这个人是上海土著,还是外地来客。这次来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这次令我感到挫败的是,几次判定都发生了错误,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说一个准了。

  入住酒店时,看到一个人很有点上海人的做派,于是,我断定他是酒店工作人员,一个地道的上海人。然而后来发现,他不是上海人,而是一个等待办理入住手续的内地人,和我们一样。

  第二天到一个单位去参观考察,迎接我们的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与我们一行没有太大的区别,于是我断定他肯定不是一个“老上海”,而是一个“上海移民”。但是后来在座谈会上,他自我介绍时说,他出生在上海,在这个单位工作几十年了。我彻底崩溃了,我完全失去了判断力。

  后来行走在大街上,我用心观察,发现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人与人之间确实再没有什么差别了,就连在大街上遛狗的老年人,与我们内地那些遛狗的老年人也别无二致了。

  这让我不能不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想便释然了,这确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深度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了崭新的高科技时代,人类技术的进步缩短了人类之间的距离,地球村的时代也正在走来,人类技术的进步缩小了地区差别,大家都在一个“村子”里了,还能有多大差别呢?不是吗?上海人有什么一点新举动,马上就会反映在网上,一夜之间就可以传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上海还能有什么时间上的优势呢?

  上海人不再洋气,不是上海没落了,也不是上海人落后了,而是时代进步了,而是向内地发展了。

本文标题: 游上海散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991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租床卖相
    Top